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崇德,因材施教

2013-04-29 21:46:02秦林王鼎益
考试周刊 2013年6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秦林 王鼎益

摘 要: “中国梦”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师要为人师表,成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学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要守道崇德,与时俱进,全面贯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守道崇德 修身立德 博爱为仁 因材施教

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永续发展,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教师都受人尊崇。古代教育家孔夫子被尊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普通的三家村塾师,千百年来都位列“天地君亲师”,供奉在每家每户的香櫥神龛之上。即使在教师被打成“臭老九”的“十年浩劫”中,那位哲人也宁愿把“领袖”、“统帅”和“舵手”的头衔通通辞去,而只做Teacher。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所在。如何“为人师表”,在人品和学问两方面都做学生的榜样,而不误人子弟呢?笔者在亲身教学实践中,学习前辈和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濡染观摩,采拾阙遗,缀连成文,就教于方家,以弼教学改革大业。

一、重其德业,学高身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学生如何读书做学问。1932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①说:“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读书做学问,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教师要教学生,首先要教自己。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要传授学生的学问,首先要充实自己的学问。“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北齐书·王昕书》)。“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率马以骥,不亦可乎”(扬雄,《法言·修身》)。以孔夫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则人人都可以成为孔夫子,就如同骏马带领马群一样,而成为学生表率。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②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概括出了教师的风范。“学高为师”是说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是说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

梅贻琦先生说:“没有坏学生,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新兵,笔者是在参加一个项目评审会时第一次听到这句振聋发聩的警言。重庆市的一位老医学专家、老教育家邱宗荫教授③引用这句警言,强调培养师德、医德的重要,“技能只是入门的基础,要靠人格、作风、魅力来教化学生”。“坏学生都是教坏的”中的“教”,当然不能只片面理解为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学生是教坏的”,虽然未必是学校老师教坏的,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应该竭尽全力,以自己的人格、作风、魅力教化学生,尽量消除和纠正家庭和社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坏影响。

二、守道崇德,修身立德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教师要“传道”,就要“守道”,道之不存,师之焉在?“君子当守道崇德”(《颜氏家训·省事》)。“道”,在古代指孔孟圣贤之道;在近代指“民主科学”之道;现在与时俱进,讲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德”,泛指人类共同的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与规范,特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即“师德”。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力,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度对构建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既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又是教师队伍赢得社会尊重与赞誉的需要。教师其身微而不贱,其位卑而不鄙。只有重视自身师德的自觉养成,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呼,才能理所当然地接受学生与社会对自己的“老师”称呼,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当代旨归。

守道崇德,修身立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做到“两高三自觉五表率”:高尚品德、高洁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以趋于道德至善,自觉实践仁信礼以达于道德垂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作风以禁止道德败坏。“五表率”是“两高三自觉“的具体化。

(一)遵纪守法的表率。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教师法》,依法执教。坚决抵制一切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爱岗敬业的表率。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乐于从教,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取得成绩。爱岗敬业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修养,要是连教师都不是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那学生又怎么“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呢?只有老师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

(三)博爱仁义的表率。“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原道》)。孔夫子说:“仁者爱人。”一位西哲说:“教育的出发点就是爱。”教师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无私的奉献,不奢求任何回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快乐的教师,让学生做快乐的学生。要学会原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不要低估和歧视“差生”。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特点,认真疏导,晓人以真、劝人以善、教人以美,使其明辨是非。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教师的关心。用一颗真诚的心滋润学生年轻的心,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为人师表的魅力,感觉到教师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学习为人处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文明廉洁的表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坚守高尚道德情操,真正体现真善美形象,做一个文明廉洁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好的生活作风。要勤劳朴素、刻苦耐劳,虚心求实、海纳百川,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对事业、工作要执著追求。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得体,切实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共创文明和谐氛围。要坚守中国传统读书人“固穷守节”的美德。切不可在拜金主义的浪潮中见利忘义,迷失方向,师德失范,搞有偿家教,拒绝向学生或家长索要钱物,集体贪污受贿,学术科研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等为教不廉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五)严谨治学的表率。要有好的师风,包括作风和学风。要树立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应成为“终身读书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堂上为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博爱为仁,因材施教

博爱之心,师德之魂。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爱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巨大推动力。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转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投射到教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

热爱学生要坚持四项原则:

(一)平等民主的原则。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以正确的方式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对学生要有“博爱之心”,把其视为亲人,让他们感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使他们把教师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师生之间民主协商、平等沟通,关系和谐。这样,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才会有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才会高涨。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他们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好。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挞,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二)公正理智的原则。“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官二代”还是“民二代”,不管是“城二代”还是“农二代”,不管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不管是“小天鹅”、“好学生”,还是“丑小鸭”、“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都要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因权势而爱,不因门第而爱,不因金钱而爱,也不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爱。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目的性。如果希望学生成为热爱美好事物、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教师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们每一人,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三)严爱结合的原则。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对学生不挖苦讽刺、不训斥责骂,不威胁恐吓,不侮辱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情感,不损伤学生尊严,更不体罚与变相体罚。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客观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完善教学行为艺术。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学习效果的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经历不同,这些差异都是无法弥补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看待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科学合理地分层分类,开展差异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指标,综合制定一个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类型,使教师备课和授课更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多方面兼顾,分层提问、分层评价考核。设定的目标也要有差异,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越课程要求去学习,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不断完善课堂授课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也不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学生都“进入角色”,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动机,形成高效互动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让他们在一起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应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师生角色转换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潜力有效激发出来。

四、结语

“中国梦”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教师要为人师表,成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就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不辞劳苦、言传身教,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论是孔子讲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还是陶行知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振兴教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先塑造自身的人格。自我修养,以德立身,立身为教。博爱之心,师德之魂。教师应该用真诚、无私、公正的爱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而能爱护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倘若每位教师都是“神”,那么,中国的“教育梦”必将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未来。

注释: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天津,远祖梅殷是朱元璋的驸马,受命驻防天津,梅家从此成为津门望族。诗书传家,梅贻琦的父亲梅臣中过秀才。清末,家道中落。梅贻琦1904年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1908年被保送保定高等学堂。次年,以第六名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庚款留学生,放洋,赴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专业,1914年毕业后回国,不久应清华邀约回母校执教。此后,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②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③邱宗荫教授,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1982~1984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重庆医科大学省、部共建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教授,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重庆分析测试学会理事长,重庆药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将“减负增效”与“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教学与作业改革实践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析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探索——着眼整体,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0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教改实验更轻松——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探索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