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2013-04-29 00:44
现代装饰·家居 2013年6期
关键词:那就是简洁自然

话题背景

从一月的科隆、巴黎转至米兰、高点,上半年度的家居展陆续落下帷幕。虽然欧洲经济遭遇严冬,但官方数据显示,观展人数并没有大幅度的减退。在上半年展讯前后,编辑部收到的大部分国外邮件都是国外参展设计师发出的热情邀约——巴黎见或是米兰见。而与这股热潮相对的是国内设计师、家居品牌商的大势组团。他们奔赴米兰、巴黎等时尚之都,“朝圣”观展,亲身感受设计与商贸的氛围。浸染、学习、启发……,设计师们努力地在为下年度的设计创意寻找新的切入口。

在国内,很多媒体将焦点对准了“原创”,我们则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学习”的基点,透过国外观展经验的分享与梳理,认清国内外的差距和不足。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国内的原创品牌正在逐渐转变角色,试图扭转自身的发展困境。而室内设计师们的看展角度则更为自由、放松。因为大多数高端展会已经不仅仅是商贸的聚集地,亦是设计交流和趋势发布的平台。2013年,欧蒂娜·戴克在巴黎家居博览会风头一时无两,让·努维尔、库哈斯、安藤忠雄等名家也在米兰家具展大放异彩。跨界合作成为这些展览的焦点,让·努维尔为Artemide设计了Objective灯具、库哈斯与Knoll品牌合作推出咖啡桌,TomDixon探讨低碳节能的模式,与曼佳美合作设计了Cell灯饰等等,预示着设计师正在通过空间设计的发散思维,为产品设计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同时,观展模式也变得愈发立体,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除了造型,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设计交流上,关注传统与创新在设计话语体系上的演变,琢磨着新的面料、材质、技术的运用对设计趋势潮流的影响。当他们反转过身来,透析国内设计展会的现状,当能有更多的洞察和体悟?本期我们邀请了来自台湾、上海、杭州等地的设计师就国内外观展的不同体验进行分享。

曾传杰

每一次到国外,透过视觉搜索,收集更多的资料、情报,在嗅觉、听觉、触觉的体验上,留存一些很有创意的画面,将这样的感觉运用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容易获得客户的满意与认可。出了国就好象回到未来,知道未来的趋势、走向,只有看过未来发展的方向,你才可能创造未来。

来自国外展会的设计冲击

现代装饰杂志社:上半年的展会,各位去看过哪些展会?用几个关键词评定下各个展会的特性。

曾传杰:上半年3月18日我受邀去广州国际家具展担任评审。4月初参观了上海国际建材展,4月9日与中国装饰协会组织的精英设计团队赴意大利参加米兰设计周。5月份回到台湾参加台湾建材展。简单来说,广州国际家具展属于内地市场的展览,我负责评审厂商的设计部分,这些家具多半是仿制,设计样式还多半停留在对2011年的国际设计样式的仿制上,还有少部分的原创。上海国际建材展是与台湾设计师凌子达一起去的,它的规模在慢慢扩大,参展的厂商水平也达到国际化,看到很多富有特色的建材产品。相较于内地,台湾的市场小,台湾建材展的规模也较小。在未来,我觉得内地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市场,会以内地为主。

米兰设计周当然是上半年比较重要的活动,每年我们都要参加。虽然现在它的规模有点萎缩,可是每一年它都呈现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建材或是思考的方向、时代趋势潮流的发布等,值得我们去学习、参考。

张林:刚刚从米兰家具展回来,它融合了设计、家具和相关设计领域的高端学术研究和顶尖商业活动的演示,在空间的材料、展示的方式、建筑的形式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若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评定这次的展会,那就是:时尚、简洁、自然、新奢华主义。

杜洪涛:简单来说,米兰家具展可用几个字来概括:简洁、精巧、亮丽。它以概念设计的展览形式出现,同时也兼顾了商业展示与品牌传播。

现代装饰杂志社:听一些设计师朋友说,米兰或是巴黎的展厅已成为了圈内朋友见面的又一场域。各位是自行出发,还是组团去的?谈谈策划出行及展会上的一些趣事。

曾传杰:在米兰,确实很有意思。展会期间,在街道上行走或在威尼斯都能遇到内地的知名设计师,很多人都参加了米兰设计周,像陈志斌、凌子达等,大家一起共襄盛举,说它是圈内朋友见面的场域一点也不为过。

