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坤
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的发展,满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当今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这种过程意识迁移到教学中去;就教学而言,全过程应包括准备、实施、拓展等几个环节,其顺序就是: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在每个环节中都包含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下面,就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的体会
课前准备是一节课的筹备,课前准备的越充分,才会上得越得心应手。它分为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其共同特点是都涉及物质的、精神的(或心理的)、知识的等三个准备。
1.学生的准备
学生课前的物质准备是指对当堂课所用的课本、资料、笔记本、草稿本、作业本、笔、制图用具等有形的、看得学生的精神(或心理)准备是指当听到上课铃声响起,就要意识到自己赶快进入学习状态,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以便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学生课前的知识准备就是指学生在预习当堂内容之后对所学内容涉及的“临近”知识的储备,以及预习中生成的问题,以便课中听课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教师的准备
(1)教师心理定位: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定位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当然教师有时又是作为便于学生查阅的“资料库”和可供咨询的专家出现,但决不是往日那种只授业解惑的师道尊严的不可侵犯的权威。因此,教师心理上要承受且自然的适应这种身份的变迁。
(2)实施“学与教”框架的准备:由于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知识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因此教师要构建一个灵活多变且富于实践的开放性课堂实施结构框架,同时布置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之任务——课前预习导读——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好预习问题生成单一教师整合问题并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材料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知识过程的教学活动,活动的群体是几十位个性多样、思维多样的学生,也就要求其结构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及实践性,而结构形式的开放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开头材料或过程材料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准备供学生学习研究用的材料和实践用品——如习题、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实验药品和仪器、制备的课件,甚至包括对实施过程中可能临时产生紧急问题的预见性等等,都必须是充分的和准确的预测准备。
二、对“课中”学生讨论的体会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是实现落实教学环节和达成教学目的的实质性关键性阶段。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还学生一个活跃的空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观察、反思、参与、总结的工作中,要说的、要做的都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心理要营造一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其精彩片段是“小组讨论——各小组小结性陈述——全班大讨论——学生总结及评价——教师评价”。就此环节有以下感悟。
1.讨论需要创设宽松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实施使我体会到,在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讨论过程。此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活动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卓有成效,一定的隐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隐藏自己思维之前,首先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创造一个轻松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宽松情境,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受到老师、同学充分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得到民主平等情景下的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2.讨论需要掌握“五度”
“教师的职责现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论点的人。”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火候,可以概括为“五度”,即梯度——如设置知识台阶;跨度——如知识块之间、学科之间的关系;深度——如要求的难易;密度——如容量的多寡;广度——如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引导他们去与新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三、对评价的体会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判断对学生的学习有鉴定作用,更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主要由学生客观性表决评价和教师总结评价构成,评价时,可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它是一堂课的终结,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应从心理的积极高度加以科学的鼓励和激发,尽可能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在课堂表现的闪光点,多用赞誉之词,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力,朝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评价的终极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评价的结果意在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最终实现“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