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修·阿诺德在《当前文学批评的功能》中主张文学批评家要了解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从事文学批评要恪守不计个人利害的原则;还需具备世界主义的眼光,从他国文学批评作品中汲取养分。这些理念成为他文化理论的雏形并在名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正确理解这种内在关联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洞悉阿诺德的文化理论。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 《当前文学批评的功能》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文化观
马修·阿诺德(1822—1888)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在1864年的《当前文学批评的功能》(以下简称《功能》)中就文学批评的目的、任务以及文学批评家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在《功能》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和理念成为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以下简称《文化》)一书中文化理论的雏形,他的文化理论的完善与《功能》中对世界知识精粹的倡导、不计个人利害的批评原则、世界主义眼光等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一、趋向世界知识精粹
阿诺德在《功能》中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便是了解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文学批评能做什么?阿诺德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追随并服从一个本能,这个本能促使它努力了解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同时在趋向这些精粹和精华的时候去珍重它们,而不被别的事物所侵扰”{1}。他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物质生产高度发达,在工业、农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物质生产的发展掩盖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对待古典文学的漠然态度便是一例。普遍的物质崇拜症使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严重滞后于物质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逐便是阿诺德笔下的“被别的事物所侵扰”。了解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在他看来就是文学批评的目的所在,也是“让人走出那种使人庸俗、使人懈怠的小人得志的状态,从而使人的心灵安居于优秀事物本身,安居于绝对的‘美与‘协”{2}。只有维多利亚人走出庸俗的物质主义怪圈,他们才能安居于优秀事物(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的业务……是了解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反过来又使这些知识和思想为人所知,创造正确而新鲜的思想潮流”{3}。文学批评家通过文学批评了解、接触到世界上的思想精华,再把这些精华为世人所知,通过这一途径创造出更为新鲜的思想潮流。由于“文学作品的沉寂或勃兴,文学家的利弊或荣辱,大都源于文学批评家的恶意批评或善意指明”{4},阿诺德提倡了解世界知识之精华显然是基于文学批评家的善意行为,正是这种善意的行为才有助于批评家们远离物质发展的尘嚣,回归到文学批评的本位。
这一理念成为阿诺德在《文化》中完善自己文化理论的一种铺垫。如果说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在《功能》中的提法较为笼统,那么在《文化》中就显得清晰明了多了。他认为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手段,得到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从而使我们行动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乱,使我们能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的境界”{5}。通过阅读等手段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这既是阿诺德的理想,也是他自身对这一理想的实践。酷爱希腊文化的他在《文化》中不止一次提及希腊文化,甚至还专门设章讨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内涵。在阿诺德的文化观念中,希腊文化、圣经文学、德国的歌德和海涅、法国的朱伯特和圣伯夫都曾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了解了世界上的知识精粹才能使维多利亚人在行动上有根基,不至于在追逐物质的洪流中产生混乱,进而迷失方向。在生产物质的过程中,不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是阿诺德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期待。他在《文化》一书中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把了解世界上知识和思想的精华提升到时代的高度。在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里,文化承担起捍卫传统道德的重任,虽然它短期内不能立竿见影,“但文化了解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言论,就会调动起鲜活的思想之流,来冲击我们坚定而刻板地尊奉的固有观念和习惯”{6}。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英国人不愿接受来自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思想和制度,再加之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英国人骨子里尽是傲气,伴随而来的是狭隘的“岛气”。依阿诺德看来,这些固有观念和习惯唯有通过学习、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言论,方能达到改进自身、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
二、不计个人利害的批评原则
阿诺德在《功能》中批评了那一时期的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念,提倡文学批评中心灵的自由嬉戏。作为文学批评家,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要不计个人利害,勇于与实用主义观点保持距离,坚定不移地遵从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保持心灵对各项主题的自由嬉戏。但当时英国批评面临的致命隐患是“政治对它的攀附和
扼杀。政治要压抑异己的各种意趣。我们的评论报刊是人的,是政党的,它们服务于政治目的,在这里政治是首要的,而心灵自由嬉戏则是次要的”{7}。也正是政治对批评的扼杀和压抑,批评的理念逐渐政治化和实用化,人们越来越向这些政治化和实用化的批评理念靠拢,从而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也正是因为“文学批评家不仅要在文学批评的自身发展中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而且要在推进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中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8},阿诺德就亲自践行了这一理念,不仅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坚持了“不计个人利害”的批评原则,还敦促维多利亚人汲取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英国的文学创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当时流行的物质主义有所不同,阿诺德以冷静的头脑审视着那一时期的传统道德走向。他虽然对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多少追随者,也没有多少志同道合者,但他坚信“凡实事求是者,无论何人,最终都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小圈子坚定不移的奋斗,完整全面的理念才能发扬光大而终成潮流”{9}。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阿诺德虽然始终处于“一个极小的
圈子里”,但他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奋斗的脚步。今天看来,他全面的理念的确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滋润着每一个文化人的心灵。他特有的表达方式、特有的术语、特有的写作口吻,都给每一个接触过他作品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化》中,阿诺德不计个人利害的批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批评家的写作“排除任何世俗功
