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之反思

2013-04-29 13:54王怡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6期

王怡

【摘 要】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我试图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希望能够改变以往高三一轮又一轮的师生昏天黑地,茫然无措的“讲练奋战”,以达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的有效组合,从而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关键词】回归文本;精题深思;关注生活

回顾多年来高三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走过来的,这其中有争论、有探索、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收获。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教师对“考纲”的重新解读,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引导学生明确的应试技巧成为高三教师的重要课程,尤其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高效点拨、合理取舍成为“重中之重”,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

一、回归文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基本呈现出“低起点——缓坡度——高落脚”的平稳趋势,有很多题型看似在课本之外,但实际上源于课本并进而拓展,只有通过对基础文本的了解、透析、拓展、拔高,才能达到高效完成高考试题的目标。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点整理清楚,一轮复习从课本入手,二轮复习由课本拓展,三轮复习回归课本。以课本为主线,坚信高考始终在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围绕考点,对薄弱“点”加强训练,对遗漏“点”弥补完善。譬如,“常见的名句名篇”,文言文重点篇目中的“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等。例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试卷上常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本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的意义,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中的句子: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指代“我”)(《孔雀东南飞》)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当然,还有一些考查学生“常见实词的特殊用法与意义”,这同样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多积累,多归纳,以便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试解。例如:“亡”有“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战败而亡,诚不得以”(灭亡)等意思,这些在课本中都能找出例句,通过平时加深印象,在考试中就能够熟练选择其中意义来试解。

二、精做深思,形成套路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尤其是第三轮复习时,由于时间有限,需要强化的弱势考点还很多。虽然采用“题海”战术全面展开能从小处着手,但精做、精选老师给的典型高考综合试题显得更为必要,而不要自己埋头苦找偏题、难题、怪题来做。这样既不浪费时间,打击自信,又能在规定时间、地点一气呵成,将每次模拟当作一次高考练兵,熟悉考点、题型、答题方法、答题速度,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保证卷面工整、美观。譬如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来看,一是分析综合方面,重视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突出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二是鉴赏评价方面,侧重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考点;三是探究方面,重点考查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考点。其中探究性试题历来是同学们认为的难点,但只要我们在精题中善于深入思考和总结,其实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坚持“贴近文本,整体感知——综合分析,个性解读——述评结合,言简意赅”的思路,就能将高考千变万化的“谜团”条理清晰地“采分”解读。

三、关注生活,拓展延伸

即使a高三复习时间紧张,考生也不能一味地陷入做题、对答案这样枯燥乏味的题海中,我们必须利用学习间隙或挤出间隙坚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接轨,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而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路子。从题型上看,话题仍然注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从试题内容上看,更注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我。高考作文并并不回避当前时政或焦点材料,不担心考生押题甚至套作,大胆引进新鲜的时政热点,像绿色生活、我生活的世界、角色转化、团结合作、低碳经济等。这就启发我们必须积极关注生活,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思考者,甚至智者。只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只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才能在高考作文中打胜仗。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教学是机遇,更是考验。尤其是高考复习要做到精讲精练,要求老师必须科学把握高考说明,认真研究知识点,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内容,精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方法、思路、技巧,在枯燥单调的高三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