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军
【摘 要】三水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山水画追求虚境,思想根源是老、庄“道”学和魏晋玄学。宣纸作为物象底色的空白,能使画面的主体得以充分突出的表现。绘画中的空白乃虚化了的物像,目的是更好的突出主体,表现意境。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境界。
【关键词】道家思想;笔墨;虚空;意境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时期。最初是作为地图的需要,并作为人物画和花鸟画的背景应运而生的。自五代宋元以后,山水画逐渐获得其独立的地位而愈加成熟。欣赏中国画我们可以体会到其笔法、构图之中弥漫着的虚实的艺术境界,他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山水画追求虚境,思想根源是老、庄“道”学和魏晋玄学。这从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的“道”和王微《叙画》中提出的“拟太虚之体”论,可见一斑。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纯客观存在。自然与人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应。《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世界以一种阴阳交替虚实相生的方式运转着。所谓“道”,是混然一体的东西,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这种混沌一体的无形之“道”,似乎最能说明山水画的虚实之境。
一、中国山水画在白色宣纸上的表现
笔墨在宣纸上的特殊效果,使中国画形成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色而活跃于世界东方。宣纸作为物象底色的空白,能使画面的主体得以充分突出的表现,保证了全画艺术形象的概括性。由于宣纸的白与笔墨黑色部分的恰当处理,虚实反差对比强烈,画面主体就更集中,形象就更引人注目。中国山水画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常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在这片虚白之上幻现出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潘天寿先生曾说过:“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故水墨之画,更不能离白色之底也。”在中国画家的眼里,重要的不是空白处究竟是什么,而是对画中形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突出的艺术特点。
二、中国山水画中虚实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虚空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可以尽可能调动欣赏者的体验和感受,使观众与作者的心灵实现跨越时空的衔接。画中的空白使欣赏者创造性的审美意识得以更好的发挥和满足。通过虚与实的有机配合,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虚、实两个方面的最大审美效能。画面中实是为了提示虚,虚是为了突出实,虚实相生,两者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其中实是基础,虚是重点,实赋予虚以艺术生命,虚则给实以艺术灵气,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与众不同的地方。西方绘画能客观地反映物象的物理真实,画面上几乎没有空白,即便是白色的物体也没有任何的光影变化,也要涂上白色,用形象和色彩将其画面填满。中国画则不然,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借助有限的形象创造出无限的时空境界。在中国画中虚化的物像呈现出的空白,大量的使用于山水画中,如云、气、水、天空之类的物体常常用空白来表现。画面中的空白诱发朦胧性意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一张白纸空空如也,什么也不是,不会给人以任何联想,但一旦画上具体的物像,空白之处将会给人以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仅仅是一群活波可爱的小蝌蚪,而背景的空白却将我们引入意境深远的想象空间,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绘画中的空白乃虚化了的物像,是虽有物,但目力已穷,或为神气所吞的地方,笔虽未到意却已到,非有意留白,而是更具画面的需要,不得不虚化的部分,目的是更好的突出主体,表现意境。
三、虚空的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在意境的营造上充分体现了虚实相生这一法则。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一叶扁舟几道水纹,一老翁独坐船头垂钓。画面上留下了大片空白,这空白是水,还是天空?画家没有说明。但是,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刻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完全可以想象出,这空白既是代表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汪洋一片,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同时,这空白也代表天。正是这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更加强了江面上寒意萧条的气氛,突出了“寒江独钓”中“寒”的境界。同样的,在这样一个空旷而又充满寒意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和一个垂钓的老翁,就使老翁显得格外孤独。这就进一步突出了“寒江独钓”中“独”的境界。
“空”不仅是中国画的色相,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还作为一种禅意精神去追求。中国画以淡为宗,而“空”为淡的极致。禅宗《多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色即是物象,物象可虚可实。中国绘画最终的意义,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由彼及次地去把握生命的意义和精神,从而达到形神相融、物我两忘、澄怀观道、明心见性,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山水画的意境和诗的意境是相通的,绘画中大量借用诗境来表现画境。王维被称为文人画的始祖,开水墨画的先河。我们可以通过苏东坡题跋中了解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感叹。这里面充满着他在诗画中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的“空”、“幽”不仅仅是虚空的表达,而是整个诗中呈现的一种“空”的境界。在诗中明明看到了,听到了,却用一颗无我之心去看、去听的。而当人以无心的空灵去体味景物,那么,空境呈空,实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用一颗无我之心去体味表达自然,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本身。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即欣赏者看画时的一种感受。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山水画中,意境美与虚境是不能分开的,中国画家的宇宙人生,全可寄于这“笔墨有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