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爱心感化您的学生

2013-04-29 00:44徐琳琳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娃娃作业

徐琳琳

老师,出于自己的职业习惯,对于自己学生的“不良习惯”总是有着“教育”的本能,有时,这样的教育在扭转不良习惯的同时却在伤害着孩子的心灵,而教师却浑然不觉。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走进孩子的心里,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有过程地进行感化、调整,而不是强制性地压制。

【童言无忌.描述】

十年前,我来到以前的工作单位,看望我带了两年的孩子们。看到自己踏上工作岗位后教的第一批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有些许的不舍。临离开前,我试探着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孩子们有的点点头;有的笑着不作答;有的胆大些的,大声的似乎有些无心无肺地喊着:喜欢!如此这般的场面让我心中暖暖的,似乎我两年尽心尽力的工作终于得到了这批“上帝”的首肯。不过,我还是特别关注了一位名叫甜甜的孩子,果然,她站在一边没有任何的表示,我把她拉到我的身边,把她搂在怀中,问她喜欢我吗。想着平时对她发自内心的关爱,满心期待她的认可,没有想到她挣脱我的怀抱,说了一句让我至今无法忘怀的话:我不喜欢你!我有些愕然,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童言无忌,我相信其中会有原因。

【幡然醒悟.分析】

甜甜这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而言,身上被娇惯的痕迹稍稍重些。每天午睡的时候,她的手中必定要摩挲着一个用丝绸自制的娃娃才能安然入睡,谁要是把这个娃娃拿走,那么这一天的中午就必然有一场大哭的。这种依赖和任性让当时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有些不快——这孩子,宠坏了!依赖性这么强怎么行!对孩子可没有好处!得把她扭过来!于是,开导——与家长沟通——强制要求步步深入。终于,甜甜改用了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搓揉小被子的丝绸被面入睡了,终于,甜甜没有“特殊性”了,对于其他孩子的教育似乎更是顺畅了。我以为自己帮助一个孩子克服了她的缺点,我功德无量;我以为“严师”的角色扮演总是不会有过错的,我是那么想要孩子好。可是,孩子的一句“我不喜欢你”让我知道我错了。在孩子的心中,我们这些大人,准确说,是我,在想方设法拿走她的最爱——布娃娃,这个娃娃既然能帮助孩子安然入睡,抚摸娃娃既然成为孩子午睡前的固定程序,想来,必定娃娃给了孩子许多的安慰。设想一下,当孩子离开父母时刻关注的目光,独自一人来到集体当中,她的心灵肯定是不安和寂寞的,陪伴自己从小长到大的娃娃是唯一自己最可靠的伙伴,相信在安静的午睡室,没了喧闹和游戏去分散孤单的注意力,娃娃的存在是感受“安全”的真凭实据。但是,她的老师——我,硬生生地让她的娃娃与自己分离了。我爱孩子,可我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号干了伤害孩子的事!那时的我太年轻,我甚至没有这个意识打开孩子的心扉有耐心探问一下孩子心灵上真正的需求!假如我能想到娇滴滴的孩子心更脆弱,假如我能深入一步想一想孩子午睡程序的深层次原因,假如我能给孩子更长时间适应,直至孩子主动放弃娃娃……我想揽她入怀的时候她会主动亲我一口的。

【引以为戒. 行动】

如今的甜甜已经上高一了,也许,在她的记忆深处,还有我这个让她记恨的老师;也许,当年的一句话早就被她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是,我还是老师,我面对的还是稚嫩的孩子,我只能引以为戒,不要让自己再打着爱学生的旗号作出伤害学生的事,尽管是无意识的。我知道这很难,因为这需要一颗真正有耐心走入学生内心的心,而教学生活的繁杂总是让老师变得没有风度,但是,我要努力做。

我新带了一年级的一个班,那一个个刚进小学校门的孩子多么富有个性,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但是,集体生活总是要磨去一些孩子的棱角,才能不致彼此伤害。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了解一些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就特别重要。

