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文带言”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 20:51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夯实基础人文教育

江 英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了对我国古代文化及古典文学的评析与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二者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渗透人文思想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并重;发展智能;夯实基础;人文教育

日常文言文教学可分为“言”和“文”的教学。“言”是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是指文言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性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做法是先言后文,而某些公开展示课的教学又往往废言重文,这两种割裂“言”和“文”的教学都不尽妥当。

“重言轻文”的教学常把“字字清楚,句句明白”奉为圣旨,一字一词地解释,逐字逐句地翻译,此种教学法虽然做到了字句落实,有其可取之处,但其机械呆板,枯燥乏味;费时耗力,效益低下;肢解文本,因小失大的弊端十分明显。而“重文轻言”的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许多教师大胆地把现代文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不注重文言词句,而更倾向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层面的东西。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重文轻言”甚至“有文无言”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文言文的特性,背离了语文培养的目标,也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的危害。

文言文教学理应文言一体、文言并重、文言融合,在学“文”中学“言”,在品“言”中悟“文”。而文与言的融合,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以文带言”。所谓“以文带言”是指以“学文”为先导,渗透“学言”,在理解文言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探究词法、句法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对“言”的深层揣摩与探究,推进对“文”的内涵的深度解读,以期真正达到“文”“言”的统一。这样才能夯实文言基础,避免课堂的乏味,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智性的有机结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以人文话题为先导,带出文言词句教学

首先,寻找文言文中能拎起全篇的人文话题,在师生针对本话题展开互动的过程中,带出文言词句的教学,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下面且以《过秦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为例予以阐述。

师:课题中“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同学们发现这个“过”字的用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名词活用为动词,属词类活用。

师:“论”可看出本文的文体属议论文。根据历史我们知道,秦何以能灭六国?

生:因其力量强大。

师:可我们又知道,秦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仅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贾谊的回答是什么?

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作者的观点。

师: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说,(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的政策,并且秦帝国建立前后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师: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你有发现这句话的句式特点吗?并且这句话是用来回答文中哪句话的?

生:属判断句。

生:这句话是用来回答它前面的那句“为天下笑者,何也?”的。

师:句式呢?

生:被动句。因为句中“为”是表被动。

师: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好,回到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作者是怎样得出的?他为什么说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生:作者在前面讲述了秦由盛到衰的历史。这是以史实为依据(事实论据)的。

师:作者按什么顺序讲述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生:时间顺序。“孝公既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始皇既没”。

师:“既”是“已经”的意思,那“没”是“没有”的意思吗,它应该读什么音?

生:字典里说,“没”同“殁”,应读mo,是通假字,表示“死”的意思。

师:古人为了避讳,称帝王之死为“没(mo)”“薨(hong)”“崩”或“殂(cu)”。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孝公和始皇在位时秦的统治治理情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授课者首先很准确地找到了一个人文话题:为什么说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师生就此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文言基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判断句、被动句等知识都一一落实到位。不仅如此,还“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了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

二、以语言诵读为主线,渗透文言词句教学

具体方式是: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诵读,每次诵读前都向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逐一落实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且看下面《赤壁赋》的教学简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简案):

第一步:朗读,感知《赤壁赋》之语言。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读出文气)

(3)学生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第二步:口译,复述《赤壁赋》之大意。

(1)默读课文,标注疑点。

(2)小组交流,推求词义。

(3)课堂质疑,师生解惑。

第三步:诵读,积累《赤壁赋》之美言。

(1)对偶句接读。如,一学生读上句“舞幽壑之潜蛟”,另一学生接下句“泣孤舟之嫠妇”(明确“舞”与“泣”的使动用法);又如,一学生读上句“浩浩乎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另一学生接下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明确“乎”“所”虚词的用法、通假字以及倒装句式)

(2)分读与齐读。如,小组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小组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小组3:“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轮读与复读。如,男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女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后男女生复读:“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明确“侣”“友”等实词的意动用法以及倒装句式)

从这份设计中可以看出,运用各种形式代表朗读,可以巧妙地串起整篇文言文的教学,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逐一落实到实处,达到“学言”与“品文”的高度统一。

3.以关键信息为抓手,落实文言词句教学

具体作法是:可以找出文本中能拎起全篇的信息,以此为由头展开互动,在探究中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以《庖丁解牛》教学为例,在拓展探究环节可设计以下问题:

师:从这课我们知道:“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那么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道理?(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要求:在探究中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生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学生明确:判断句进:超过 )

生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明确:以:用 遇:会合)

生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明确:天理: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古今异义)

生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明确:宾语前置句式 )

生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明确:彼:指牛)

生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明确:族:交错聚集的地方。古今异义)

生7: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明确:善:通“缮”通假字 )……

师: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因阅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学会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所以说,“教育就是唤醒”,文言教学亦如此。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这是学文言最重要的目的。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我想这才是时下教学文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柴忠华.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现代语文,2005(04).

[2]宋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甘肃教育,2001(Z1).

猜你喜欢
夯实基础人文教育
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职业高考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建议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