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琼
知识迁移,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它能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即利用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链接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强化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努力探索阅读教学中知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正迁移,获得在新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较强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就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谈点个人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知识迁移的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能力的提高基于迁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知识迁移深刻影响着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从近年来的语文高考来看,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重在考查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素质。然而,目前大部分高中生习惯于对语文知识进行机械性记忆和个体孤立的理解。这种割裂知识点间的有机联系和融合性理解应用的阅读习惯,导致很多学生在新问题、新情境前手足无措,或生搬硬套,或东拼西凑,不能以有效的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作文语言苍白,言之无物,说教空洞;作业、考试时,对常见的题型、类似的句子分析,经常无从下手,或分析不到要点上。这些都是因为阅读无法完成必要的积累,无法实现必要的迁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内外范文名著,摘录优美语段和名句名言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填补语言空白,既为写作积累必要的素材,又通过阅读培养语感,最终形成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二、现行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迁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现知识迁移,是为了灵活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在知识迁移的应用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阅读时缺乏知识迁移的认知策略。高中生不太容易看到同学在阅读文章时在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也不易发现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理解与应用原有知识的错误。这表明,学生在文本的理解与应用中,还缺乏发现自己学习错误的策略训练。二是阅读时缺乏知识迁移的技能策略。高中生在阅读中能够完成表面相似的知识的迁移,而对那些实质上存在差异的知识还没有必要的练习运用。这样,在面对新的内容时不能举一反三,很好地贯通各种知识实现迁移,更无法生成新的知识或新的基本技能。三是阅读时缺乏知识迁移的认知结构。许多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认识模糊不清,赏析思路单一,不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表达。
三、抓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知识迁移实施的具体措施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既需要在45分钟的课堂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也需要将阅读教学拓宽到课外活动的领域,在阅读教学中共同培养与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实施有意义的阅读,提高理解度,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坚实基础
教师首先应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结合课内外读物,指导学生有计划、按步骤、有意义地开展阅读。阅读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贯通各种语文知识,不断提高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中有限的文章,学生无法拓展阅读视野,贯通各种语文知识。高中生由于时间紧张,相对于《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长篇名著,《语文报》《杂文选刊》《中学生学习报》等有益的报纸杂志,其他精美的散文或深刻的杂文,篇幅不长,内容广泛,更适合推荐给学生,更能保证学生每天都进行课外阅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要求,明白阅读范围,把握阅读尺度,消除畏难情绪,养成主动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去领会作品的意境和语言,并圈出不明白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做好准备。因为知识迁移,是由知识量的积累到知识生成的质变过程,阅读量是迁移知识、培养语感的基础。切忌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进行机械性、生硬性的识记与应用,而导致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效率低下,影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
2.构建良好的全方位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保障
知识迁移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转换、应用和迁移知识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构建清晰、概括、纵横交错的认知结构。构建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是零碎孤立的、陈述性的和封闭性的,而是转换成一般性、概括性、程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无论面对哪个角度的阅读问题,均可纳入到类似的问题中去正确解决。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构建知识迁移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注重有较高概括性、规律性、包容性和解释效应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从而避免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认知只注重表面,导致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比如,训练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时,应多个角度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最终促进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同类的文体篇章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并且在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更稳定的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
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概括能力,直接决定其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同的概括能力对知识迁移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阅读经验丰富、概括能力强的人,其迁移速度快,准确率高。反之,则速度慢,准确率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训练学生学会多运用分析外部形象找出事物本质,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方法。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说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从而充分认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并且在阅读其他小说时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让学生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来揭示杂文深层的含义;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让诸多知识点呈现相互的联系,形成完整、准确、规范的认知结构。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桥边》、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卡尔维诺的《牲畜林》等战争小说,它们的叙述角度、场景、主题、结构、人物塑造、写法、风格等各有不同。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找出相似点、差异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战争题材的阅读规律。再次,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并深入挖掘。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将阅读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加深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不同感受,时时加以总结,处处加以归纳。同时提倡学生刨根问底的精神,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不断总结不断探究常见文体的阅读规律,才能让“规律”这一知识通过积累,升华为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阅读联想能力,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
要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关键。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与技法,引导学生联想到类似的内容与技法。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就进入到高层次的阅读中去,即凭借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与技法,并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二是教师要寻找契机经常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学生在阅读中会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旧有知识结构产生迅速准确的联想,从而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契机。如散文《灯》,教师提示学生“本文属于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散文”,学生受到启发,正确回答是咏物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思考“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让学生联想到咏物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的特征,从而关注事物的特征是哪些,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三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教师可借助诗歌、音乐或绘画等形式,形成师生共创的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阅读情境。如在阅读欣赏《渔夫》时插入一段慷慨悲怆的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带着感情去阅读课文,然后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自然体会出当时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与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死去的决心。
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知识迁移能力,必须结合课堂,针对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方法得当的解决。不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探索,方可被学生接受和消化,提升学生阅读时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广海.构建高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模式[J].考试周刊,2010(4).
[2]刘建美,杨茂林.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3]郑璇玲.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意义[J].文教资料,2010(4).
[4]欧小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5]张希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6]邱崇林.“梦”出来的“语文”——语文教学探究与语文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
[7]黄桢.以阅读教学为抓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