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鹏 武晓丽
摘 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有“缮完葺墙,以待宾客”一句,其中的“完”字,诸家注解不一,我们认为当讲作“寏”之借字为安。而《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有“柩有声如牛”一句,注家多以迷信视之。然而从时间和故事背景分析,亦不能排除真有其事的可能。
关键词:《左传》 缮完葺墙 寏 柩有声如牛 假死
《左传》是高校古代汉语课上文字、词汇、语法讲授的重点著作,各个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收录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两篇,这些《古代汉语》教材,虽经编著者修订重排,书中的注释仍有不少可商之处。现不揣谫陋,就两处注释陈以管见,与注释者和读者商榷。
一、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 请命”一句。晋人杜预《春秋左传注》未为“完”字作注。唐人李涪《刊误》云:“‘缮完葺三字於文为繁,当是‘缮宇葺墙,以《书》之‘峻宇雕墙为比。”李涪取“完”之“修筑”“整治”之义,故认为是三字一义,“於文为繁”,便轻改“完”为“宇”,这实不可取。对此,段玉裁曰:“古三字重迭者时有,安可以后人文法绳之?王引之认为段说是也。{1}”我们认为本句上文有“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等语,没有涉及“缮宇”之事;再说,即便是三字一义,也於文无妨。本句之后,便有“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 榭,以崇大诸侯之馆”。一句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观,古乱反。”“观 榭”亦是三字一义。又如屈原的《离骚》中有“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之句,“览相观”亦是三字一义。段玉裁、王引之亦持这种观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曰:“完借为院。《墨子·大取》:‘其类在院下之鼠。(孙诒让《墨子间诂》改院为 ,误)《广雅·释宫》云:‘院,垣也。”《汉语大词典》“缮完”条采杨先生之说,但“完”字下未列通“院”的义项。《汉语大字典》在“完”字条下的第十二义项为“通‘院”,解作“墙垣”,例句也是“缮完葺墙”一语,亦是采用杨先生之说。杨先生的学生沈玉成先生所著《左传译注》将这一句译作“修缮围墙,以接待宾客”。
我们认为杨先生的注释没有点出“完”字的真正本字;沈先生的译文尚有漏译之处。
《说文》云:“院,坚也。从 ,完声。”“院”字的本义为“坚”,引申之义也没有“墙垣”和“围墙”之义。“缮完葺墙”的“完”应是“ ”字之借。《说文》云:“ ,周垣也。从宀,奂声。 , 或从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 ,周垣也。从宀,奂声。或从宀,阮声,与从 从完字不同,今所谓围墙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下注:“(院)当从宀,阮声,与阜部从 完声之字别,篆体及说解转写误耳。”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曰:“(院)宀部以为 之或体,校者之过也。”因此,可以说训“坚”的“院”与训“周垣”的“ ”和它的或体“ ”是几个本不相干的字,只是“后人合 、院为一”才生出一些是非。至于《广雅·释宫》所云“院,垣也”,亦不能证明“院”为“缮完”之“完”的本字。因为《广雅》一书并非于形得义,多有假借。例如《广雅·释宫》云:“坻,除也。”“坻”的本义,依《说文》训为“小渚也”,与“除”训“殿陛也”义不相涉。因为“除”有“殿阶之道”一义,按礼制规定,“天子赤墀”,意即天子走的是用红漆涂饰过的“殿陛之道”。《说文》云:“墀,涂地也。从土,犀声。礼:天子赤墀。”可见,“坻”是“墀”的通假字。“坻”与“墀”古音皆为定母脂部字,故二字得以通假。又例如《广雅·释言》云:“漂, 也。”《说文》云:“漂,浮也。”“ ,於水中击絮也。”《汉书·韩信传》“有一漂母哀之”,句中“漂”是“ ”的通假字。《广雅·释宫》训“垣”的本字应是“ ”字,或者是它的重文“ ”字。
“缮完葺墙”下杜预注:“葺,覆也。”孔颖达疏:“此云葺墙,谓以草覆墙也。”因此,“缮完葺墙”应注解为:“完,借为 。”《说文》云:“ ,周垣也。”缮完:谓修缮围墙;葺,覆也。葺墙:谓以草覆墙。
二、柩有声如牛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了秦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 之战。传云:“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左传》主要是叙述春秋列国的复杂矛盾。围绕着三四百起战争,通过对战前各方的政治形势、外交活动的详细铺展,使得故事情节含蓄曲折。而且还有不少关于天道、灾祥、卜筮方面的记述,这些带有预言性的情节多为事后假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认为对这些情节不必过多纠缠。所以,现在大多注释著作以为“柩有声如牛”,是“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这是一种迷信说法,进而无需置评。朱维德先生更在《春秋左传隐含研究》中断言:“柩有声如牛”实际上绝无此事,这是主战者晋国为发出战争警报,为伏击秦军所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所做的舆论准备而已。
我们认为,“柩有声如牛”也许还真有其事。人偶有假死的情况。有人“死”后一两天,甚至五六天又还复生的。例如《左传·宣公八年》载:“八年春,白狄及晋平。夏,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晋成公六年下也记载了这一异事。又如《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一引《甄异录》曰:“见义乘马入门,引弓射之,正中其喉,喉便痛亟,恣态失常。奄忽便绝,十余日乃 。”“奄忽便绝”之后,竟然又在“十余日乃 ”,世上事真是无奇不有。因为人有假死的情况,所以,古代的礼制规定,人死之后要“三日而敛”。《礼记·问丧》云:“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柩有声如牛”应该是文公“死”而复苏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狭窄黑暗的箱子里,还一颠一跛的,便大声呼喊的“如牛 声”(杜预注语)。
晋文公是哪一天死的呢?传文只说是“冬,晋文公卒”。但经文写得很清楚,是“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鲁僖公三十二年,是公元前628年,查《万年历谱》,这一年的十二月朔日为“庚午”,按干支纪年法推演,“己卯”是十二月十日,第二天便是“庚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晋文公才死一天,第二天就要移棺“殡于曲沃”呢?据孔颖达疏:“礼,诸侯五日而殡。案:经文以己卯卒,庚辰是卒之明日,即将殡者,以曲沃路远故早行耳。”依我们分析,这恐怕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晋国人得知了秦军将要远袭郑国的密谋。秦军袭郑,必定路过晋国。晋国人想尽早办理好文公出殡的事后以全力迎击秦军。所以,当“出绛,柩有声如牛”时,卜偃就借这个机会“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杜预注:“声自柩出,故曰‘君命。大事,戎事也。卜偃闻秦密谋,故因柩声以正众心。”当然,“柩有声如牛”,肯定不是“君命大事”。依人之常情,应该是“死者”复苏之后“放我出来”一类的呼救声。可惜,晋侯重耳的呼喊没有使他获得重生,只是成了“以正众心”的“君命”。直到第二年“夏四月辛巳”,晋军“败秦师于 ”,大胜归来才“墨以葬文公”。
那位被晋人捕获的秦谍“杀诸绛市”却“六日而苏”,该死的没死;这位堂堂的晋国之君,还没真死就被放进了棺材,复苏后尽管“声如牛 ”,却被曲解为“君命大事”,本不该死的却死了,实在是冤哉枉哉!喊也喊了,还被说成“绝无此事”,呜呼哀哉!
① 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春秋左传》中“缮完葺墙”条。
参考文献: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 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朱维德.春秋左传隐含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5.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国书店,1983.
[7]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黄生.字诂义符合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 王云路.关于“三字连言”的重新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40115) 资助成果;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11sx7113)、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11sx7114)资助成果
作 者:曾小鹏,文学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训诂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