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男
“在伦敦、巴黎、东京,都能找到各种博物馆、设计展馆、画廊,但是在上海呢?如果能透过设计共和,让更多人认识到设计的重要,能让更多人对“文化”投注重视,那么上海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好。”——郭锡恩&胡如珊
2012年,是设计共和不可忽视的一年。2012年4月及11月,设计共和分别在嘉松中路、江宁路开设了两家分店,渐露出设计共和三家门店全面发力的版图规划。它打破了自2010年7月首家外滩店关闭之后余庆店一枝独秀的零售格局。自此,在上海的徐汇区、青浦区、静安区都可以看到设计共和的身影。
作为设计共和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如恩设计掌舵者的郭锡恩先生及胡如珊女士,在面对两家公司的运营时,主观上希望明晰各自定位,充分发挥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实现独立运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却不可避免会出现项目上的重叠。譬如在承接建筑、室内设计项目时,针对甲方诉求,后期的软装陈设在定位符合的前提下,如恩设计也可能推荐设计共和跟进项目。这种体现在设计产业链上的连接关系,其实也反映出创办者本身在身份特质上的特殊性。
设计共和的成立初衷也来自创办者在设计身份上的“觉醒”。作为如恩设计的建筑师,他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承接国内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项目时,无法针对陈设配套方案找到适宜的家居用品。于是,他们在思考,如何将具有现代设计精神的优秀国际家居产品带入中国,逐渐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设计意识,优化室内设计环境。2006年外滩店的开幕,正式开启了设计共和汇聚国际家居品牌的平台特质,Tom Dixon、moool、 Vitra、EmecoDroog、Magis、E15等六十多个品牌陆续被引入中国,带来崭新的零售方式。设计共和团队遴选品牌时所秉持的现代设计精神及提供的专业服务,让设计共和的销售模式和创新概念在业内站稳了脚跟。发展至今,设计共和旗下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近百个家居用品品牌。创办人的教育背景、行业影响力及品鉴水准,几乎成为品牌引入的“背书”。就掌握的资料显现,创办人除受邀为荷兰moool、西班牙BD(Barcelona Design)以及意大利Meritalia在内的多家欧洲品牌进行产品设计外,还以慢工出精品的细腻方式,创建了“如恩制作(neri&hu)”的自主品牌,在产品设计上,有着极明显的表现手法。再反观他们与国际品牌设计师的密切合作,让设计共和主导的品牌发布、设计论坛等环节彰显出平台交流的独特性。2006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欧洲大牌设计师受邀至设计共和,像Michele DeLucchi、Omer Arbel、Kurokawa Masayuki、张永和、Nani Marquma、Fhilipp、Mainzer、Michael Younq、张达、MichaelAnastassiades等著名设计师都曾莅临。如果说,在业内,设计共和创建了设计、创意、艺术概念的设计公社,为年轻的设计师、高校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那么,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设计共和的销售模式则以零售与项目团队两大类为主。零售面对的是个人买家,而项目团队是为房地产、设计公司等提供专项服务。在“设计”立身的营销准则前提下,即便是零售人员都具备有专业的配饰知识,能为买家提供完备的配装服务。
这样一家在国内首开设计创意的家居展厅,在现在,已成为上海城市设计创意的一景。很多境外的设计师都会慕名前往,无论“取经”也好,看看厅内的展品收藏也罢,都喜欢过来看看,聊聊。在未来,它是否能走出上海,似乎也并非没有可能!
2006年两位在如恩设计已在国内打开良好局面的情形下,出于何种考量,决定创办设计共和这一家居零售店?
郭锡恩&胡如珊:虽然上海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有一个设计空白。我们当时觉得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设计意识,所以创立设计共和,并将其作为“设计的平台”。设计共和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和独特风格,它是一个集合展示、销售、享受、探讨并且学习设计精品的地方。我们希望将世界最好的产品带到此地,也希望将来能将中国最好的产品带向世界。目前外滩店已关闭,去年又新开了两家分店,谈谈每家店的定位及择址缘由?
郭锡恩&胡如珊:外滩店的关闭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其空间面积不足以容纳我们的发展。余庆店现在是公司的总部所在,位处上海原法租界,格外安静;青浦店是因受到吉盛伟邦集团的邀请,我们对设计公馆进行了建筑设计。考虑到“设计”的定位而落户,也带动了其他中国原创家居品牌的入驻;静安区江宁路店则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楼,原是英殖民时期的警察局,改造后,除设计共和的展厅、设计共和家外,还有三分之一是一些具有相同设计概念、独立经营的店中店。
从设计机构跨界家居零售店的运作,你们是如何定位设计共和的客户人群?
郭锡恩&胡如珊:我们对设计共和的客户人群最初定位为品味和风格多元化,并且期望拥有最好的现代设计的设计师或设计爱好者,然而现在的消费群体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并欣赏现代设计,也被我们所关注。
我们也看到代理品牌的一些变化,譬如从最早的英国设计师Tom Dixon到现在已有近百来个品牌。在应对精准客户群定位时,你和你的团队是如何选定国际家居晶牌,并与之开展合作的?
郭锡恩&胡如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保护。在伦敦、巴黎、东京,都能找到各种博物馆、设计展馆、画廊,但是在上海呢?如果能透过设计共和,让更多人认识到设计的重要,能让更多人对“文化”投注重视,那么上海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好。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米兰国际家具展,这个展可以说是该行业中最为专业的展览之一。
大部分国际品牌是通过设计共和的平台代理出售,我们也有一些合作品牌。很多和我们有良好关系的品牌也选择设计共和作为他们的代理商,把它们的产品推广到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市场。
从成立至今,设计共和以“设计创意”作为最大的亮点,请谈谈目前它为业内所接受的程度。近几年,国内也出来了类似的代理模式零售店,你们觉得设计共和与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何处?这是否对市场份额的抢占带来挑战?
郭锡恩&胡如珊:成立初期,当时的人们并不非常接受现代设计,没有把设计看成是一种商品,设计的价值也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包括国内众多的设计师在内,他们可能更喜欢传统的、奢华的风格,但这些不是设计,更不是现代设计。
随着时间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iPhone这样的产品,以最小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赞赏。更如其他类似酒店品牌,用设计师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多地欣赏设计。
设计共和的家居零售型态在中国是首创的,各类家居店的开业对设计共和不是没有冲击,但从大的方面而言,设计共和的商业型态已得到了业内及大众的认可,市场定位也可谓稳固;从小的方面来看,很多家居零售店对定位的阐释也不够清晰和透彻。再者,随着家居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被熟知度的变化,譬如像mooo!
Magls等,越来越被认知,我们会扩大其品牌渠道,不一方“垄断”,让北京、杭州等区域的买家也能买到。
从创办如恩制造起,设计共和有了自主品牌,当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一并销售,如何提高其辨识度及商业价值?成立自主品牌的最大价值何在?
郭锡恩&胡如珊:设计共和提供给设计师和其他品牌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它作为一个品牌,提升了许多设计师和合作品牌,而不仅仅是“如恩制作neri&hu”。所以它要凸显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用“共和”这个名字。而“如恩制作neri&hu”作为一个家具品牌,更多的是体现出我们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