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惠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2013-04-29 07:09:47王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述评研究

王聪

摘 要:杨显惠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了大量以知青和渔民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2000年以后,又连续推出了《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三部小说。本文将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论述对杨显惠前后期创作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杨显惠 研究 述评

杨显惠的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上世纪80-90年代创作的“知青系列”“渔民系列”及其他小说,后期主要指《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和《甘南纪事》三部作品。相应地,其研究文献资料也就呈现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状况。

因为前期创作数量较少和远离文坛主流,杨显惠尚未被收录进任何一本权威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2004年,丁帆先生在编辑《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时将杨显惠列入报告文学一章论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达先生是最早关注杨显惠的评论家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雷达先生就发表了专门的评论文章介绍杨显惠的创作,并准确预言了杨显惠重回西北的转向,除此之外,鲜见此时期学术界的研究资料。2000年之后,随着《夹边沟记事》的连载及出版,杨显惠开始重新被评论界关注。围绕“生命三部曲”,出现了十多篇考察杨显惠创作的单篇文献和相关学位论文;媒体访谈也充斥报端、网络,但这部分资料多重揭秘色彩,尚缺乏一定的专业思考。目前,国内对其作品研究基本处于浅酌低唱的“小众”状态,且呈现出集中评述后期作品,忽视前期创作的现象。

一、前期创作研究:稀落的独唱

初登文坛的杨显惠从一开就显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和迥异的美学追求,最早关注到这一现象的是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雷达先生的评论文章《酷厉生存中的生命美感——杨显惠创作个性分析》是考察杨显惠前期小说创作的典型文本,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经典评价一直为后辈学人引用。

在这篇文质俱佳的文章中,雷达先生关注到了杨显惠笔下的两个生态创作场,并首先寻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同一性,认为大海与戈壁“神韵和对位关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一性也是杨显惠能贯通这两个领域的关键所在。认识到这种戈壁与大海系列的同一性,通过对《野马滩》等典型文本的对比解读,作者切中了杨显惠创作的脉搏:丰沛的生命意识和“不可屈服向上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论文还从语言表述特点、文化生活背景、情感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得出杨显惠的审美方式和整个文化心态“都是属于较为封闭的西部”的结论。从文学观念、创作伦理和审美方式等因素出发,雷达认为此时期杨显惠的小说创作具有四个特点:把握现实的中距离;描写对象尽是底层劳动者,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崇尚人与自然的调和;创建人伦精神的追求。

作为一位坚守批评价值伦理底线的学者,雷达先生在激赏杨显惠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其创作中的弱点:“过于地处于守势”。杨显惠的“知青系列”和“渔民系列”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浓重、惆怅的情绪,文章及时发现了这种封闭情绪的隐忧:“一面带来深挚的诗意,一面带来狭窄、固守甚至重复”。出于对青年作家的关爱,雷达在文末也鼓励杨显惠要“敢于开拓,敢于吃没吃过的东西,暂时变了一贯的韵味也不要紧”,同时要求他“由守到攻,把自己原来的世界开放,塑造一个扩大了的‘我来”。

二、后期创作研究:趋向多元的交响曲

时隔二十年后,《夹边沟记事》开始在《上海文学》连载,它像一道滑过长空的闪电惊醒沉睡的文坛,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宣告杨显惠的强势回归。文学评论界也开始慢慢注意到他的复出,小说评论家雷达、李建军、邵燕君等先后对其创作进行了考察,尤其是从专业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做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

1.作家论

2012年第1期的《小说评论》杂志在“小说家档案”专栏中介绍了杨显惠及其创作情况,其中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吕东亮的论文《在历史边缘沉思存在——杨显惠论》全面考察了杨显惠的小说创作情况。吕东亮将杨显惠80年代的小说分为“知青小说”“渔民小说”和“轶闻小说”三类,认为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主流是知青文学和渔民文学。论文比较了《夹边沟记事》与其他“右派”作品的不同,进而发现了杨显惠在写作对象、写作焦点和关注重心等方面的独创性;此外,论者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文章体制、叙事技巧细致分析。和雷达一样,吕东亮也对目前杨显惠研究现状表示了一定的担忧“把杨显惠的作品纳入到‘底层文学‘反思文学等潮流中,过分强调杨显惠作品的题材意义,有意误读并利用其作品的思想价值”,这种做法“对作家是不够体贴的”。吕东亮的这一观点也正是笔者的隐忧所在,特别是媒体的炒作无形中误导了读者,也冲击了严肃、专业的文学批评阵地,它在宣传作家的同时也容易使作家迷失方向,这柄悬置的双刃剑无疑是对杨显惠的又一个考验。