这次的米兰考察团是由中国装饰协会主办的,成员都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像陈耀光、马克辛、琚宾等。同时,中国装饰协会也策划了与米兰大学和威尼斯大学的联谊活动,非常有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内考察团,觉得安排得很好。有趣的是,我们在米兰还碰到了台湾室内装修专业技术人员学会的谢坤学理事长,大家聚在一起,聊了在米兰观展的心得。

张林:我们是自发组团前往。作为世界家具设计顶尖展会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在业内被誉为全球第一的家具、装饰盛会。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展会,更像是国内外同行友人的欢聚会。与往年相比,观展的亚州面孔相对往年多了很多,并且在这些面孔当中绝大部分为中国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设计师思想观念的一个质的转变。

杜洪涛:组团去的,在展会中的确遇到了许多国内同行和朋友。大家为着同一个“目的”来到这里,或者没见到面,却在微信中看见。彼此都知道在米兰,却又因行程关系没法碰面,两个字“匆忙”。在看展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大多数本着“浮光掠影”“求贤若渴”的执着态度,一路“咔嚓”,可能想着回去再细细品味。

现代装饰杂志社:大家觉得今年的几个展览在哪几个部分有亮点,又或者呈现出哪些有趣的设计趋势?

曾传杰:首先是广州国际家具展,它有一个创意展览区,展示有国内设计师自行研发的创意产品、家具,包括广州美院学生的展示,有部分作品已非常成熟,这是有亮点的。台湾展的规模很小,主要着重于环保和绿建筑方面,还算比较有看头,其他的部分因为规模太小,和产业连接的部分比较少,没什么可提的。

这次的米兰设计周有家具、灯具和其他的像绘画展等部分。我觉得最精彩的要属灯具展。灯具量体小,但很容易开发和创造。这次的米兰家具展,和往年相比较,相差不大,没那么惊艳。倒是灯具展中,展出了很多新的灯具概念,除运用光学原理做出一些效果以外,造型活,创造性广。这是在中国内地及台湾的展览上看不到的。当然米兰还有一个更精彩的绘画展,它展现的多为原创作品,包括学生作品,也包括各大院校、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

今年米兰设计周的主题呈现脱离不了几个元素,以古典方式而言,今年看到了很多古典带创新的新概念作品。其次,出现了以几何线条做点化处理的造型和设计作品,非常简洁,改变了过去的思路。再者,令人惊讶的是素材的运用,今年有一些新素材的运用也推广得比较好,类似瓦楞纸做成的灯具,突破了过去的思维,呈现出新的创意表现。

张林

欧美各国展会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开放的思维。而国内的展会相对而言会比较单线化。若要提升国内展会的品格,我们先要抛掉与展会相关的各种常规模式,只留下“展示的目的”这一概念,再天马行空地去想各种Idea。先“散”再“收”。

张林:今年的几个展览让人感觉在产品设计方面新的突破不多,但是展位的场景设计仍然有很多让人眼睛发亮的创意;在几个展览当中,在我看来最有亮点的要数灯光的设计,它打破了以往光线常规固有的形态,而是将其打造成空间质感的另一种延伸,给人一种视觉震撼的同时,又带来无限的空间想象。

杜洪涛:今年看的米兰设计周包括了家具、灯具、办公和主场外展览四大板块,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整体风格趋于简洁轻盈,工艺精巧,从小细节上突出品质与巧思。二是以最初的家具作为出发点,产品已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注重整体氛围的塑造。三是充满甜美与温馨的梦幻味道,色彩缤纷亮丽。

当然,许多展馆的设计也令人回味无穷,这是附加值了。在主场外的展览中,有许多轻松与俏皮的作品,改变了传统既有的模式,以新的视角去看生活,也让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感受着技术的差距。

