江山市博物馆藏盘口壶赏析

2013-04-29 00:44:03朱丹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6期
关键词:腹径底径青釉

朱丹青

盘口壶是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器,因口形似盘而得名的一种壶式。其造型为盘形口,长颈或短颈,球腹,平底。各个时代器形的具体特征非常明显,颇有时代特点。通过对各个时期的盘口壶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个时代的盘口壶与同时代的审美标准相一致。本文通过对江山市博物馆藏的汉代到唐代典型盘口壶的鉴赏,分析探究盘口壶器形的演变历史。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门户,东毗遂昌,南邻福建浦城,西接江西玉山、广丰,北连衢州市常山、衢江、柯城。春秋时地属姑蔑,后属越国,战国后期归楚国,秦统一中国后,建立郡县制,属会稽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东阳郡新安(信安)县,隋改东阳郡为婺州。江山市所出土盘口壶造型同样也很有时代特征,兼具地方窑特点。

盘口壶制作工艺较为考究,器腹和盘口一般分别轮制而成,而后整体进行粘接、修整。制作工艺和镶嵌工艺细致,一般接缝处不易察觉。烧制温度较高。

一、汉代盘口壶

汉代盘口壶口常呈喇叭形,颈较为粗长,颈和口浑然一体,腹圆。整体器形周正大方,线条流畅,体现汉代崇尚端庄、欣硕、曲线之审美情趣。

东汉叶脉纹双系盘口壶(图1),口径12厘米、底径11.4厘米、腹径21厘米、高27.2厘米。喇叭口,粗直颈,斜溜肩,鼓腹,平底内凹。颈与肩相接处饰一组水波纹,颈部水波纹上饰一道凹弦纹。肩部和上腹部各饰两组双道的凹弦纹,两组弦纹内置有两个对称的桥型竖系,系面模印叶脉纹。施青黄色釉,器物朝上部分有釉,釉面不光洁,有聚釉,露胎处色呈紫褐色。长兴七女墩墓葬有出土同类器物,《婺州窑韵》一书中有收录此种壶,系婺州窑产品。

东汉细网纹盘口壶(图2),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腹径22.4厘米、高28厘米。盘口外敞,粗束颈,溜肩,球腹,平底内凹。盘口置于颈口外沿内,肩设双竖系,系根上下肩部饰二周弦纹,弦纹间及下饰满细密网纹。造型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细腻,描绘笔调豪放流畅,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朴实端庄的自然艺术风格。施黄褐色釉,脱釉严重。胎坚硬,呈淡紫灰色。江山市丰足出土。

二、西晋时期的盘口壶

西晋时期的盘口壶盘口浅,颈短,硕腹,部分壶的肩部印网带纹一周,平底,底径与口径略等。西晋时期所制青瓷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除了盘口壶外,又出现了扁壶、鸡壶等新产品,但盘口壶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生活用品。

西晋青瓷盘口壶(图3),口径11.2厘米、底径9.5厘米、腹径19厘米、高19.2厘米。浅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内凹。口沿外饰两周凹弦纹。肩部附两对称竖系,系上刻蕉叶纹,系根饰三周纹饰,上下两周均为圆圈内太阳纹,间为斜网格纹,两系中间贴有对称的两相似凤凰纹饰。内盘口施釉,外施釉近底,脱釉。露胎处呈砖红色。江山市上余联珠出土。

西晋青瓷盘口壶(图4),高2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1.5厘米。现收藏于衢州博物馆。浅盘口,粗颈,鼓腹,小平底,双复系。肩部饰凹弦纹和斜方格纹。施青灰色釉至下腹近底处。

三、东晋时期的盘口壶

东晋时期的盘口壶盘口加高,颈部加长,颈腹较西晋时稍高,无纹饰,底平。有的盘口沿或周身饰有褐色斑点,瓷器口沿上饰褐色斑点从西晋后期开始,东晋大为盛行。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东晋青瓷盘口壶(图5),口径15.4厘米、底径10.2厘米、腹围56厘米、高29.2厘米。盘口外撇,长束颈,圆肩圆腹,腹下斜收,平底略内凹。肩两侧分别饰有双竖系。盘口内施釉外施釉近底,釉色青黄,釉薄,有脱釉。露胎处呈紫褐色。江山和睦乌里山晋墓出土,同墓出土的还有东晋双头天鸡壶(见图6)。

