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李伟
摘要 舞龙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由于“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象,因此舞龙艺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从舞龙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气韵生动的神态美、形态互融的情景美和配合默契的整体美四个方面对其美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龙 运动美学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 J7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美学思想融入到他们所创造的“龙”的形象之中。因此不同地域、民族的舞龙运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本文将从舞龙运动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气韵生动的神态美、形态互融的情景美和配合默契的整体美四个方面对其美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一 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具体的艺术作品和抽象的艺术意境相统一的结果。意境的“虚”与事物的“实”相结合,才能产生艺术创作者不断追求的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在舞龙这项极富运动美学的运动中,虚实相生同样是其意境美所表达的最高境界。龙本身的形象便是人们虚构、想象出来的艺术形象,舞龙者通过艺术形象的具体化完成对道具的具体制作。因此舞龙运动本身就是虚实相生的美学艺术。从意境的“虚”上来看,中国舞龙创作的表现上是丰富多变的,不同地域的舞龙表演有着不同的艺术呈现。例如,在八字舞龙中舞龙者通过上下的舞动为观众展现出在云间出没、翻腾中“龙”的形象,并以此来表达国泰民安、盛世祥和的吉祥气氛。从虚实相生的艺术角度来看,舞龙者的装扮和舞龙用的道具是“实”,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龙游九天的气势和意境是舞龙者所要表达出“虚”的意境,而这也是评价舞龙者表演的主要直观感受。虚实相生、以实化虚是舞龙表演者所追求的艺术意境,也是表演中最难表达的地方。和所有的艺术表演一样,舞龙者在表演前需要辛苦反复的练习来熟悉每一个技术动作,同时还要精心的设计舞龙动作,这样才能保证在表演时做到身随心动,游刃有余。但在真正表演时,舞龙者却应该尽量忘记所有的技术动作,甚至忘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是随着心中对“龙”的理解和情感而舞出适时、恰当的动作,达到“纵手放意,无心而得”的艺术意境。这其中“实”是基础,是舞龙者进行训练和编排过程;“虚”是意境,是经过辛苦训练和精心编排而在表演时达到无心的艺术意境。如果说通过“实”表达“虚”是虚实相生的第一重意境,那么由“虚”化“实”则是更高一层的艺术意境。舞龙者在表演时忘掉实际动作,只靠心中的意境和情感指挥肢体随意做出动作。此时的舞龙者如同虚化了的身体一样,通过虚化的身体带出实际的舞龙表现动作便是由“虚”化“实”的艺术意境。
由“实”达“虚”,由“虚”化“实”便是舞龙这项运动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是舞龙表演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意境。由于“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富有变化的艺术造型,其能大能小、能飞会潜,集各种事物的表现于一身。因此从美学艺术特征上看,“龙”形象的本身便是“虚”中有“实”,“实”中生“虚”的艺术形象。人们常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龙”在“虚”与“实”之间的不断变化,舞龙运动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正好符合“龙”本身虚实变化的艺术形象,成为了这项运动美学的重要艺术特征。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由于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的差异,更加丰富了舞龙运动的意境表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龙运动呈现出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意境美。但无论何种舞龙风格,虚实相生都是其基本的意境美学思想。
二 气韵生动的神态美
人们常用画龙点睛来表现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神来之笔。艺术家所点的“睛”便是对艺术品气韵神态的集中体现。舞龙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气韵上更是能够表达出连绵不断的艺术意境。由于“龙”这一特殊的文化形象,舞龙运动在艺术的表现上能获得更大表现空间,激发观赏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观众在观看场地中升腾翻转的巨龙时,心仿佛也随之驰骋于九天之外,感受到穿梭于宇宙之间的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思想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所以在舞龙运动中,气韵生动所表达出来的神态美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气韵生动所表达出来的神态美,是舞龙者通过“龙”作为载体所舞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舞动的巨龙仿佛是正奔腾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以强大的气势和动力游刃于九天之上。所以,舞龙运动不仅是身体技能的展现,其隐藏在作品内部的时代精神、文化意涵更是值得探究。事物总有穷尽和局限,但精神的力量和范围却可以达至寰宇,无穷无尽。舞龙运动的气韵之美便在于以有限的形体、动作表达无限的精神力量。气韵中的“气”源于舞龙者自身的呼吸和力量,“韻”则是舞龙者在表演过程中集体形成的节奏。“气”与“韵”形成了舞龙运动的张力与质感。不同的动作、不同的造型给人带来不同的张力和质感象征。龙舞动的身躯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意象想象。舞龙道具中的“龙”虽然有“点睛”这一仪式,但却无法通过道具中的“眼睛”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神态,因此对于“龙”神态的表达就需要舞龙者通过气韵来表现出来。表演中的“龙”如同活起来一样,或欢呼雀跃、或威严挺立、或隐忍凝重、或气冲霄汉。这都是舞龙者通过气韵生动来表达的神态美。气韵动作可以反映人物或者动物的心态和情感,舞龙运动通过富有韵律的变化和富有力量的呼吸动作来表达出“龙”形象的神态和情感。
三 形神互融的情景美
形神互融是舞龙艺术在美学意义上的又一种境界。“形”是指舞龙时所表现的外在直观的动作、形态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神”是指舞龙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精神。形神互融指舞龙运动外在“形”与内在的“神”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形”为“神”的表现提供了外在审美基础,“神”则为“形”提供了精神力量。如果把舞动的“龙”比作真正活动的巨龙,那么“形”就是的外在躯体,而“神”则是生命。两者的互相融合、有机统一才创造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龙”的形象。舞龙不仅是体育运动,也是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每一次舞龙表演,表演者都会在特定的主题下,通过表演营造出特定的情景。“龙”是情景的唯一主题,舞龙的套路也十分丰富。例如,龙戏珠、龙出洞、双起塔、大回宫、拜四方等都是舞龙表演的经典套路,其中具体的表演更是环环相扣,变幻莫测。而这一切的情景都是通过“龙”这唯一的主人公所营造的。为了达到表演所需的情景美学,舞龙表演必须将“龙”的“形”与“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舞动的“龙”具有充满生机的生命力。