开放式思维,以面对传统与现实的融合

现代装饰杂志社:国际高端的展会既体现了商贸合作,也彰显出设计的交流主旨。反观国内展会,也在逐步学习、摸索中,若要提升国内展会的品格,大家觉得最亟待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曾传杰:将国内展会提升到更高阶段是肯定的。只是在现阶段,商业炒作多半会以快速获利为主。如果想要培养一个更高品质和品格的模式,让中国成为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这要配合整个国家政策。我个人的观点是教育很重要,从普及教育和普及美学的概念出发,欣赏角度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不同,自然会影响到展会的品质,也会影响到商家开发产品的特质,这都是相关联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一定都得从事设计工作,他们有可能是未来的甲方,现在台湾就是这样。

张林:在当代艺术展会领域,欧美各国以其强大的主力阵容,和前卫时尚的设计风格占据艺术界的领头军,欧美各国展会的最大优势在于开放的思维。而国内的展会相对而言会比较单线化。若要提升国内展会的品格,我们先要抛掉与展会相关的各种常规模式,只留下“展示的目的”这一概念,再天马行空地去想各种Idea。先“散”再“收”。

杜洪涛:是态度,面对设计及展会的态度,需要发自心底的真诚。企业参展希望将自己的创意成果和实力通过这个平台展示出来,与观展者进行互动,达到双方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有助于自身的提升;可现实却往往是举办方提供了场地和信息,参展方精心布置策划,观展者走马观花,这背离了办展最原始的初衷,也是现在普遍存在和最待改善的问题。

现代装饰杂志社:“坐下来·品茶悟道”是中国原创家具第二次在米兰展亮相,同时展出的还有朱哲琴牵头的“大中国的味道”,其间,建筑、室内设计师张永和,胡如珊等的作品也一并亮相,这对中国设计走出国门起到了哪些作用?

张林:很高兴在异国的时尚之都能欣赏到几位国内大师的作品,现场展览的布置按照“身处家中”、“舒适之居”、“茶的故事”、“杯碗壶瓶”四个场景进行陈设,每个场景都配着来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古插画,将中国的宴饮艺术、用餐礼仪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气息进行了完美融合,演绎出当代大中国艺术与设计的跨界精神,也完美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精品,让我等同仁们对国内设计走向国际更有信心。

曾传杰:中国的原创家具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地位,虽然这次我看到的已经不错,但还有待加强。我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内涵、文化、茶道是我们的形式,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现在有少部分的内地设计师已经在运作中国元素。其实,相当多的国外设计师,在发现中国元素之后善加利用,把它发挥得更好的也不在少数。倒是很大一部分的内地设计师,一味追求欧美形式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如何以中国式样呈现出优质的设计水平,我看好这块市场,也期待中国原创家具能在国际发扬得更好。

杜洪涛:很大程度上米兰展本身代表了一种趋势与现有的状态。这些设计师走出国门,能强化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信心。但我觉得不一定非要强调表现“中国元素”。国内设计师面对现代设计还处于成长阶段,在学习进步中,自我限定的内涵和边界反而是制约和误导。

现代装饰杂志社:若各位是买手,面对展会中那么多富有创意的产品,会将哪些产品品牌或是艺术作品推介给中国买家?

张林:若作为一名国际买手,首先要明白如何从展会表面看到其设计创意产业背后的体系与构架,研究其设计体系的实质,去探索其设计体系的脉络,从中归纳、提炼未来国际设计潮流的趋势与走向,其次根据上述再结合国人的喜好和国内未来的发展需求来评定哪些产品品牌或艺术风格走向是国人所需求的,再综合这些来做出评定选择,而并非一味追求其艺术价值而忽略了实质需求价值。

杜洪涛:我会着重选择符合“艺术化的产品”要求的一些品牌。所谓艺术化产品,指的是其艺术价值及实用价格同等并存的商品。展会上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具有高品质,高价格的特性;设计者在注重设计表达的同时,对细节的注重也近乎达到一种极至,而这正是我们很多国内设计师所欠缺的。目前,国内的很大一部分设计师还处于相对“浮夸”的状态,一味追求视觉感官上的突破,而没有把心沉淀下来去思考实际需要什么。

体验观感对未来设计的启发

现代装饰杂志社:米兰、巴黎、科隆这些城市,要么是时尚之都,要么是艺术之城,大家在展会其间,是否关注了这座城市的设计之美?

