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禄
摘要: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在《护生画集》编纂过程中遭遇到了题材匮乏的困境,以致画集中出现了不少重复现象。“文革”期间爆发了更为严重的题材危机,丰子恺借助一本《动物鉴》,才使得画集的编纂功德圆满。
关键词:
《护生画集》 编纂 题材困境
一、《护生画集》的编纂方针
弘一法师俗时是丰子恺的业师,出家后仍对丰子恺有不小的影响。1927年农历九月二十六,在上海江湾镇立达学园校舍,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取法名“婴行”,成为一名居士。皈依后的丰子恺遂发愿与弘一法师一起编纂《护生画集》,由擅长绘画的丰子恺负责作画,精通佛典与书法的弘一法师负责撰文,师徒共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劝导人们放生戒杀。在弘一法师圆寂后,丰子恺一人肩负重任,直到1973年画集才完工。
现在通行的《护生画集》共6册,计450幅图画。第一册有50幅图画,第二册有60幅图画,第三册有70幅图画,第四册有80幅图画,第五册有90幅图画,第六册有100幅图画。这组数字编排的背后,蕴涵有对弘一法师的纪念。夏丏尊曾指出:“弘一和尚五十岁时,子恺绘护生画五十幅,和尚亲为题词流通,即所谓护生画集者是也。今岁和尚六十之年,斯世正杀机炽盛,弱肉强食,阎浮提大半沦入劫火。子恺于颠沛流离之中,依前例续绘护生画六十幅为寿,和尚仍为书写题词,使流通人间,名曰续护生画集。”[1]需要指出的是,弘一法师“六十之年”是1939年;所谓“斯世正杀机炽盛”“阎浮提大半沦入劫火”,指的是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当时丰子恺因故土沦陷,家園被毁,四处辗转逃难,但仍“敬绘《续护生画集》一册,计六十幅”,由广西宜山寄到福建泉州请法师书写。法师复信说:“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2]丰子恺表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弘一法师的指示,后来成为《护生画集》编纂的指导方针。而丰子恺的承诺,则成为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护生画集》的精神动力。
二、战争语境下画集编纂的题材困境与解决
《护生画集》编纂所用画材,除一小部分来自弘一法师和丰子恺自出机杼的创作外,大部分都有出处和来历:多取自古今中外的典籍,另外还摭拾了少量的民间轶闻。这样熔古今中外于一炉,无疑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搜集的结果,体现了画集取材广泛的特点,但在时局不靖的战争语境下,搜罗画材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画集编纂中题材匮乏的有力佐证,就是其中存在着不少重复的情况。据笔者统计,画集中重复作品共有37幅,占到了8.2%的比例。这些重复的作品,可分为同一故事题材被画成不同的图画和同一图画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重复,一般说来题材内容很经典,被不同的书籍收录,而丰子恺在搜罗古代典籍作画时,多次与这种题材不期而遇,于是相同的题材便以不同的图画形式在画集中重复出现。第二种类型的重复,是图画基本相同而题画诗文不同,借助于题画诗文的发明,相同的图画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另外,从重复次数上看,《护生画集》中不少作品重复了两次,而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竟分别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只影向谁去”“雁丘”为题重复画了三次。
《护生画集》编纂中画材匮乏的情况引起了弘一法师的高度重视。他在1940年6月6日给夏丏尊、圆晋居士的信中说:“《护生画集》正续编流布之后,颇能契合俗机。丰居士有续绘三四五六编之弘愿。……前年丰居士来信,谓作画非难,所难者在于觅求画材。故今第一步为征求三四五六集之画材。于《佛学半月刊》及《觉有情》半月刊中,登载广告,广征画材。其赠品以朽人所写屏幅、中堂、对联及初版印《金刚经》等为酬奖。”
为破解画材难觅的困境,弘一法师通过佛学书局1941年在《佛学半月刊》第15号第234期、第16号第235期、第17号第236期上连续刊登《征求护生画题材》广告:
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居士合作写绘之护生画集,十余年来,流通者已有正续二册。法师曾与丰居士相约,每十年出一册,续出至六册始止。近者,法师掩关闽中,自感衰老,且痛世变日深,亟思提前办成,速完斯愿,复为佈种善因,集思广益起见,嘱代向海内普征题材。如蒙随喜参加,无任欢迎。(甲) 关于生物本身德性者——选取生物界自爱或爱他之现象,令人知生物之可爱而起护生之念。(乙)关于日常生活者——选取日常生活中有关生物之事项,或正或反,以引起护生之观感。(丙)关于外国及各宗教者——选取世界各地之风俗及各宗教之规则,有关护生者。(丁)关于儿童者——选取儿童生活中有关生物之部分或有兴味之儿童故事,自幼培养其护生之念。如有佳作,则当代求弘一法师之书法或丰子恺居士之法绘,以结善缘。
