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
一杯水,就是一个满满的世界,极其简单又极其复杂:在老庄、孔孟等先贤们眼里,它是顺其自然之大道,是至美至纯的“上善”:
在日本科普作家、水研究专家江本胜博士眼里,它是对人类创造的文字、语言、图像能做出感应,拥有记忆、复制、感受、传递信息能力的精灵;在《黄帝内经》等传统医学体系中,它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腧穴、气血津液、诊法等密切相关,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是人体津液精血的重要组成;
在现代医学看来,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且居第一位,是美国医学博士F·巴特曼眼中能治疗数十种慢性病的唯一的有效药物;在农夫山泉眼里,它是一场已经开始但远远看不到结束的危机,是一番拿在手中试图证明自己清白的苦苦挣扎;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恰如一本书的名字,《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读水,从读一本书开始
面对赖以生存在周遭环境,人类往往表现出自大而又自卑的两面性:一方面,人类习惯以最高等灵长类动物自居,自诩为拥有主宰世界万物之神功,小到对微生物的研究,大到对外太空未知世界的探测,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似乎无所不能;另一方面,面对大自然向人类反向施加的灾难性报复,面对更加冰冷、复杂、险恶的人心和人性,人类束手无策,应对失据。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力度日益加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钢筋水泥筑造起来的城市之林和大自然天然之林泾渭分明,人类对自然的感知,对生命的感悟越来越麻木、迟钝。比如,水,司空见惯无处不在的水,人类对它的认识就一知半解,甚至不解,甚至无知。
重新认识水,了解水的性情是本期专题试图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说到水的性情,就必须提及一个人和一本书,人是日本科普作家、水研究专家江本胜博士。书是他的研究成果《水知道答案》。实际上,如果把书名改为《水知道生命的答案)地许更为准确。在《水知道答案》—书中。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的水的世界。
水结品,神奇的水世界
将水置于冰箱,温度控制在零下5度,取出后,在冰即将融化之际拍摄水的结晶照片,结果令人称奇却又毋庸置疑:美丽的水结晶无不来自远离污染的大自然。经过消毒处理的城市自来水无一例外成不了美丽的水结晶;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水对人类创造的文字、语言、图像都有感应,甚至有记忆、复制、感受、传递信息的能力。
江本胜博士倾向于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释水的这一特性。世界万物都是电子围绕原子核在波动,水能对这种波动做出反应。水对声音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声波反射原理加以解释,对文字、图像的反应现代科学还难以解释。对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部分可以先存疑,但不妨碍我们换一个视觉来阅读水,来重新打量被水滋润的世间万物,来审视人类日益维艰的生存环境。
一滴水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中国人常用“灵气”、“灵动”等词来形容水,潜意识里赋予水以灵性。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且独一无二。一把椅子,从植物生长,到成材,砍伐,到被制作成椅子,再到椅子腐朽为泥,归于土,可以视为他的生命周期;一滴水,从内部高速运转的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开始,成水,成汽,被蒸发,可以视为它的生命周期。一个常识是,世界上绝对不会出现两片完全相同的水结晶,恰如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具有的唯一性。因此,赋予水以生命,以灵性,也不算牵强,单是水给予人类以及世界所有生命以滋润、慰藉和安宁就足以值得我们敬畏和感恩。
老子道水,意在道人
从某个角度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识史,就是一部对水的认识史。
中国古先贤早就对水有了最初的思考,并产生了诸如“水生人”、“水生天地万物”之类的朴素理论,这些理论放之今天而不过时。后来的思想家们则更进一步拓展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辩,将水和人,水之本性和人之本性,水之品德和人之品德相互借用、对比、比拟,使水和生命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中的大家,首推老子。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最崇尚的东西就是水,在集老子思想之大成的《道德经》一书中,多处出现对水的论述。水被老子称为“上善”,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就是最高的“善”,最美的“善”,并且,一向惜字如金的老子还毫不吝啬地连用了七个“善”字来描述水的“上善”之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在老子看来,水“几于道”,是因为水最能表现和反映“道”的本质,或者说,水的各种表现最接近于“道”。所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的大道就是顺,顺应,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就像水顺势而流,顺势而为的本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说的是水的高贵德性,它滋养万物,恩于万物,却不争于万物;人往高处走,它往低处流,这是低姿态表现出来的高境界。而水的最高境界则是成为百谷之王,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谷王就是百川的归宿,是众多河流峡谷的向往之地,是百川的主宰。江海能为百川的主宰,是因为其“善下之”。
水之道,宏宏人焉!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后来先贤们对水有了更多角度、更多层级的认识。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自然之善,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如一泓还是烟波浩渺,都能让智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朱熹也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水具有善变与不变两个特性,其善变性其一是指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即随圆亦方;其二是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迫使其发生变化。庄子说:“水流于无形,发泄于太清。”荀子则更进一步:“君者也,园而水园;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水是无形的,但最能体现自然而然的自然本性;水虽然无形,但可无所不成其形,即“无为而无不为”。同时,水还能根据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以不同的形态而存在,比如在常温下是液态的水;在冰点以下是固态的冰;在高温下则是气态的蒸汽。一种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变出三态,只有水,找不出第二个来。能够有这么大的变化说明其深谙“容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道;但水又是永恒不变的,就是说,水在三态变化过程中,无论怎样变,水分子的化学结构是不变的,这又充分体现了水的不变性、原则性。
庄子赞美水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意思是说,水之本性,不混入杂物而清澈,不去搅动则平静;郁结闭塞而不流动,也不能清澈,水具有天德之象。
总之,中国先贤对水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水之于人类生命健康的认识,而是把水人格化,以水说人,以水性说人性,以水的品格说人的品格;以水说道,说为人之道,说生命之道,说天地万物之道。实在说,水之道,宏宏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