曾传杰:这次去米兰,考察团也安排了参访活动,期间到过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的建筑,也参观了ASA设计事务所。以建筑而言,我们在理查德·迈耶设计的建筑中看到纯粹的建筑之美,也看到环保建筑的用心和概念。建筑室内的所有供暖来自地底五十米深的地热,循环引入室内。这样的技术、方式,还有采光、工法都是值得国内学习的。我们还去了ASA设计事务所,参观了他们做的改造型建筑物。其实,无论在米兰、巴黎还是科隆,我们都能看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古典建筑。它们在如何做到新建筑与古典建筑的共同陈列中,巧用技巧,合理共存,很让我们讶异。

我们也去了博物馆参观现代艺术展览,无论是装置艺术还是知名画家的画作,都呈现出概念性的创作,且与国内所注重的点不同。以建筑为例,在米兰、巴黎,除了可以看到外形美,也可以看到细部及内涵的美。从细腻的文化深处,我们会发现它的连接是非常巧妙,这是内地设计缺乏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每一次到了欧洲,我们总会重新体验那种由时间、精致文化形成的街道环境之美,这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用时间、文化积淀出来的。再配上蓝蓝的天空,那么美的建筑、装饰艺术、活动表演艺术、音乐等,让人感觉非常轻松。

杜洪涛

很大程度上米兰展本身代表了一种趋势与现有的状态。这些设计师走出国门,能强化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信心。但我觉得不一定非要强调表现“中国元素”。国内设计师面对现代设计还处于成长阶段,在学习进步中,自我限定的内涵和边界反而是制约和误导。

张林:由于多年从事售楼处、商场、酒店等大型工装项目设计施工的缘故,不管走到哪里都对当地的建筑尤为感兴趣,此次出行,深深体会到这所城市建筑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的独特之美。它注重建筑整体方面的把控,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

杜洪涛:多数的感受还是来自于自身知识和行为范围之外的触动,说起来还是“边界”位置的问题。

现代装饰杂志社:你觉得从参展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它对下半年度的设计工作有何影响?有哪些触动?曾传杰:这次到了米兰收获最大的是交到很多好朋友,吸收了很多新的设计观念,看到很多惊艳的作品,也学习到了不同文化展现的方式,享受到当地的人文以及美食,还有它的空气、阳光、人文氛围,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做一些调息,那是快乐的感受。还有一个收获,是我能将这些资讯带给国人和员工,跟他们分享。

每一次到国外,透过视觉搜索,收集更多的资料、情报,在嗅觉、听觉、触觉的体验上,留存一些很有创意的画面,将这样的感觉运用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容易获得客户的满意与认可。我常常提倡,出了国就好象回到未来,知道未来的趋势、走向,看过未来发展的方向,你才可能创造未来。人有想象力,透过刺激、接触,会产生新的想象,创造新的作品。

还有一个感触,大部分内地设计师都拿专业摄像机和长镜头去捕捉画面,我只用iPhone5。这十天,我将一系列相片放到微信上,做了将近40集的摄影作品系列,用我的看法和我创造出来的画面去寻找一些特别的角度、视野和可能性,利用有限的工具去创造最美的画面。其实,当我们用电脑设计作品时,创意已经慢了很多脚步,必须抛掉这些,发自内心地用创造思维去捕捉,才能做出原创的设计。

张林:不同于往年米兰设计周只有世界知名的欧洲品牌、北欧及日本设计才获得进入米兰三年展中心展出的资格,此次国内的优秀作品也通过这一平台的力量,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当代的民艺设计在实用的同时也可以很酷、很时尚,并且很好地传递和倡导中国式的生活价值观、美学观。它给了我一次全新的感受,让我对家居、时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到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于接下来的工作相信是很有帮助的。

杜洪涛:米兰展中的作品,其设计体系更多的是从产品设计扩展到品牌文化,从单一的家具到建筑室内空间,把产品设计、商业展示、创意产业和流行时尚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了创意设计的附加值,这一点很值得推崇和学习。

猜你喜欢
那就是简洁自然
追求有效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
浅析宜家家居设计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共享共谋共创 实现互利共赢
偷艺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引入的探究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卡萨帝CasartE放大生活之慧,开启创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