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人生的自助餐曾颖
我不止一次听人说:“自助餐是一种诱惑人展示自己贪婪和丑恶本性的就餐方式。”他们以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种种胀得翻白眼却不甘放碗的例子作为依据,来论证这句断语的合理性。
对于部分同胞在自助餐上的表现,我是有所领教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一种敞开供应的状态下,“少拿就是吃亏”的心态支配下,或多或少地干过一些丢人的傻事。我曾亲眼看过一位朋友因为吃自助餐而胀出胰腺炎,险些死在医院里;也看过一个胖女人为了和别人争盘里的最后一块牛排而大打出手;我还看过幼儿园举办的冷餐会上,家长们唯恐孩子吃亏而越俎代庖的哄抢;也看到过某些人为了让老板不赚自己太多,而将吃不完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丢进垃圾桶。
以上这些场景,足以证明“自助餐诱发人的邪恶”这一论点,并让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至某一天与一位老前辈喝茶聊天,听他一席话之后,才有所变化。
他说:人们在自助餐面前的种种丑陋表现,从根本上还是一个人认知与见识的问题。打个比方,如同久饿的乞丐,某日被餐厅老板免费款待,大家是绝对顾不了吃相的。用手抓、用衣服包,用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抢夺。究其原因,是因为乞丐们饿久了也饿急了,不知道这免费的午餐能供应多久,大家因而疯狂地争抢,将饥饿记忆留下的恐慌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旦老板宣布:大家别急,免费午餐将一直进行下去。这句话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乞丐们的焦灼,他们肚里有货了,也渐渐开始有了饱肚子以外的其他愿望,如喝杯酒,洗洗手或干脆抹抹脸换件干净衣服,并最终开始注意自己的吃相。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过程,你不能凭着人们最初在懵懂和焦虑状态下的表现,来给事物下结论,一切都是有过程的。巴黎现在漂不漂亮时不时尚?但三百年前还是遍地跑猪鸡飞狗跳臭不可闻呢。
老人的话并没有讲透我心中的疑问,但却给了我一个看似不相干的启示,我发现,他的这段话语用来说自助餐,倒莫如说是在说人生。或干脆可以说人生就是这样一场自助筵。
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来到这样的一个大餐厅里,这里酸甜苦辣麻,各样的味一应俱全。财富、名誉、友谊、爱情、食欲、美色等像各种各样的大菜,一道一道金碧辉煌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也像故事中那些乞丐一样,凭着自己的欲望自取。往往在这个环节多数人是疯狂而盲目的,大家在饥饿感的支配下,不顾仪容和姿态,只是尽可能多地往自己盘中抢,唯恐迟了少了而吃亏。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付出巨大的心力和体力,揽下了一大堆自己用得上或貌似用得上而事实上却无用的东西。有的人甚至会被欲望和愿望所伤,像那些因醉酒和饕餮而死于胰腺炎或别的疾病的人。
多数人会停留在人生自助餐的第一个层面,抢夺、挣扎、恐慌,焦虑地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被超量的食物折磨着,吃相难看,心态纠结地活着,把生活当成是一种痛苦。
另一部分人,会渐渐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量有多大,于是可以安定平和地取自己想要的那一份,酒至微酣、身心不疲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美食,并从中获益。
还有极少数的人,明白人生的真谛,他们会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轻捷而优雅地选择自己需要的,然后在柔软曼妙的音乐中,细细品味那份恬淡安详的幸福。这样的人,就把生活,变成一种艺术了。
[赏读]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典范之作。文章前三段列举现象——“部分同胞在自助餐上的表现”,并归结出“足以证明‘自助餐诱发人的邪恶这一论点”,以上是作者所要阐说的第一层意思。第三段末句“直至某一天与一位老前辈喝茶聊天……才有所变化”,意味着文意有转化、在递进,作者借助老人之口,用“从根本上还是一个人认知与见识的问题”“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过程……一切都是有过程的”这样两个明确的、概括性的语句,直接表述理性思考,并以“巴黎现在漂不漂亮时不时尚?但三百年前还是遍地跑猪鸡飞狗跳臭不可闻呢”加以佐证,引人颔首赞同。在此基础上,文章更进一层,直接挑明“干脆可以说人生就是这样一场自助筵”,在合理的类比与“分解”(分解出“多数人”“另一部分人”“还有极少数的人”三种情况)之中,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通读全文,不仅脉络清晰,而且描述生动逼真,阐释自然贴切又有理有据,读来颇具启迪作用。
二
[原文]
晶莹的泪滴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10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长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赏读]
阅读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晶莹的泪滴》,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同时很能激发我们深思、回味以及自我反省。作品是陈忠实先生对“近40年前”一件往事的追忆。文章叙及的那件本可表情淡漠、公事公办、三下五除二就搞定的事儿,却让女教师费了一番踌躇。在这一事件中,一个最不应负责任的“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却成为尽最大努力避免学生流失的守护神。正因为如此,她才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让“我”近40年来念念不忘——难忘她不肯轻易出具休学证明的坚持,难忘她追着送出校门的叮嘱与不舍,更难忘她因“我”辍学而流出的“晶莹的泪滴”。让我们深深鞠躬,由衷地表达对像这位女老师一样的平凡而伟大者的无限敬意!作品写作技巧归纳:
技巧一:善于以细节传神、传情。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在这里,作家融情入文,细加描摹,并辅以恰切的比喻(“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和生动的侧面衬托(“我垂下头避开目光……”),既扣题点题,又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为结尾处的抒情作好铺垫,令读者深为感动,难以忘怀。
技巧二:善于深化题旨、催人反思。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要“祈祷”?联系全文尤其是“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这一背景,我们便不难理解:“我”之所以“虔诚祈祷”,是因为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同时,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三
[原文]
品味时尚丁立梅
我是在突然间起了念头,要来个农家游的。
那日,闲来翻报,看到《休闲时尚》栏目里的一张大幅照片上,村庄田畴铺陈,阳光融融,人们笑脸灿烂。一旁有文字介绍,说城里人现在最时尚的生活,是去乡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看农家景。
失笑不已,这样的时尚,我在一二十年前可是天天品味着的。
得了启示,休息日里,我电话召集同样在外工作的弟弟,说:“我们这次一起来个农家游,可好?”