东晋褐色点彩盘口壶(图7),高22.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0.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盘口、长颈、长圆形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面有细小开片,肩部四面均饰对称的半圆形双系。腹部刻划纤细的莲花瓣纹。口沿内外、八系及上腹部局部均饰褐色点彩。青釉加彩在三国时期瓷器上即已出现,1983年南京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的一件青釉釉下彩壶是一件极具典型性的作品。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时期,青瓷上较多出现一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褐彩,许多作品仅作稍加点缀,但此壶口部、八系上均加彩饰,是一件有特色的东晋青瓷加彩器。此类作品,传世及出土较少。

四、南朝时期的盘口壶

南朝时期的盘口又比东晋为高,壶大体变得瘦长,颈部增高,往往有弦纹。有的肩部刻划莲花瓣纹,底平。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因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江山妙里圳隋大业三年墓中出土有肩部刻单线覆莲纹的盘口壶。

南朝青釉盘口壶(图8),口径16厘米、底径11.6厘米、腹径24厘米、高36.8厘米。浅盘口,细长束颈,丰肩圆腹下渐收至底,平底略内凹。肩部刻划两组复线凹弦纹,两组弦纹内对称各置双竖系。施青釉近底,釉色白亮光洁,因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胎体结合不紧密的地方往往会产生白色结晶,呈现一丝丝或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该盘口壶近底处胎釉结合处就有白色结晶物析出。江山和睦乌里山墓葬出土。

五、隋朝时期的盘口壶

隋朝时期的盘口壶较南北朝时期壶体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常呈竹节状,腹呈椭圆形,有四至六个条状系。隋朝常以端丽、高大为美,在瓷器造型上也得到充分体现。

隋青釉双耳盘口壶(图9),口径14.8厘米、底径10.1厘米、腹径16.8厘米、高36.5厘米。盘口外撇,短束颈,溜肩,弧腹,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饰两系。盘口及外壁均施釉,外施釉近半,釉呈青黄色,釉面呈冰裂纹。江山妙里圳上年山隋大业三年墓出土。

隋青釉四系盘口壶(图10),口径12.9厘米、底径12.6厘米、腹径24厘米、高34厘米。深盘口,口沿外撇,短竹节型颈,溜肩,圆腹下斜收,近底外撇,饼足。肩部一周均匀贴有四横系,盘口内施釉,外施半釉,釉色青黄光亮。胎呈灰色。江山四都黄山出土。

隋青釉六系盘口壶(图11),口径14厘米、底径11.5厘米、腹径23.6厘米、高42.5厘米。盘口较深,口沿外撇,竹节型颈较长,球腹,腹下向内弧收,饼足。肩部颈根处贴附六横系。盘口内施釉,外施半釉。胎粗黄。江山上余黄陈岗出土。

六、唐朝时期的盘口壶

唐瓷造型总的倾向也按唐朝审美标准一一浑圆饱满,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皿都不例外,往往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

唐青釉褐斑四系小盘口壶(图12),口径7.1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2.4厘米、高18.1厘米。盘口外敞,短束颈,圆肩,球腹,下渐收,平底内凹。肩贴有四横系。施青釉,盘口内施釉,外施半釉,釉面有细小开片,釉色不均,有蜡包状,有流釉现象。肩腹部有十二团褐彩。胎质坚硬。江山上余黄陈岗出土。

唐褐釉盘口壶(图13),口径7.1厘米、底径7.2厘米、腹径12.4厘米、高18.1厘米。盘口较深,口沿外撇,短束颈,溜肩,鼓腹下斜收,饼足。颈根对称置有对竖系,竖系为两泥条捏合而成,肩部贴有两对称横系,肩下有粗凸弦纹一周。内口沿施釉,外施釉近底,釉薄,呈青褐色,胎质呈泥黄色。何家山南塘1978年1月出土,同时出土的有唐蓝彩青瓷碗。江山淤头唐天宝三年墓也有出土类似器形(见图14)。

七、结语

笔者认为盘口壶盘口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漏斗,是为了装入东西方便,以免漏出壶外。另盘口也方便搁上碗或盘当盖,可见古人的匠心独运。

作为日常生活用器,盘口壶的制作规范,器形素雅大方,线条流畅,曲线优美。纵观西晋至隋代盘口壶的演变规律与鸡头壶相似,都是由短到高,由肥胖到瘦长。西晋盘口壶矮胖粗大,后壶身和颈慢慢增高,至隋朝瘦长到极致。但汉代和唐代盘口壶都浑圆饱满,体现雄大气魄。从大汉到大唐,这期间国家的强大兴衰,也在瓷器上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腹径底径青釉
山西离石后石村再次发现战国墓
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四川文物(2022年5期)2022-10-26 08:56:26
刘 欣艺术作品欣赏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34
知足(竹)常乐
宝藏(2020年2期)2020-10-15 02:22:42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浅谈毡包青釉
河南三门峡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赏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