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大概就是在决定投小米不久之后,我就做了一个判断,互联网的几大巨头都会开始侵犯彼此的领域。当年秋天发生了3Q大战,多家互联网行业的大家伙卷入进来。
圈地运动
2011年之前,腾讯几乎只投有内容、专做开发的游戏公司,但在2011年起,它连续投了多家电子商务公司。另外,阿里在移动、社交、O2O上也开始广泛布局,从2008年投UCWEB,到这三年来投了陌陌、美团网、友盟、在路上、丁丁网、快的打车以及高德地图等几个有机会成为移动流量入口的应用和团队。腾讯和阿里这两家都有各自的想法,以淘宝来讲,我的判断是,它们对自己的变现能力越来越自信。天猫跟京东打了几仗之后,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于是集团开始加快对移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布局。
新浪被阿里投资以后,对新浪来讲,由于后面有阿里的支持,更能够专心准备上市,融到更多的钱,好好发展产品业务。对阿里来讲,即便发挥不了微博的社交价值,在流量上超越不了微信,其媒体价值也是在移动端上一个非常好的流量入口。
百度相对来讲比较保守一些,因为在PC上,它的搜索能力本来就很强,这是很好的制高点,不需要那么急着做M&A(并购),可是如果下不了决心动作不够快,未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上就会被另外两家抢先占领,对它来讲也会产生一定的挑战。
不管怎样,这三座大山彼此抢占对方领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它们本身都希望加速扩张打赢这场大战。为了不失去市场,为了迎战奇虎的威胁,三家在并购中小型的创业公司、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的速度都会加快。
但是,三大巨头各自强的DNA是不一样的。腾讯要做电子商务会非常辛苦,因为虚拟产品毛利高,如果要去外面送货干苦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百度做搜索做惯了,在PC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制高点了,赚钱也就非常容易。即便移动上的各种应用要跟微信去抢用户和关注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阿里对电子商务的平台运营能力很强,但是,怎么做出让人家一看就会喜欢的、高粘度的产品或者应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今年绝对还会有M&A项目,搜索、游戏、视频的细分领域都可能还会有。自去年土豆和优酷合并后,视频行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奇艺最后找到PPS,认为自己变成新的第一名;搜狐视频和腾讯视频自然也会有所动作。虽然两家都有能力自己做下去,可是单靠自己成长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搜狐。最近市场谣传搜狐要卖搜狗或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也是暗示搜狐在考虑如何从次战场(搜索)抽出兵力全攻主战场(视频)。这两家视屏大头都应考虑该如何把握机会买什么,包括PPTV、迅雷、快播、暴风等等这些没有被购买的公司,所以,视频市场份额一定还有变动的机会。
这些被并购的项目,都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UC浏览器在移动浏览领域绝对是第一,所以阿里出手很大方;PPS从纯流量来讲,在整个视频行业绝对是第二,所以对爱奇艺来讲,它有市场份额的价值,同时爱奇艺也需要P2P上面的服务,两者从产品到市场份额都是互补的,这也是它们结合的原因。
未来,这些巨头彼此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谁的动作太慢,或者不够敏锐而错过一些机会,很有可能会被颠覆。而且公司规模一大,员工便容易骄傲,内部腐败的几率也会变得更高。很多大公司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因为外部的攻击,而是内部出了问题。
VC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市场有自己的生态环境,中国大部分企业家都喜欢自己干,很多大公司都是靠国家支撑起来的。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从农业社会发展过来,在一个中小型企业扎堆的社会,大家都各自为政,而且地域环境也非常不一样。
资本介入之后,可以造就出一个个M&A的机会。因为资本是理性的,会去思考如何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一个行业里,如果有10家做类似的事情,这是好事吗?就像一个国家,电信公司到底有几家是合适的?五六家都是干一样的网络,都是做基础设备,这样砸钱有意义吗?中国的家电行业从来没有被整合过,虽然产量全世界第一,可是出得了三星跟LG吗?这是不健康的。
M&A成功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会得到更多支持,股价也会更高,企业家也会更有动力去做。对于一些小公司,如果VC已经在里面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必须考虑对投资者负责,所以就只好售卖,最后更会造成一个三国的混战局面。很多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大、中、小三国彼此的市场份额不一样。
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对于VC来讲,公司能够上市,通过IPO获得高回报当然是好事,但上市是一条很长的路,提前卖一些公司的股份给几大巨头把现金拿回来,LP会更满意。因为VC总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只基金不过就10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VC先带个五六年,后面大家伙再跟个三四年,可以把业务发展得更健康、更完整,公司在这个时候上市可能就比较合适,而且对创业者来讲也有了更多选择。
比较活跃的VC都认识三座大山,甚至排名前十位互联网公司里负责战略投资的部门高管,这些部门高管有的也非常积极,跟VC关系不错。像UC浏览器,VC把股份都卖给了阿里,我们把PPS的股份卖给了百度,都是有指标性的例子。
能单独做大是每个人最喜欢的结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创业者必须选择有名的、大牌的VC,因为这些机构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立刻获利,更关心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极致,愿意走得更远,把价值最大化。如果是一些小VC,可能急需卖一些资产去融下一轮基金,这些事情就会提早发生。
在美国,M&A一直大于IPO,而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连Facebook都差一点被卖掉。在国内,之前没有M&A,现在会多一些,不过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在美国市场中,早期项目可以拿到很高的价格,因为他们的心态是“我既然买了你,迟早会给你更高的回报”。但是,中国市场不在乎,所以VC把项目培养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出现M&A才更有意义,投资者才会认可买家做这方面的决定。去哪儿、PPS、UC浏览器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国内的M&A中,被买的公司或者被投的公司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后,才会产生一定的效应。而在美国,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花三个月做了一个很小的产品,大公司如果喜欢就会买走。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还很难实现,市场还需要点时间去适应。
在中国,估值的价格都是谈出来的。如果有两三家同时有兴趣,公司被投资或者被买的价格就会更接近市场价格,更接近投资者的期望,如果是一家就比较难。一直以来,中国的人工成本都比较低,所以,一个团队做出一个产品后,买方会认为在半年或一年时间内,自己也能做得出来。对买方而言,之所以会买,是因为这半年、一年时间中行业的竞争会变得更激烈,机会成本更高了,所以它才愿意买。
在互联网发展阶段上,中国跟美国绝对有可比性,但是,也有可能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因为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屌丝族群很大。这些屌丝有一些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几乎从有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受欢迎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族群去支持或者喜欢某个应用。奇虎、YY都是这几年在屌丝族群的支持下,很快成长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好例子。
而在美国则有明显的转变。从1995-2005年,IT导向的男性用户的声音比较大,2005年以后,女性用户的声音越来越大,是她们造就了Facebook,造就了Pinterest。往下发展下去,还会有更多新东西涌现出来,会有更多女性用户支持的产品。在中国,女性用户的影响力目前还比较小,主要还是靠屌丝,所以,未来行业发展的路线,产品应用的变化可能会越来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