两家人马成一支团队,浩荡着直往乡下我们的老家扑去。慌张了我们的父母,他们站在屋前,手足无措地望着我们笑,问:“乖乖啊,今天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咋都回来了呢?”
我一笑,说:“想你们了呗。”话说完,脸暗自红。若不是受这时尚的农家游的启发,生活在城里的我们,平常日子哪里会想到父母。
父母冷清的小屋因我们的到来而热闹,家里养的小黄狗也来凑热闹,老熟人似的,绕着我们的脚跟嗅。一只小羊跑来,站在门口,朝着我们好奇地张望,琥珀色的眼睛里有着孩童般的温柔和天真。母亲介绍它像介绍她另外的孩子,说:“这是家里刚生的小羊,这小家伙聪明得跟人似的。我和你爸从田里回来,它都老远跑过去接。前些天,它吃了下过露水的草,泻肚子了,再喂它湿草,它怎么也不肯吃了。”
我们都以为奇,围着小羊拍照,暗喜不已,这样的“明星人物”到哪里找?6岁的小侄子更是抱着它,把它当活玩具,喜欢得不肯松手了。
我们提了篮子,去地里摘菜蔬。初夏的天,地里的植物们葱茏得不能再葱茏,瓜果多的是,香瓜梨瓜木瓜,比赛着结。随便摘吧。蔬菜多的是,韭菜一垄一垄地绿着。还有小青菜,嫩得掐得出水来。黄豆荚也饱满得刚刚好,用韭菜炒嫩黄豆吃,既鲜嫩又清新。
邻居们隔屋相望,远远招呼:“我家有紫茄子,要不要?”
“要,当然要。”提了篮子就过去了,摘了小半篮子。邻人还嫌不够,频相劝:“再多摘点儿呀,我家里多着呢。”
心里满溢的都是好。乡下人家就是实诚,在他们,给予是福,而你的接受,对他们来说,更是福。因为你的接受意味着没拿他们当外人。心与心,原是这样靠近的。
很快,正宗的土灶上烧出了正宗的土菜,父亲还杀了一只草鸡。一桌子的好吃好喝。我们埋头大吃,直吃得打饱嗝;父母却吃得少,一直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不时地叹一声:“真好。”
什么真好呢?对他们来说,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满足。我突然想,假如,与亲情相约也能成为一种时尚,将有多少父母笑开颜啊!而我们,也因这样的时尚,可以时常与记忆里的自己重逢,去童年待过的地方走一走,去问候一下从前的蓝天和白云。人生会因此更为丰满!
[赏读]
此文突出的特点在于多方位点击题意。就“时尚”而言,初读文章,我们以为作者要写的就是城里人去乡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看农家景这一时尚,如果仅就此构思成篇,当然也算不错的选择,至少是把“时尚”这个大概念合理地化小、落“实”了。而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则在于把农家游这一时尚同“与亲情相约也能成为一种时尚”的心愿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此一来,作品自然就意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写文章,“写什么”是第一要素,而“怎么写”同样相当重要。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品味”的过程写得生动感人的。主要是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段,比如“他们站在屋前,手足无措地望着我们笑”“父母却吃得少,一直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这两笔有关神态的细节,活现了父母的心理状态,读来耐人寻味。关于小羊的描写、关于摘紫茄子的描写,同样形神兼备,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精心锤炼词句,比如“浩荡着直往乡下我们的老家扑去”的“扑”、“慌张了我们的父母”的“慌张”、“韭菜一垄一垄地绿着”的“绿”,都用得恰到好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面说“失笑不已,这样的时尚,我在一二十年前可是天天品味着的”,这是预设伏笔,与篇末的“而我们,也因这样的时尚,可以时常与记忆里的自己重逢,去童年待过的地方走一走,去问候一下从前的蓝天和白云”遥相呼应。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