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孟頫诗文中的佛学思想

2013-04-29 20:51:55贺光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交游赵孟頫文学创作

摘 要:赵孟頫才艺广博,在书、画、诗、词、文、乐、律、考古等方面均颇有成就。其独特的身世、备受争议的仕元经历、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广博的才学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佛学思想对其人生及诗文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赵孟頫 交游 文学创作 佛学思想

在宋宗室儒雅文化的熏陶下,赵孟頫自小爱好书法,十一二岁时就以《金刚经》为摹写范本。青少年时,虽未出乡里,便有“吴兴八俊”之俦。走上仕途后,更是广交五湖四海之友。他交游甚广,对其影响较大的僧人有中峰禅师、了敬、月林上人、无照大师、岳上人等。由于他在元代书画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四方贵游及方外士,远而天竺、日本诸外国,咸知宝藏公翰墨为贵”{1},以与其交往为荣。据《姑苏志》卷五十八记载,中峰禅师是禅宗二十三世传人中峰明本,他说法“纵横咏贯,以雄辩名一时”{2}。赵孟頫绘有《中峰明本像》,并“携以自随,到处供养”。可以说中峰是赵孟頫精神上的“心灵导师”,对其信奉佛学起到了关键作用。据考证,赵孟頫一生致信最频繁的就是中峰禅师,已考证为真迹的有二十余通。这些信札是探究其佛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在常人看来,赵孟頫一生“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但在他自己看来,所谓的“荣际五朝”,实际上是元帝安抚南人的政治象征。他始终不被元统治者信任,任职均是无实权的闲职,且遭到蒙古权贵的猜忌和排挤,非但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反而因此背上“不忠不孝”的十字架。当他潜意识中的佛老思想逐渐凸显时,中峰禅师成了他的心灵导师,经常向他传讲佛家慈悲为怀、中观之说与平和斗争之旨,使他对佛学有了直接而深入的接触。如任江浙儒学提举时,赵孟頫叩师心要,师答之以“防情复性”之旨;复问以《金刚经》大意,师为著《略义》一卷以答。他“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并画禅师之像,以赠同参{3}。但此时他对佛老还表现出犹豫矛盾的心态。

在至大二年(1309)致中峰的《承教帖》中,他认识到对利害得失的计较,是世人不能超脱而自寻烦恼的根由,就像那系住驴子的木橛子,拔掉它,就可获得自由。此时的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还未能真正超尘脱俗。帖中云:

承教“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之说,无他,只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没义味之极,当自有得,一切葛藤,一切公案,皆是系驴橛的样子耳。……日堕在尘埃中,孤负提警之意。

皇庆二年(1313)他在《暂还帖》中,对中峰避世移居六安山并不赞同,认为这是“俗境相驱迫,因不得不尔”,并规劝中峰不必过于超凡脱俗,“可拨遣即拨遣,不可拨遣亦随缘而已”,不必过于认真计较,不必逃避现实,随缘最好,“佛菩萨用心,恐未必如此逃避也”。他还劝说中峰不如暂且下山回浙江。同时他对自己深受皇帝“器重”也流露了感恩之情,对自己因世缘缠身不易超尘又深感无奈。这种奉劝、这种感叹都说明此时的他处于儒佛思想的交锋矛盾状态。

在与禅师的交流探讨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去,并彻底否定了自己的过去,希望自己亦能如禅师,领悟佛学精要之学。这其实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思,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彻底否定。这种思想心态与他当初出仕元朝的热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皇庆二年(1313)他在《佛法帖》中写道:

其于佛法,十二时间时时向前,时时退后,见人说东道西,亦复随喜。然自今者一瞻顶相,蒙训诲之后,方知前者真是口头眼前无益之语,深自悔恨。干过五十年无有是处,三要之说谨当铭心,以为精进之阶。

在《书楞严经跋》中他还记载了延 元年(1314)“奉旨于灌顶帝师毗奈耶室利板的答座下,敬受戒法”之事,此次经历使他更加心地明朗开阔,领悟了佛法的广大弘远和微妙精深。

尽管他禅意渐浓,对死生之说、物物皆佛之说有了自己的体会,但他并未超脱尘缘,而是仕隐二兼,既心系朝廷又心向佛门,在仕宦与出尘间彷徨。如延 五年他在《致中峰和尚·叨位帖》中说:“孟 窃禄叨位,日逐尘缘,欲归未能,南望驰企。”同年又在《俗尘帖》中说:“至于死生之说,师所谓委顺者固已知之矣。感师提诲,情何敢忘。蒙寄酒,粒粒皆是禅味,敬领,莫知所报。”此时的他亦进亦退,却进亦苦,退亦苦,只好逃避着,迷惑着,又憧憬着。

爱妻管夫人病逝后,赵孟頫无法走出哀痛的阴影,在悲悼和怀念中,“惘然无所依”的他,把佛门和艺术追求当作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寄托。他常与中峰书信往来,对佛理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人生似乎也大彻大悟了。