此则广告表明了《护生画集》编纂过程中题材困境的存在,而面向海内外普征画材,则是破解困局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弘一法师曾说:“依朽人悬揣,应征之人未必多,寄来之稿亦恐罕能适用。则登广告征求画材一事,将无结果,殊为可虑。”[3]尽管法师对征集画材不很乐观,但舍此别无良策。
广告刊登之后,丰子恺确实收到了读者提供的画材。其中以新加坡广洽法师所寄的“赎鸡放生”材料最具代表性,丰子恺把这一素材编入《护生画集》,恰好补足了第三册七十幅的数量。《幸福的鸡》一画的题画诗文中写道:“我作护生画,七十差一幅。星洲广洽僧,寄我一函牍。自言上元日,乘车访幽独。车中有乘客,绳缚五鸡足。云将去割烹,以助元宵乐。五鸡见老僧,叩首且举目。分明求救援,有口不能哭。老僧为乞命,愿用金钱赎。番币十五圆,雪此一冤狱。放之光明山,永不受杀戮。此僧真慈悲,此鸡真幸福。我为作此歌,又为作此幅。护生第三集,至此方满足。”这不觉让人联想到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描述的“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之情形。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画集编纂中的题材危机与解决
《护生画集》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题材困境一直如影随形,而在第六册《护生画集》编纂过程中,题材困境演变成了题材危机。第六册护生画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当时特殊的政治气候,丰子恺从一个令人景仰的艺术家变成了“反革命黑画家”,且被抄家,书籍全无,使得《護生画集》的编纂面临空前的题材压力。好在执弟子礼的朱幼兰雪中送炭,及时奉送了一册《动物鉴》,才化险为夷,让护生画的创作得以功德圆满。
1987年12月6日,朱幼兰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回顾这段历史道:
丰先生受到冲击,《护生画集》成为批判材料。然而先生毕竟学佛有得,临危不惧,仍然以护生画六集夙愿为念。遂于1973年毅然决定筹画第六集,以圆满其功德。但在“文革”中,有关书籍损失殆尽,缺乏画材,先生于此颇费踌躇。一天,他与我谈及筹画护生六集事,命我搜寻可供参考的书籍。我回家在尘封的旧书中找到《动物鉴》一册送去,先生翻阅后笑曰:此书材料丰富,有此参考,画材不愁了。先生篝火中宵,认真选材构思,鸡未鸣即起床,孜孜不倦地画,不久百幅护生画圆满告成了。他将画稿给我看时,低声对我说:“绘《护生画集》是担着很大风险的,为报师恩,为践前约,也就在所不计了!”并说“此集题词,本想烦你,因为风险太大了,还是等来日再说吧”。我听后,深感先生的为人时时想到别人的安全,唯独不考虑自己的安全。我在先生为法轻身精神的感动下,就毛遂自荐说,我是佛门弟子,为弘法利生,也愿担此风险,乐于题词。先生见我至诚,也不固拒,于是护生第六集的书画,在艰难中提前于1973年完成了定稿。
“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部环境异常严酷,为践履自己对弘一法师的承诺,丰子恺只能冒着风险进行“地下创作”。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子恺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绘画题材极度匮乏的危机。好在朱幼兰挺身而出,施以援助之手,丰子恺才得以度过难关,《护生画集》的编纂才得以圆满成功。
四、画集编纂中题材困境解决的启示
丰子恺与弘一法师编纂的《护生画集》问世之后,在佛教界、艺术界及普通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是迄今为止成就最大的佛教画册。假如回到历史现场,进行“知人论世”的考察,可以看出这种成就是破解了题材困局所取得的。
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克服《护生画集》编纂中的重重困难,除彰显精神的伟大外,还启示人们,在求索的道路上任何困难都是可克服的,心之所向,金石为开。
参考文献:
[1] 夏丏尊.护生画集·序言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丰子恺.护生画集·序言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林子青.弘一法师书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9.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