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音乐和文学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共同的主题和情感,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是凝固的音乐。本文将从音乐性艺术效果角度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析。
关键词:《到灯塔去》 音乐性 艺术效果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是她创作的巅峰之作。国内学者对伍尔夫《到灯塔去》的研究主要有:束永珍从男女性别角色模式以及女性主义对男性和女性等级二元对立的颠覆对《到灯塔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文本解读;张中载从文字符号在读者心中引发的联想和意象与绘画中的色、光、影、形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小说营造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学效果;卢婧论述了伍尔夫采用了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使“叙述时间”与“意识流动时间”相互交替出现。然而,对弗吉尼亚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音乐性的艺术效果研究甚少,伍尔夫试图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该小说通过音乐艺术手段的借鉴使读者阅读小说的过程变成了美妙的感官享受。音乐从心灵深处产生,通过声波的旋律,传输到听众的内心深处,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鸣。
一、小说的音乐叙事结构
《到灯塔去》最明显的音乐性艺术效果在于它的叙事结构。
在本作品的叙事结构上,该小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第三部分“灯塔”。而这三部分的结构安排与西方音乐中的三部曲式完全吻合。三部曲式的特点是首尾呼应,形成向内的自我封闭结构,A段是乐曲的第一主题,B段的第二主题通常与A形成鲜明的对比,且往往是第一主题的变奏,从而达到深化第一主题的目的。三部曲式又名三段体或ABA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组成的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及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通常被称为“对比部”。
小说的三个部分是长短不一。第一部分“窗口”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主要叙述在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及其孩子们,和他们的几个朋友,在海滨夏日别墅度假的情况。这一部分揭示出各种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拉姆齐一家到灯塔去的计划。第二部分“时光流逝”占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简单勾勒了十年的人世沧桑。拉姆齐夫人去世,她的儿子死在战场,女儿死于难产。海滨别墅也变得荒凉。第三部分“灯塔”讲述拉姆齐先生带领孩子们乘船驶向灯塔,完成了十年前的心愿,结束了心灵的旅程,就在拉姆齐先生一行三人登上灯塔的那一刻,莉丽在别墅的草坪上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这幅画从小说开始画起,一直到小说结尾画完最后一笔,历经十年,它所展示的正是莉丽在十年中的心理演变和思想发展过程,是她认识拉姆齐夫人,同时也是审视自我的过程。那灯塔上的光芒象征着夫人的精神之光,永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样的结构安排犹如音乐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音乐叙事结构给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样一种结构和音乐的奏鸣曲式结构最为吻合,1.呈示部,包含正主题、副主题、结束主题;2.展开部,即主题内容的展开;3.再现部,各主题的重复,以尾声结束。奏鸣曲式是基于三部曲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式,是西洋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结构。整部小说完全依照奏鸣曲式的框架结构,小说中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三部分从长到短到长的变化,也符合灯塔之光照耀黑夜中茫茫大海的节奏。
二、小说的音乐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是指一个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动机。动机是音乐语汇的短小构成,通常的长度在一到两个小结。主导动机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界、事物或概念等的动机或主题;每当这一人物(或境界等)再出现时,其主导动机亦反复出现,有时其节奏或音程略有变动。
主导动机增强了音乐作品的符号性,使听众能够从冗长而连绵不断的音乐中辨认出人物或各种具有特殊含义的事体。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主导动机就是用特定的事物象征某一特定的人物、境界或概念。在《到灯塔去》中,去灯塔,这个动机就是整部小说的主导动机,整部小说就是由它构成,不单单在第一部分中反复出现,在所有部分中都频繁变形出现。