在《还山帖》中,他再次反思自己三十年的仕宦经历,“卅年陈迹宛若梦幻,此理昭然,夫复何言。但幻心未灭,随灭随起,有不能自己者,此则钝根所障,亦冀以渐消散耳”。这里所说的“幻心”,实是对仕途功名、世事利禄的追逐。他终于认识到奔波劳碌于官场三十年都是梦幻,是因本心迟钝而随波逐流,时醒时梦,终未能彻悟,现在他渴望能清除内心障碍,破灭梦幻。又如延 七年(1320)他在《入城帖》中对中峰入山公开表示支持。这与皇庆二年(1313)对中峰避居六安山表示惋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而这种变化正体现了他思想的变化。

此外,赵孟頫之妻管道 是元代有名的才女。在佛教盛行的时势下,管道 是中峰禅师的在俗弟子,虔诚的佛教徒。赵孟頫在《丹药帖》中说:“先妻于师父所言,所惠字,所付话头,未尝顷刻忘。”{4}她的书法作品多为佛家经文,仅在赵孟頫任儒学提举期间,有记载的就有大德五年为李公麟《十六罗汉渡海图》书《普门品经》一卷,大德九年楷书《孝经》,大德十年书《地藏庵观世音菩萨传略》等。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赵孟頫说夫人“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尤其是她对观音情有独钟,创作了关于观音菩萨本传故事的文学作品《观音大士传》,为书法作品《地藏庵观世音菩萨传略》画了观音大士像,创作了图文并茂的作品流传于世。此外,她还为庆浴佛日绘有《紫竹图》,绘《长明庵图》,书东坡诗赠中峰和尚等等。

赵孟頫夫妇感情弥笃,管夫人病逝后,赵孟頫称其“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夫人佛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对他的影响究竟如何也许无法定量。但管夫人营造的奉佛氛围,让家人在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佛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佛学思想的熏陶却是不争的事实。如其长子赵亮信佛,临终念阿弥陀佛而逝,其季子赵奕隐居不仕。

管夫人曾在幼女病逝后,作《渔父图》并《渔父词》,其词如下:

(一)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二) 南望湖州路四千,几时回去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三) 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月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

(四)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四首词中有三个“归”字、一个“回”字,归隐的主题显而易见。她渲染故乡吴兴风物的美好,描写高洁脱俗的寒梅,以此反衬“名与利”的不足取,表达她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委婉地奉劝丈夫弃官归隐,远离尘嚣、远离世俗。赵孟頫观此图及题词后,和了首渔父词并作跋云:

侬在东南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此《渔父词》皆相劝以归之意,无贪荣苟进之心。其与老妻强颜道,双鬓未全斑,何苦行吟泽畔,不近长安者,异矣。

元仁宗称赵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5}。的确,赵孟頫对佛学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这些思想主要散见于其中晚年为佛寺书写的碑文及致中峰的信札中。

赵孟頫尊仰中峰明本的禅学,信仰禅宗的自性之说,即悟得自性便可成佛。自性之说既使他从仕隐二兼的矛盾生活中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自我慰藉因素,又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了“中得心源”的积极影响。如前文提到的诸如“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蒙寄酒,粒粒皆是禅味”等,这与禅宗的“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相契合。

中峰禅师有《劝修净业偈》一百零八首,赵孟頫为之作偈云:“三千大千世界中,恒河沙数之众生。一一众生一一佛,一一惟心一净土。”{6}这一偈语道出了佛学的要义:大千世界,渺渺众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每个成佛之人都有一方净土,死后都可去西方极乐世界。

综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中晚年后为现实所困而深信佛老。可以说,他是位典型的儒道佛思想兼容的文人士大夫。他不仅宣传仁政,更身体力行实践仁政。赵氏本传和《行状》对此多有记载。如:议法刑曹、兵部视事、钦差南下、地震救灾、铲除桑哥集团等等,都体现了他行政以仁慈不杀为本的儒佛交融的思想。他把儒家的“仁”说成佛教的根本教义,这在元代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其目的是希望元帝在佛教信仰的名义下,实施儒家的仁政。如《临济正宗之碑》《为政善恶事类序》中,他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佛教教义宣传“明孝深慈”“兆民孔安”,提倡“慈悲不杀”,规劝元帝保护生民,这犹如给当时严重民族歧视政策下的南人撑开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在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

此外,他还把道家的超脱和佛家的慈善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方式体悟佛法的妙处。可见,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赵孟頫力图融合儒、道、佛思想,为寻求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他一直努力着、彷徨着、探索着。

{1} 欧阳玄:《圭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2} 《姑苏志》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佛法金汤编》卷十六。

{4} 单国强:《赵孟頫信札系年初编》附录,《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文中所引信札转引自此的,不另出注。

{5}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22页。

作 者:贺光通,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mzxsguozijun@163.com

猜你喜欢
交游赵孟頫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3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当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 05:00:00
赵孟頫《汉汲黯传》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33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32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4:00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