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

2013-04-29 05:14梁燕华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摘要 唐宋诗词因其隽永绚丽的色彩意象享有“诗是无形画”的美誉。在认知隐喻视阈下,从时间、空间、情感和女性四个维度考察唐宋诗词色彩隐喻,指出经由色彩隐喻,诗人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缝隙得以弥合;借助相似色彩隐喻认知过程,读者穿越时空隔閡在可能世界与诗人取得心灵上的共鸣,感悟诗词的审美张力,达到对诗词唯美玄妙意境的深层理解。

关键词:唐宋诗词 色彩意象 认知隐喻 可能世界 现实世界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一 隐喻及其认知机制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传统语言研究把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对其探讨多从修辞角度出发。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手段。隐喻不仅是借助语言符号传递思想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思考的一种工具。从生成机制上看,隐喻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的过程,也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过程,其中前者是隐喻认知的基础,为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东西,而后者为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隐喻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从熟悉的事物到不熟悉的事物的映射,从具体的概念到抽象的概念映射。经验主义认知观指出,人类通过身体经验不断亲身感知周围世界,并在已知经验基础上对获得的新经验进行组织。隐喻的功能正是在人类从熟悉(具体)认知域到陌生(抽象)认知域的过程中得以体现。隐喻从始源域中提取反映事物本质的高一级概念结构,并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中相应的概念结构,从而实现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跨域认知。色彩隐喻即以色彩为始源域,将色彩域的意象图式映射到非色彩的抽象域之上,使人们可以通过色彩域的概念来理解非色彩域的概念。色彩隐喻本质是借助具体色彩概念域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个较抽象的非色彩概念域。在诗词中,色彩隐喻借助相似性替代过程,进而形成心理相似性联想,使人们通过语词感知具体色相从而获得对并无色彩的抽象的诗词意象或概念深刻的印象,达到对诗歌画意和意韵的深层理解。

二 五彩现实世界:唐宋诗词的色彩意象

“诗始于音乐,终于意象”。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明代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学作品中都不乏色彩意象的使用,但在唐宋诗词的色彩意象艺术力和感染力都达到了巅峰,色彩意象应用不但范围广且意境清雅富有旨趣,如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开篇:“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即由红、绿、乌(黑)、黄、白五种色彩意象拼接而成,对比鲜明又相互融合,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画面,景物跃然纸上,人物情态飞动,浓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又如,唐朝贯休的《招友人宿》:“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坠青苔,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月光泻地如银,菊花灿烂如金,紫梨红枣成熟坠落于绿地青苔上,一泓秋水映照澄明圆月,通过色彩意象的组合叠加,诗人怀念友人的绵绵情意在语词中缓缓弥漫开来。

“诗情缘境发”,唐宋诗人十分善用色彩意象去实现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统一,几乎自然界所有的色彩都在唐宋诗词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唐宋诗词中使用色彩逾数百种,以三原色之首红色色相为例,就有丹、赤、朱、彤、红、绛、绯、缙等,绿色色相则有细绿、翠绿、浓绿、碧绿、嫩绿、寒绿等等,不一而足。唐宋诗人将色彩词用于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的各类主题,包括植物、景物、动物、建筑、环境、人物、物品、心理、情感等,毫不夸张地说,翻开唐宋诗词,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艳丽、浓淡相宜、精美绝伦的水彩画。

与画家用画笔作画不同,诗人们通过色彩意象展现美丽的世界实景图。唐宋诗词色彩意象分为两类:一是色相清晰的色彩意象,这类色彩包括红、绿、黄、黑、白、紫、金、银等,它们在诗词中出现时,不会改变色相,属于色相稳定的色彩意象。如唐代陈子昂《送客》中的“白苹已堪把,绿芷复含荣”;唐代皇甫松《梦江南》中的“兰烬落,屏上暗红蕉”;王维《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宋代苏轼《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晏几道《思远人》中的“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等;二是色相不确定的色彩意象。在汉文化颜色系统中,存在着三个有多重色相的色彩词,即青、碧和苍,在不同诗歌情境中,它们的色相有所不同。如“影落明湖青黛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中“青”的色相分别为绿,灰绿和黑色。“待君消瘦尽,日暮碧江潭。(宋之问《江南曲》)”,“浅碧眉长约细枝,深红刺短钩春色(无名氏《红蔷薇》)”中的“碧”依次呈现为蓝色和绿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空余旧迹郁苍苍(周邦彦《金陵怀古》)”中的“苍”为灰色和翠绿色。自汉唐以来,中国诗画便成一体,因而各种绘画技巧均可在唐宋诗词中寻踪觅迹,如对照、反衬、互衬、润色、浓淡法等。正如不同风格画家会用不同色彩创作出不同画作,不同诗人通过各种色彩意象的交叉组合或并置叠加绘出风格迥异的画境。如杜甫《狂夫》中的“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的简洁明丽的水粉画:经过雨水冲洗青翠碧绿的竹枝,微风中吹来淡淡的荷花香;李白《春思》中宁和安详的静态画面:“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通过绿色的层层叠加,形成一种共存并发的空间张力,构成了一幅恬淡清雅的图画。唐宋诗词中诗人们对色彩运用达到极致,语词寂寥而意象靡尽。

