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之体验谈

2013-04-29 02:26张秀丽
关键词:备课组意象新课改

张秀丽

我在一所县级普通高中任教,我的学生基础很差,中考分数绝大多数在300分左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先是抵触,然后慢慢尝试,到后来完全接受,就这样我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现把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感受拿来和同行分享。

一、摸索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初始,学校组织我们出去学习听课,给我的感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发挥,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于是回来后我也刻意模仿,结果几堂课下来收效甚微。当时我很苦恼,也曾因此否定过新课改。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渐渐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相同的两个人!李镇西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

模仿别人不行,不适合自己也不适合学生,怎么办?我逐渐摸索,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能通过研究自行解决的我一句不讲,弄不懂或者弄不清的问题我还是要大讲特讲,力争讲深讲透!

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前五回,了解一下作品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课堂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感悟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把弄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我和课代表把问题分类,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做成课件;按照学习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然后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登场细讲、精讲。

课堂效果真的是出奇的好,以前我不敢上这样的生成课,因为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仅仅45分钟,而学生的问题却无限。这个矛盾如何调和呢?我觉得教师首先要细致、充分地备课,要预料到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类问题。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便于教师筛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典型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抓住重点、难点,一课一得足够

过去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按单元组成一篇篇语文课文,老师按顺序一篇篇教给学生就行,现在体例变了,而且增加了大量选修课程内容。如果还按照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熟悉教材,了解体例特点;然后,能够重新组合、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最后,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一课一得;不能贪多,课堂上要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积少成多,让学生学会自学。

刚开始我惟恐学生吃不饱,为了能多讲点,让学生多学点,一堂课设置的知识量相当大。然而恰恰相反,学生学得太多反而会记不住。后来我发现,一节课如果集中来讲一个重点知识,反而学生的记忆能深很多。比如,教学诗歌,以讲意象为主,教学生如何从意象入手去品味诗歌。对于古诗的把握,无外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四大关键,高中三年对古诗的学习如能把握这四点足矣,用一节课乃至几节课来讲意象都不过分,其它的细枝末节都可以砍掉。我听过很多理科老师讲课,很喜欢理科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节课教一到两个例题,其它时间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解法解题,这就是方法教学。

三、千万别单打独斗,教师间要团结合作

我们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流程:钻研教材,个人自备——集思广益,打造精品——个性修改,符合自我——课后反思,交流心得。

1. 钻研教材,个人自备。备课组的每位老师都要在钻研过教材的基础之上写下初备稿,确定一位教师是主备人。大致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①备课标,②备教材,③备教法,④备学生,⑤备与本课相关的资料,⑥ 备课过程的困惑、疑问。

2. 集思广益,打造“精品”。每次集体备课,我们备课组指定的主备人应提前一天把初备稿打印好,交到备课组每個人手中,其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设计献计献策,肯定精彩之处,弥补不足,共同解决备课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形成令大家比较满意的教案。

3. 个性修改,符合自我。在集体备课后,备课组的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差异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深入推敲,进行个人复备,制定出最符合本班学情的方法。虽然备课大方向相同,但是方式却是百花齐放。

4. 课后反思,交流心得。这个环节是讨论最热烈的,大家纷纷把课堂展示的结果呈现出来,从中能得到很多启发,这是在任何一本教参书上都学不到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课改实践和教学体验,我的历程是这样的:新鞋——新法——新路。新课程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经过艰难的摸索,哪怕仅仅获得一点点成功,心情也是无比欣喜和快乐的!

猜你喜欢
备课组意象新课改
抚远意象等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