我们在这部小说里可以找到主要的三条音乐主导动机的旋律线。第一条旋律线是拉姆齐夫人。夫人勤劳善良、美丽贤淑、端庄大方,夫人的精神如灯塔的光,像灯塔一样播撒光明与温暖,夫人的精神力量贯穿全书,支撑着她的丈夫和孩子完成到灯塔去的心愿。拉姆齐夫人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女神的化身,但她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她善于持家,乐于助人,喜欢为身边的人排忧解难。拉姆齐夫人的社交艺术就是要从混乱的日常生活中,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第二条旋律线是拉姆齐先生。他与拉姆齐夫人形成鲜明对照,他理性十足,但感情极为脆弱,完全依赖妻子,他生存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于拉姆齐夫人。拉姆齐先生不管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多痛苦,他都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安慰,拉姆齐先生企图用理性的逻辑去发现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规律。第三条旋律线是独身画家莉丽小姐。她长相平庸,但气质非凡,她把精力集中用在绘画上,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如果说拉姆齐夫人发出的声音是主观而阴柔的,拉姆齐先生发出的声音是客观而阳刚的,那么莉丽小姐发出的声音介于这两者之间,音质低而舒缓,但能够让细心的听众清楚地听见。莉丽的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和拉姆齐夫人的社交艺术所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能够从混乱的生活中去探索出人生的意义,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小说语言文字中的音乐再现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伍尔夫善于使用排比句,利用排比来渲染人物的心情。第一部“窗”的描写中用“手推车的吱吱声”“白杨树沙沙作响声”“白嘴鸦啼叫声”“扫帚触地声”来形容詹姆士的快乐心情;第二部中用“once how”“once how”“how long”“how long”来描写拉姆齐家的海滨别墅的荒凉;第三部中用海浪“rolling”“slapping the rocks”等排比描写拉姆齐先生和儿女快要到达灯塔时的复杂心情。此外,伍尔夫还多次在原文中使用了头韵和腹韵等韵律手段,例如她在文中写到“blustered and brushed”“slumber and sleep”“lunged and plunged”,这些都使得《到灯塔去》这部意识流小说的语言富于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我们来欣赏一段伍尔夫在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写作片段:
夏日炎炎,海风又派遣它的密探前来侦察这幢屋子。苍蝇在充满阳光的房间里结了一张网;镜子旁长出了野草,在晚上有节奏地轻轻叩击着窗扉。
在这句中,充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野草在风中的摇摆声,犹如人有节奏地叩击着窗扉。这样的描写,文字的节奏感顿时跃然纸上。
我们再来欣赏一段伍尔夫在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写作片段:
最后,在黄昏时分,这些声音终于一个接一个消逝了,那和谐的旋律结结巴巴地中断了,寂静终于降临了。
本句用和谐声音旋律的结束来描绘她们一天辛苦打扫屋子的结束。
而且,《到灯塔去》还巧妙地借用了音乐手法,来建构意识流动性,既使得小说的情感表现的真实性,也具有独特的情味:首先,伍尔夫采用音乐的形式,有序安排小说人物内心的无序杂乱的意识活动;其次,伍尔夫在小说中采用音乐艺术手段,反映出她在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在伍尔夫看来,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最完美体现,因为,音乐不仅是感情节奏抽象化的表现,而且也可以传递出人生独特的意味。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微妙的心理,传递出神奇的功用,唤起人的感官神经去深刻领悟作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结 语
本文从《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音乐叙事结构,音乐主导动机以及语言文字中的音乐再现三个方面对《到灯塔去》进行音乐性艺术效果解析,旨在更好地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结。一般来说,西方的音乐在结构上主要有音乐曲式、织体、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而《到灯塔去》运用对比、变奏、重复等手法实现了音乐手法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使小说呈现出大量叙事音乐化的现象。小说在结构叙事技巧、整体感受和音乐意象的营构上实现了音乐性的艺术效果,使得意识流的小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余冰.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音乐形式结构[J].河南社会科学,2009(4):149—151.
[2] 雷茜.《到灯塔去》音乐叙事技巧的认知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74
[3] 王丽丽.时间的追问:重读《到灯塔去》[J].外国文学研究,2003(4):63—67.
[4]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作 者:李 婷,硕士,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高职英语教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