原本我认为小c是个做事依赖性很强的男孩,因为很多事情只有在家长和老师的眼皮底下才能做完。刚进校那会儿,他在课堂上听讲效率极低,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大多是一问三不知不说,连最起码回答问题要起立的要求也做不到。至于课堂作业,5分钟的作业半小时过去也不会全部做完,问原因总是说:我不会。再一看内容,是习字册作业。甚至吃饭,前面的十分钟,他的嘴里含的必定是调羹而不是米饭,你催他,他看着你却丝毫没有动静。我知道,这孩子回答问题不站、字所谓的不会写、吃饭时对老师的催促充耳不闻绝对不是孩子胆大包天、故意对抗,从他无语的眼神中我能知道他心中肯定有症结。所以,每次我期望这种无声状态在提醒、催促中能看到有所松动却每每失望时,我虽然不悦、着急但不再硬逼。我想,消除他内心的恐惧是根本,依赖性强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实他是一个要好的孩子,在初学拼音的时候,他几乎每写一个字都要离位给我看过才写下一个字,遇到没有把握写好的字,就停在那里不去尝试,怕写不好。我想这样的孩子往往最怕得到否定。所以,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回答,不回答就不站;写不好的字不写,怕被同桌嘲笑;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不吃……他总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总是害怕老师会批评他。显然,肯定他、鼓励他是改变他目前状态的根本办法!

机会终于在偶然中来到了。又一次在放学后与小c的家长交流了以前反映过多次在前面说到的一些情况以后,我把小c叫到面前,再一次表态:“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老师,你什么话也不说,老师就不知道你心里的想法。”小c找照例点了点头就随家长回家了。没有想到第二天小c居然真的有不懂来问了,我赶紧丢下手头的作业本,耐心为他作了讲解。没想到,下一道不懂他又来问,我就继续耐心作答。这样一来,他似乎尝到了开口问的甜头,作业做得劲头十足。作业做得好,就紧跟着表扬。这样一来,一个半月,这孩子似乎变了个人一样,吃饭快了,作业订正不需催了,回家作业提前在学校做了。除了上课发言还需努力外,这孩子的变化简直让我有些喜出望外了。现在,只要我在教室,有意无意他总会来说说话,这感觉,真好!

【由点及面.深思】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原本是为了孩子好,却因为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得这些教育要不显得有气无力,要不显得面目狰狞。说到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后进生或特殊生的教育,其实,更多的教育细节体现在与一切学生的接触中。那么,如何避免教师自己的言行在无意中伤害孩子,让教育发挥“教育”的效用呢?

(一)沟通、宽容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有前提的,沟通谈话时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要尊重。老师们往往表示自己愿意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是实际上却没有时间听完全过程的表达或听了以后却一条一条地反驳直至孩子哑口无言,最后导致害怕与老师交流。回忆多年前“慧子事件”,我似乎真的没有蹲下身子问过她:“孩子,你为什么总是在睡觉前要拿这个绸娃娃啊?”我只是知道她睡觉时就要拿个娃娃而已。如果我换个角度替她想想她的举动由来,也许顿悟的时间会早好几年。其实想想,孩子和大人一样,是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训,用体贴入微的理解代替“谆谆教导”会有效得多。

冷静想一想,作为孩子,他们心智还不成熟,自控力又不强,言行不完善也是正常,我们大人真的是要理解和接纳这种状况,从心底宽容他们。

(二)培养学生意志

理解、宽容,从孩子的角度倾听他们的理由,这些并不意味着就让孩子的“不良习惯”听之任之,我们老师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自我调控的意志力,让孩子从内心给予他自己力量,最终达到自我约束,途径还是:理解、宽容,再加信任和成功的体验。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娃娃作业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快来写作业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三个娃娃一台戏
作业
简易娃娃床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