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党艺峰《一个远离当下生活的当代作家——杨显惠论》。党艺峰首先从作家生成方式、写作状态和南北地域差异的影响入手,将杨显惠定义为“远离当下的当代作家”,并将这种“远离”视作其背负的宿命。由以上两点分析,文章指出,杨显惠的写作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历史哲学或者价值观的调整,另一个就是小说体式的选择”,而前者最终要“落实到小说体式之中”,因而杨显惠选择了一种充满歧义的文体,而党艺峰认为杨显惠的成功就在于这种歧义文体的选择,且具有特定的当代文学意义。

2.作品论

首先是作品主题的探讨。张军府、石若英等人分别从“人性的善与恶”解读《夹边沟记事》中展示的复杂人性,并发现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的扭曲变异。黄桂元等人则更加认同“苦难叙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苦难是主导小说的主题,且杨显惠记录的苦难具有超越一切自然灾害的极端性,并从苦难人生中获得复杂感悟。苦难书写的观点已得到杨显惠本人的认可。

其次是特殊题材的重要性。从题材的角度,主要集中为藏区生活题材、“反右运动”题材和饥荒三种观点。面对这一问题,评论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以上三种题材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后二者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以青年评论家邵燕君等为代表的学者十分重视题材在杨显惠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是文本呈现出的作家创造力。雷达和陈冲等人注意到作家独具的艺术匠心,他们从叙述方式、语言风格、选材剪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吕东亮在认真分析和研读《夹边沟记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叙述模式”的观点。他认为,两个叙述人同时出场,一个注视自己的过去,一个注视自己的现在,从而凸显生命的存在意义。当然,杨显惠干净、质朴的语言风格和合理的方言运用一直是批评者瞩目的焦点之一。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主持人邵燕君认为,杨显惠的语言简练干净,没有“为方言而方言”的“语言实验”的意思,“完全是为了配合口语化的叙述口吻”。她还盛赞杨显惠的选材剪裁水平,认为,杨显惠的每一篇作品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深化、强化、扩展着同一个母题”。

杨显惠的小说创作跨越了中国当代文坛两个时期,尽管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但他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却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主义手法的成功实践,独成一派的美学追求与艺术风格,特殊的文学经历与接受学现象,特别是其对文学使命的执著坚守与高尚的良知与道义,正是当下中国文坛缺少和热切期盼的。文学界对于杨显惠的研究已经走出了失语地带,但对其深入、全面的考察尚有待加强,前后两期研究资料与实绩也存在很大差距。

当前,对于杨显惠的研究呈现声音多元的局面,声音的多元化意味着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多样化,与当下文学多元的趋势相符合;而同时也说明当下文学批评环境的复杂性,不仅传媒的负面影响时时存在,批评家对道德底线的坚守也成为困扰当代文坛的难题。对于作家而言,公正、客观、准确的文学批评促使其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从而创作出更多文质皆丰的作品,因噎废食的道路万不可取,只有在多元而非一元、灵活而非僵化、创新而非保守、严肃而非娱乐的理念指引下,才能发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声音,才能使如杨显惠般的作家获得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杨显惠.这一片大海滩[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

[2]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3] 杨显惠.夹边沟记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4] 杨显惠.甘南纪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

[5] 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6] 雷达.酷厉生存中的生命美感——杨显惠创作个性分析[J].长城,1988(1).

[7] 党艺峰.一个远离当下生活的当代作家:杨显惠论[J].小说评论,2010(2).

[8] 吕东亮.在历史边缘沉思存在——杨显惠论[J].小说评论,2012(1);

[9] 雷达.阴霾里的一道闪电[J].文学自由谈,2003(4).

[10] 袁爱华.饥饿与叙述——重读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J].名作欣赏,2010(9).

[11 张军府.极限境遇叩问多面人性[J].名作欣赏,2011(6).

作 者:王 聪,南昌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述评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36:15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1:17:21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