利,只听从于批评家自己内心的声音”{10}。维多利亚时期的阿诺德便是这样的文学批评家,“不计个人利害”的批评原则既是他自己的主张,也是这一主张的践行者,因为他深知“若不排除对事物的利害权衡,真知、真理和上乘文化就是不可思议的”{11}。阿诺德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真知、真理和上乘文化,透过维多利亚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的背后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弊病和时代前行的顽疾:自负和狭隘。医治这一时代顽疾的唯一药方,便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拯救处于崩溃边缘的传统道德。正是因为“文化则与之(工具)相对,能起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因为文化专注于看清事物本相,引导人类走向更全面、更和谐的完美”{12}。作为“工具”的对立面,文化强调以事物的本相为出发点,追求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美好”与“光明”。文化提倡看待问题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摒弃个人的利害关系;同时“看到事物本相的欲望自身也意味着心智的平衡和调适,不做有效的努力是不易达到这种状态的”{13}。阿诺德之所以在《文化》中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观点,原因就在于社会上“无政府”倾向的持续蔓延,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无论是文学领域的还是教育领域内的。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的观点,才能看到物质发展背后所蕴藏的本相,这是阿诺德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关键所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阿诺德的这一观念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三、世界主义的眼光
文学批评家要具备世界主义的眼光与胸怀,这是阿诺德在《功能》中的重要主张之一。他们要有世界主义的胸怀,要积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的精华,因为“文学毕竟是人类心灵的鸡汤,是影响人的灵魂、净化人的思想、塑造人的性格的精神产品”{14}。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批评要排除自身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世界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与此同时,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家需要敞开胸怀接纳各民族知识的精华部分,因为“英格兰并不等于全世界,所以就事物本质而论,大量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都不是在英格兰本土出生成长的,而是舶来之物”{15}。这一理念表明了它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超前性:英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没有理由再去借鉴他国所谓的“先进理念”,这也是英国对当时来自法国和德国的思想和制度保持警惕性的重要原因。然而阿诺德对维多利亚人的这种“自负”大泼冷水,指出英国在对待古典文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文学批评界存在的弊端,认为“英国的文学批评家必须大量接触外来思想并对其各个部分都予以密切的关注:尽管这些思想自身就包含着重大意义和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极易从我们面前逃之夭夭”{16}。英国多数文学批评家之所以未能对外来思想予以密切的关注,就是因其狭隘的“岛气”而长期将目光放在国内,对其他民族文学及其思想的不甚了解导致了它高度的警惕性。这就是阿诺德为何建议“每一个批评家都应该鉴别和研究
至少一种本民族之外的伟大文学,与本族文学的差异越大越好”{17}。通过研究一种本民族之外的伟大文学,可以了解和吸收这种伟大文学的精华之处,从而促进国内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健康地向前发展。
这一主张成为阿诺德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诺德在《功能》中提倡文学批评家要有世界主义的眼光,这一轮廓在《文化》中显得更为清晰。他指出:“文化要求消除阶级,使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传遍四海,使普天下的人都生活在美好与光明的气氛之中,使他们像文化一样,能够自由地运用思想,得到思想的滋润,却又不受之束缚。”{18}“使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传遍四海”,这其中既包括英国的优秀思想和知识,当然也包括来自各民族的思想和知识精华。要自由地运用思想,要得到思想的滋润,唯有张开双臂接纳各国优秀的思想和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阿诺德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对完美的追寻,文化引导我们认识到,在人类全体普遍达到完美之前,是不会有真正的完美的。”{19}这是他关于文化概念的重要表述,文化即是对完美的追寻,完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方位的、和谐的发展,这不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事情,按照阿诺德的观点,这是全体人类的事情。要到达真正的完美,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普遍达到完美。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单从世界主义的胸怀即可看出他的文化观念的端倪。因此,突破本国文学批评的界限和束缚,把目光转向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这便是阿诺德在一个物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胸怀,也正是这种胸怀,他的思想才会在欧洲大陆、北美甚至中国得以传播。播撒于五湖四海的阿诺德思想恐怕就是对他本人的世界主义理念最好的注解了。这一理念既是他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铭记这位“文化先知”的重要原因。
虽然阿诺德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他的文化观念却始终与我们同行,让我们时刻感知到这位哲人的存在。他在《功能》中提出文学批评家要趋向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做到“超然无执”,不计个人利害与得失;同时还要具备世界主义的眼光,不拘泥于本国文学批评的范畴。这些理念后来成为阿诺德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阿诺德在《文化》中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化观念,那么在《功能》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便是这种文化观念的雏形。由于文化观在阿诺德研究中占有格外特殊的地位,正确理解《功能》中的这些思想和理念将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化理论,也为理解阿诺德研究为何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开启了一扇窗户。
{1}{2}{3}{7}{9}{11}{15}{16}{17} 马修·阿诺德:《“甘甜”与“光明”:马
修·阿诺德新译8种及其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第16 —17页,第15页,第15页,第20页,第21页,第28页,第28页,第29页。
{4} 王飞:《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
{5}{6}{12}{13}{18}{19}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论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8} 李明军、熊元义:《文学批评的尊严》,《当代文坛》2013年第1期。
{10} 王迅:《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中国艺术报》2013年1月11日第6版。
{14} 张剑虹:《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1月18日第1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修·阿诺德文化批评观:评论与反思”(SK2012B427)研究成果
作 者:袁晓军,硕士,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