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放射损伤临床》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29 23:19:53张玉松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张玉松

摘要:结合《放射损伤临床》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从充分备课,精心准备;激发兴趣,注重教育;精制课件,建立平台;分析病例,提高能力;积累资源,及时评估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放射损伤临床;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75-02

《放射损伤临床》是苏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放射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主要研究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的临床表现、诊断、救治和医学随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核能、核技术和放射源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在其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的同时,将存在着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的反恐的复杂形势下,常备不懈地做好核事故应急的预案和各项防备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我校的放射医学学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在放射医学专业开设《放射损伤临床》专业课程,为核事故医学应急储备专业人才,是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笔者从事《放射损伤临床》教学工作近20年,现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充分备课,精心准备

与现代临床医学一样,放射医学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放射损伤临床》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据此,即使每年所讲授的章节基本相同,教师也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备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弥补教材通常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足,教师要在平时经常查阅最新出版的相关书刊的基础上,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查阅一些学科专著和文献资料,以便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把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而并非仅仅是完成“教教材内容”。这一方面是为见习学生负责,为培养医学人才尽责尽心,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备学生”就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状况,瞄准学生的“最新发展区”,个性化地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备教案”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尽可能多地结合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就是写好教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激发兴趣,注重教育

兴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和“我会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2]对于见习生来说,职业和就业已成为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就要把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其职业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主要是肿瘤放射治疗方向,他们的主要价值观是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对将来临床工作有用。放射损伤临床由于属于边缘学科,在将来用到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常常会消极对待,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应付考试。为了让学生对《放射损伤临床》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从国家核事业的快速发展、核事故应急后备人才的稀缺、储备人才的紧迫等方面阐明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核事故的发生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样,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在人员救治上将亟需大量放射损伤临床专业人才。学生树立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精制课件,建立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特殊的教学手段,有着比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3]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可将枯燥的文字和复杂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达到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内照射、内照射损伤、内照射与放射病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动画效果,再配以文字说明及教师的同步讲解,能使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有效建构,对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判断依据时,则可采用卡通人物,把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和体内外检测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还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把国内外会议、培训班和网络中对教学有用的教学资料收集起来,把一些国内外典型的核事故案件和放射损伤的案例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通过资源共享,丰富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分析病例,提高能力

在每章节的理论课学习中,教师可留出一部分时间介绍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病例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迁移本章节学习的知识,有时还要运用到前面章节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融会贯通,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诊断给出正确的治疗措施和医学随访意见。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共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共享取得成功的快乐,且又反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能力。通过几次病例讨论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积累资源,及时评估

放射性疾病不是多发病,目前国内的病例极少,如何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感性认识,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积累宝贵的病例资料。例如,笔者在职业生涯中曾收治过3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将这些照片演示给学生,可以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笔者还曾收治过一例7种放射性核素体内、体表污染后随访的患者,该患者在发生污染若干年后表现出多种放射性损伤的远后效应,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宝贵的医学资源。为了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校每年都会把该患者请到教室,现身讲述事故发生过程及感受,再结合教师介绍患者的救治情况及目前坚持医学随访的资料,让学生观察患者目前的皮肤现状。通过以上珍贵医疗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因此,课后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然后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谢涛.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

[2]叶一舵,严由伟.心理健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孔令泉等.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4).

[4]郭娜.从青年教师角度谈高职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8).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4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