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培养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一点体会

2013-04-29 09:24焦霄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性小班同伴

焦霄

摘 要: 社会性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时形成的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但是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中,往往会显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交往等问题,而且存在着普遍性和日趋严重的趋势。我们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环境发生变化;2、家庭教育存在一些不良倾向;3、教师教育意识不当。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2、引导孩子学习交往的技能;3、合理安排孩子一日活动。

关键词: 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中明确提出如下教育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每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社会性就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时形成的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包括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幼儿时期,正是个性形成的萌芽期,也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开始期。但是在来园的幼儿中,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中,往往会显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交往等问题,而且存在着普遍性和日趋严重的趋势。

二、问题的产生

(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1、活动空间的减小。

现在的城市孩子大多居住在楼房内,且基本上为独门独户。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使幼儿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很多家庭附近没有适合幼儿户外游戏的场地,家长又不放心孩子独自去户外找同伴游戏。由于活动空间的减小和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幼儿往往会在和小伙伴交往时感到无所适从,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社会能力的发展。

2、父母为双职工。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家长的生活重心移向工作和谋生。父母白天忙于上班,与幼儿在一天中分离时间较长,一起活动时间明显减少;而晚上下班后,由于一天工作的疲惫又往往容易忽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成人与幼儿接触时间的减少、亲子活动次数的减少,无疑都会限制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3、核心家庭问题。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使得幼儿缺少兄弟姐妹;由于家庭生活中缺少同伴的作用力,相当一部分幼儿显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

(二)家庭教育存在不良的倾向。

1、对孩子的过多保护。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幼儿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惟恐幼儿发生意外,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如:有的家长很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是因为怕空气污染有可能会让孩子生病;也有的是怕在出行途中不小心弄丢了孩子,等等。事实上,这些做法忽视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幼儿去克服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社会性的探索活动。这既压抑了幼儿的活动愿望,又使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2、片面注重幼儿的智力教育。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从小班开始,就不得不参加很多兴趣班或类似的一些补习班等。由于这类兴趣班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孩子缺少游戏的时间和机会,因而导致交往能力较差。

(三)教师教育意识不当。

虽然现在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应该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看重的往往还是教学活动,而忽略了游戏等其他活动,更缺乏意识去主动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缺乏有意识地进行互助、合作、分享方面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社会交往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方法和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1、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

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同时,能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如: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刚刚才摆脱入园的焦虑情绪,初步适应了园内一日生活。教师如果是面带微笑地接待幼儿来园、和蔼可亲地和幼儿进行交谈的话,就能够很好地在师生间形成互动、在互动中达到幼儿和成人交往的目的,从而提高孩子的交往技能;反之,如果班内是一种比较严肃、呆板的气氛的话,孩子从心理上就对老师形成了一种敬畏、乃至排斥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之间进行交往。

2、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物质材料的匮乏,往往会限制幼儿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而一个能够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往往能够充分支持幼儿的各种自主活动,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行为的小班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如:在小班的区域里,可以多设置几个平行的游戏区域,如创设三、四个“娃娃家”等,并且做到材料丰富、便于取放。这样可以刺激小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满足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同时可以让孩子在扮演成人的过程中进行愉快的交往。

(二)引导孩子学习交往的技能。

对于幼儿来说,光有交往的动机而没有交往的技能,也会阻碍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小班的孩子,由于长期在家长身边,往往所有的事情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即使有限的交往行为也是在成人的引导下完成,所以他们并没有多少交往的技能。当他们进入小班,进入一个更为开阔广大的世界之后,与同龄伙伴的广泛交往就开始了。他们第一次“单飞”所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与一大群陌生人打交道、如何进行交往、如何很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所以,掌握交往的技能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大的。

儿童的交往技能分为微笑、打招呼、礼貌、参加同伴活动、邀请、交谈、合作、助人、独立性和仪表、打扮等,老师应“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作为小班老师,应教会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可以吗、对不起等;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如:微笑、主动打招呼、目光注视对方等。只有孩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才可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充分表现和评价自己,才会获得新的体验,他们的社会性交往也才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三)合理安排孩子一日活动。

幼儿园是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拟社会化”资源。

1、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形象对幼儿进行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引导。如:通过讲述故事:《下雨了》,先让幼儿了解下雨天,故事里的小动物做了件什么事情。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然后让幼儿进行讨论、评价,通过文学作品形象找到共鸣点,认识到与同伴交往分享的快乐。

2、注意提供交往机会。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各种活动安排是很紧凑的,他们充分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多,所以有时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幼儿在厕所里玩耍、交流甚至不肯出来的现象;显然,这样对于幼儿的交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如:早晨来园、晨间锻炼、区域游戏、离园时间等等。就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的:“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己选择同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过程中,自觉自愿地进行交往。

3、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的情感。

由于榜样在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小班幼儿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活动中应注意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如: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会主动地到别的区域进行交流,教师就可以给予及时地肯定、表扬。这时的幼儿的行为就是一种榜样的作用,能影响其他幼儿的行为发展;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的氛围下,对今后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一些体会

(一)要为幼儿树立交往的信心。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教养方式,所以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外向,有的幼儿则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作为小班教师,应该在幼儿来园之前就进行家访,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认真分析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幼儿,尤其要树立起他们交往的信心。如:活动时,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游戏时多与他们交流,生活上尽心尽责地照顾他们,拉近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他们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二)持之以恒的必要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幼儿的交往能力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飞速发展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复一日地重复引导中,交往技能才能够得到积累、巩固和提升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进行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三)、家园教育应取得一致。

应该说,家庭的过分保护或过度严格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有可能限制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方面,家园双方必须取得一致,家长可做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1、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走向社会。可请幼儿的朋友到家里来,也可带幼儿去走亲访友,去各地旅游,要让幼儿,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扩大自己的生活圈。

2、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家长应多为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机会。如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在户外活动时,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家长应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孩子自己考虑“该怎么办”;让孩子在相互摩擦中“吃一堑,长一智”,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逐步积累与人和睦相处的经验。

当然,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切忌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措施不当的话,反而会使幼儿更畏缩。只有在幼儿觉得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用鼓励的方法帮助他发展社会交往技能,一步步建立他的自信;这样,幼儿才能变得活泼大方、善于交往。

参考文献

[1]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012年9月

[3]孙伟 耿春艳:《通过“自带玩具日”活动 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性小班同伴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