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于文本阅读的仿写训练

2013-04-29 00:44王一娴
语文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槐花句式文本

王一娴

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并进行有效的迁移运用。为了实现更有效的运用,笔者在优化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了仿写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准确设计目标,让文本言语“升值”

语文学习实际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用恰当的训练形式可以快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要让文本言语升值,就要优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仿写是最常用的基于文本阅读的语言运用训练形式。学生在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有了深刻的领会后,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采取的方法不同,同一个仿写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案例一:

《云房子》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不少老师在“有的像大冬瓜一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一样美美地开着”这一处会安排仿写。以下是现场过程记录:

师: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来说说你们看到的云房子?

生:有的像老虎,有的像棉花。

生:有的像汽车,有的像飞机。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

教师抓住契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是很好的,但学生如果没学这篇课文,对“天上的云像什么”这个问题也能答成这样。可以说,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在这个仿写过程中得到提高。

仿写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语言或语言形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具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这一段话除了“有的……有的……”这种句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积累之外,比喻的手法也值得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把话说规范、说具体。

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再一次上课就可以有这样的指导过程:

师:这一段写得多生动啊!能用“大冬瓜一样傻傻地横着”这样的句子写云,同学们能说说你看到的云吗?

生:天上的云像绵羊一样走着。

生:天上的云像绵羊一样悠闲地吃草。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天上的云像大楼房一样高高地站着。

生:天上的云像汽车一样行驶在天空中。

……

师:能把两个“像”用上,用“有的像……有的像……”说一段话吗?

(生用以上句式说话)

师:老师在你们这段话前加一句话:天上的云样子真多啊!有的像……

生(跟说):有的像……

师:这句话还能怎样加?

生:天上的云房子造好了,各式各样的。

生:天上的云千姿百态的。

师:连起来就是很棒的一段话。试着说给同桌听一听,再写下来。

与第一次教学相比,学生通过第二次仿写训练更能切实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分三个层次达成了目标,第一层次,说好一句打比方的话;第二层次,用上“有的……有的……”的句式;第三层次,加上总起句说好一段话。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文本运用训练的实效首先应该考虑什么?应该是目标的设定,尤其在对“达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上要心中有数,不能光有形式却没有实质性的升值。这当然需要教师有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能够捕捉到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并根据学生现有基础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在指导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二、真实还原情境,促进文本言语的“成活”

基于文本的语言运用训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努力将课文“还原”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促进文本语言的“成活”。基于文本的语言运用照样可以把写作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生活。

案例二: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特别是课文的第一段: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对这一段的仿写,通常有以下几种安排:

第一种: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写写槐花的其他姿态。

第二种:还有什么也被吸引来了?仿写“‘……谁来了,干了些什么”。

第一种设计是让学生模仿作者对花的姿态的形象描绘和生动想象,第二种是学习运用拟声词,学习对称的语言形式。两种方法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写“槐花”,与课文相同。学生能仿,但很机械,特别是对槐花姿态的再想象,课文中的比喻精彩、准确,学生难以超越,更何况有的学生对槐花并不熟悉。

第三种:用书上的句式描绘任意一种你喜欢的花的姿态。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比喻的生动度。这样的训练设计,学生写的内容虽然丰富了,但还是略显机械,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准确运用语言。举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写“梅花一朵一朵挂在枝头,近看像小姑娘披散的小辫儿”,教师立即与原文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从而发现槐花是“挂”的,像“披散”的小辫儿,但是梅花应该是“站在枝头”,可以改成“远看像翘着的小辫儿”。这一种启发已将语言运用的触角迁移到学生的生活。

第四种:仿照段落结构,写熟悉的“梅花”“迎春花”或“杜鹃花”。(提示:用“三月,……花开了”为开头,先“整体写花全景”,再写“优美的姿态”。有兴趣的可接下去写“看花人的姿态”。)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更鲜活了,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激活了学生的长期记忆,不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语言运用于生活才能提高语言的“成活率”。

上面的四种仿写设计实际上呈现出我们教学这一课的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语言运用的内容不一定拘泥于原文,而是要善于把写作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为他们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让他们在明确有效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获得素材,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明确、指向具体的有意注意。仿写的角度和要求也应该是多样的,模仿文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结构,积累语言、句式和构段的方式。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简单的操作到以模拟为基础,进而迁移、创造,让学生更得益。

三、敏锐捕捉问题,提高文本语用的“质量”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常常会在学习过程中突然暴露出来,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知觉去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及时指导跟进,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中文本语言运用的质量。

案例三:

二年级《小鹰学飞》课后有用“已经”造句的练习。在学习小鹰飞到大树上后的语言“我已经会飞了”后,老师要求学生也学着用“已经”说话。

生:我已经会下围棋了。

生:我已经会唱歌了。

学生的运用从语法上来说并没有错,从优化训练的角度考虑,老师接着可以这样引导:

师:通过老鹰的教导,小鹰已经能……

生:通过老鹰的教导,小鹰已经能飞到大树上了。

师:像这样,能用“已经”说一句更长的话吗?

生:通过爸爸的指导,我已经会下围棋了。

生:这一学期,我已经学会三首歌了。

师:真好,小朋友说的句子在“长大”。

这个语言训练并没有到此结束。学完课文,孩子们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后,教师继续指导:,

师:“在老鹰的鼓励下,小鹰已经能飞到白云的下边了,但是他将飞得更高。”“我已经学会三首歌了”,学了课文中的句子,你有新的想法了吗?

生:我已经学会三首歌了,但是还要学更多的歌。

师:通过爸爸的指导,我已经会下围棋了,但是——

生:通过爸爸的指导,我已经会下围棋了,但是我要继续学。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贾志敏老师的一句话,作文也会“长大”,要不断积累、不断扩充、不断丰富。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句子也在“长大”,实现着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最终达到“言”和“意”相和谐。在学生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这样,学生运用语言的质量才会提高。

叶圣陶说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作文的范文,我们要好好地挖掘它们的作用,准确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设计好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和语言表达的形式,锤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做到既得言又得意,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习的效果,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猜你喜欢
槐花句式文本
槐花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槐花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特殊句式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