三 缤纷可能世界:色彩意象的隐喻解读

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色彩赋予唐宋诗词韵味,节奏乃至生命。色彩隐喻最大功用就是把涣散的具体色相串联起来,形成诗歌文本的玄妙韵味,进而传递出深邃意境和强烈情感。换言之,借助色彩隐喻,唐宋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结,是故唐宋诗词“情”溢“色”外。作为对色彩概念域的语义拓展,唐宋诗词中色彩隐喻纷繁多彩,包括四类:与时间有关的色彩隐喻;与空间有关的色彩隐喻;与情感有关的色彩隐喻;与女性有关的色彩隐喻。

1 与空间有关的色彩隐喻

思维是对抽象符号的操纵。语词作为一种抽象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摹画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是人类思想的表征。一切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因此,空间是人类认知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域。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借助色彩隐喻,通过跨域映射,将具体色彩概念投射到空间的概念域,以达到间接地对空间概念的描绘和理解。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诗歌首联中的色彩意象“黑云”初指天空中的乌云,在此处通过隐喻投射意指如乌云般逼近城门的敌军,接着镜头拉近,焦点落到“金麟”,即守城战士身穿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如金色鳞片,以此说明守城将士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反而在号角声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借助色彩隐喻,诗人用浓艳斑驳意象刻画出由远及近奇异的空间画面,再现了敌军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准确表现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2 与时间有关的色彩隐喻

时间也是人类基本认知范畴之一。克塞夫姆蒂给出的空间和时间定义是:空间就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可见,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并不处于平等地位,时间概念比空间概念更抽象。这也在唐宋诗词色彩隐喻中得到印证:大量的时间概念是通过参照色彩意象建立的。如唐代诗人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诗句首联诗人造出的意境是夜晚宁静,四周荒芜一人,诗人独居旧屋,生活贫困。颈联中“黄叶”和“白头”都是表示色彩视觉的意象,但在诗句中都跨域映射时间概念。“黄叶”通常指经过春夏至秋天,树叶自嫩绿转为枯黄,引起时光流逝的联想,而“白头”指满头白发的老人,更折射岁月蹉跎的时间意象。因此,源自色彩域的“黄叶”和“白头”意象相互组合,构成一幅透视性极强立体画面,引导读者穿越时间长河感受岁月流逝年华易衰的悲切苍凉意境。

3 与情感有关的色彩隐喻

对于诗人而言,自然界的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而且负载着他们的性情意绪和精神气质。人的情感世界是多彩多姿的,但旁人又是难以用感官感知的。色彩隐喻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色彩赋予情调,使天然不加雕琢的色相具有“传情达意”的妙用,在有限词境中传递无限诗意。宋代葛长庚《凤栖梧》可视为以“颜”言“情”,刻画诗人内心深处世界的典例:“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首句中“绿暗红稀”是唐宋诗人常用的一组对比色:以绿色色相映衬红色色相,以达到映衬鲜明,画感浓艳之效。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即为同种画理。词人春日赏花,“绿暗红稀”指“绿叶成荫而百花早已凋零”,下半句“春已暮”表明春日余日不多。诗人通过艳丽色彩对比,表达迟暮之感,为全篇定下了忧郁情感基调,令读者自然而然体会到整首词所描绘的词人心情:客身在外之孤独,羁旅无归之悲催。

4 与女性有关的色彩隐喻

自造字之初,女性便是美的代名词。因此唐宋诗词中的女性是永恒的主题:纤纤细腰的淑女,回眸百媚的妃子,美如莲花的采莲女,才貌俱佳的青楼女……即便素面朝天的女子在诗人眼中也有别样的美。但女性美又是抽象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唐宋诗人于是转而借助色彩意象来描绘或恬静淡雅或高贵魅力的女子,用色彩传递这种飘逸灵动的美:红颜,粉面,紫袖,彩袖,红腮,红袖,红裙等。在晏几道的《临江仙》里,“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凤,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词人如此刻画邂逅的心仪女子:在阶前斗草的时候第一次遇见她,七夕之夜当她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时,又与她相逢……她新画的眉间隐约沁出了翠黛,当她抬头突然看到他时,粉脸上不禁泛起了阵阵娇红。毫无疑问,通过色彩隐喻,一位摇曳生姿、美貌贤淑的女子如在目前。

四 色彩隐喻: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

唐宋诗词素以凝练语词和优美意境享有“诗是无形画”美誉。在诗人笔下,每一个语词都充满着隽永的意象隐喻和情感韵味,展现出诗人五彩斑斓丰富内心世界。唐宋诗人们擅长利用自然界或澄澈或朦胧的色彩臆造清新生动和深邃優美意境,因此,千百年来他们用色彩绘制了一幅幅馨香四溢,风格各异又充满意趣的画卷。在凝练的诗词中,诗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参与,形成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之间双向互动交流认知体验,经由色彩隐喻创造出意与境的美妙意境。色彩隐喻弥合了诗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即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缝隙;通过相似的色彩隐喻认知过程,读者穿越了时空的隔阂,不自觉地在可能世界里与诗人取得心灵上的共鸣,色彩隐喻在唐宋诗词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解读唐宋诗词中的色彩意象隐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对唐宋诗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赏析。

参考文献:

[1] Ungerer,F.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李顺春:《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 刘晏志:《〈全唐诗〉中之红色色彩字与词的表现研究》。http://gtotom.pthc.chc.edu.tw/liuchear/indagate/2004-6-20.htm,2012/08/10.

[4] Lakoff,George.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 Keshavmurti.Space and Time[M].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1991.

作者简介:梁燕华,女,1972—,广西柳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