从“形”上来看,舞龙艺术的主要形体艺术特征是“圆”,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思想的表述。因此舞龙运动中的“圆”是重要的外形艺术形态,并延伸出倾、圆、曲的曲线美。舞龙运动中打结是重大的表演失误,因为这破坏了舞龙美学的外在形象。舞龙是动态美学,舞动的“龙”在不断地游走、翻腾,但无论怎样的变化,游龙都会沿着尽可能“圆”的轨迹进行,这便是舞龙表演外形上的艺术特征。
从“神”上来看,舞龙艺术的主要神韵艺术特征是丰富多样的。舞龙是我国一项流传广泛而深远的文化运动。不同地域、民族的舞龙运动有着不同的神韵。例如,北龙轻巧、灵动、动作复杂,花样繁多;南龙沉稳、厚重,讲究气势和场面。舞龙中的“神”便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地人的魂。“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因此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注入到他们所创造的“龙”的形象。舞龙所反映出的神韵便是当地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展现。正是由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差异,所以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龙才呈现出不同的神韵气质,这也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龙在具体形态上的差异。“形未动,神先领;行已止,神不止”这句话准确地解释了舞龙运动形神互融的美学关系。舞龙运动所呈现的美学场景、美学氛围以及美学情感都取决于表演者的情感、意识、文化和思想。在舞龙表演中,舞龙者是将自己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乃至对文化的热爱都融入到“龙”的身体中。舞龙者不是在舞动“龙”而是将自己化身为“龙”的一部分,随“龙”而动,随“龙”而舞。形神互融的艺术之境便是指很难分清是人在舞“龙”还是“龙”在带人,“龙”与人融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所需要的艺术情景。
四 配合默契的整体美
舞龙是一项集体性的体育艺术,众多舞龙者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密切配合,共同塑造出活跃于天地之间“龙”的形象。观众欣赏的不是舞龙者的个体表演而是整个“龙”的形象,这就要求表演者一定要从艺术表现的整体出发,台下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在演出时形成整体的默契和统一。配合默契的整體美也成为了舞龙运动美学的又一艺术特征。
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分为整体和个体,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必然包括对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关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思想内容,“龙”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象。因此通过舞龙这项运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和美学价值无疑是十分恰当的。舞龙从人员结构上分为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舞龙珠者手持龙珠不断引导着“龙”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起到对整个表演的指引作用。舞龙头者则为“龙”绘出符合艺术特点的轨迹、符号。舞龙头者并非一味追着龙珠跑,而是如同龙戏珠一样时而追逐、时而潜伏、时而嬉戏、时而远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造型。舞尾者虽然手持龙尾,但也不是一味地追随,而同样是有着属于龙尾应有的艺术表现。龙头和龙尾互相呼应才能使得舞龙表演的更加生动,舞动的“龙”才能仿佛活了一般。这就为龙身的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龙头和龙尾同时有着独立的运动轨迹,龙身中的人便不得不同样分成两组,一组协助龙头,一组协助龙身,共同完成“龙”的各种动作。因此,舞龙艺术是一项十分考究表演者整体配合的运动美学,能够将体育运动中的整体美完美地表现出来。舞龙运动中龙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表演者精诚团结、互相信任、默契配合的艺术创造。表演中的“龙”忽上忽下、忽动忽静、忽张忽弛,如果没有平时辛苦的训练,是无法在表演中为观众呈现出如此整齐有序、干净利落的龙游九天的艺术造型。
舞龙艺术中的整体美贯穿于整个表演的运动美学特征,也是观众对于表演者进行艺术评价的直观感受,还是其它美学特征表达的基础。复杂的动作、美丽的造型、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意境都是通过表演者的整体配合来实现的。整体美是基础,脱离了团队应有的配合和默契,舞龙表演就会陷入混乱之中,自然也谈不上艺术思想的表达。人们喜爱这项运动,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艺术思想,更在于它能够将人类传统的和谐思想通过默契的运动表达出来。舞龙运动中配合默契的整体美,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广泛的美学意义。
结语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象。舞龙艺术是中国共同的文化运动和美学表现。不同地域和民族由于文化内涵差异和美学思想差异为舞龙这项运动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表现。本文从舞龙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气韵生动的神态美、形态互融的情景美和配合默契的整体美四个方面对其美学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舞龙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俊祺:《徽州村落舞龙的伦理内涵及基本价值》,《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 张晓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健身研究融入社区全民——以黄龙溪社区开展火龙灯舞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3] 吴嘉玲、平越:《三林舞龙的特征与价值》,《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5期。
[4] 周华:《舞炮龙运动体育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的探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 宁南、黄豪、卫志强:《试论舞龙运动中的节奏》,《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李芳,女,1971—,河北高阳人,本科,篮球一级教练,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李伟,男,1979—,河北藁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