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青
我们知道在美国,如果没有亚马逊这家绝无仅有的公司,电子书革命几乎是无法发生的。因为从纸书到电书之间,商业模式有极高的转换成本,纯粹等待市场自发形成的话,几乎不可能。
亚马逊凭一己之力铺平了中间的天险,让出版社乐于配合,因此电书商店一上线,书单就跟纸书保持同步。于是读者也乐于进场,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当期畅销的主流图书。市场的善性循环就此打开。
其它无人扮演亚马逊角色的国家,电书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书目无法跟纸本市场同步(电书书单质量太差),因此读者始终不感兴趣,市场始终若有似无,出版社说出“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的话,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电书市场陷入“没有鸡,就生不出蛋;同时也因为没有蛋,因此孵不出鸡”的死循环。
如果只局限在鸡生蛋,或蛋生鸡的追究,这永远会是无解的难题。而既然亚马逊在美国已经清楚地指出了电书革命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点火的步骤,我们只要确认那些条件和步骤,自然知道应该采取的行动了。
简单归纳一下,电书革命必须先有硬件和书单同步到位,这样读者才会捧场买单。期待读者先买机器,然后慢慢等出版社释出书单是不切实际的。
硬件是这里面最没有问题的东西,我们也由此知道,关键只有一件事——“书单”,够多的书单,而且是跟纸书市场同步上市的书单。所有畅销榜上可见的书目,电书市场必须同步。这样电书革命才可能发生。
书单、书单,这不是废话嘛?不尽然。亚马逊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确保书单能够出现,由于初期主流书单都控制在出版社手上,亚马逊甚至不惜赔本也要照顾出版社的毛利。等到市场成熟之后,主流书单慢慢从出版社流出来,出版社在电书市场的绝对主导力,就削弱了。
中文市场没有这种大哥级的公司愿意做这种事,而其实现在就算有人愿意这么做,出版社恐怕也未必会积极配合——想想看美国出版社现在的麻烦吧。怎么办呢?现在错失机会的华文市场,已经很难像美国那样用大手笔一举攻克书单的临界质量。电书业者必须把眼光从出版社转向著作权的更上游,也是最终极的持有者——作者身上,从作者身上着手。
说服作者有简单面,也有困难面。简单的是,你只要拿出美国的例子,就可以证明绕过出版社以后作者的收益有多么巨大。而困难的则是,这个行业过去全部是由出版社编辑跟作者打交道的,现在换由电书业者接洽,双方必然都会有不适应的阵痛期。
现在平台业者已经不需要担心出版社的抱怨或抵制了。以现状看,出版社不抵制,市场规模也就这么大,再抵制状况也不会更坏。而平台如果开始积极向作者招手,反而会刺激出版社更认真考虑,加速电书上市的日程。不管电书由谁出版,对市场而言,只要有书,市场就会壮大。所以平台直接向作者招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是突破困境,重新打开市场动能的有效方法。
而说服作者除了版税拆帐比率之外,第二个关键是发行涵盖面够不够广。目前市场上的平台业者绝大部分都是各自为政,各自累绩自己系统的书单,各自炫耀这些书单有几万或几十万。平台把其它平台视为假想敌,最好我架上的书单是我独家,别的地方都买不到。这种作法刚好把市场掐死了。不只读者在这种板块碎裂的市场上买书困难,作者、出版社,所有版权持有者在这种市场上,光是上架也痛苦万分。各自为政的平台使得供给和需求两边都缺乏效率。平台不需抱怨别人,你自己也是市场无法成长的症结之一。
所以平台业者应该认清的现实是,各自为政的结果只是拖累市场成长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平台业者最需要的合作,就是互相上架。每一家都应该以数字发行商自居,我有独家作品,很棒,赶快上架到所有可上架的平台上。平台之间应该签署这样的互惠协议,我的独家书上架到你的平台,你的独家书也上架到我的平台。不用担心是否便宜了对手,在一个毫无规模可言的市场里谈市场占有率,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有所有平台都升级成为数字发行商,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作者愿意把作品授权给你,你也才有能力在未来市场成熟后,在产业中成为别人无法淘汰的角色。
如果这些都不做,唯一的可能只剩下典范转移了。也就是作者和读者通通绕过出版社,找到新的出版和阅读模式。这个过程是缓慢而无可逆的,等到一半的作者都绕过出版社,如同他们在美国的同行那样,在自助出版平台上架,直接卖电书给读者,那么出版社在出版产业扮演的角色也就走入了黄昏。
无论出版社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电子书时代早晚都会来临。所以对出版社而言,最好的策略恐怕还是加速拥抱,这样还有可能不致在未来完全被出版产业所淘汰。(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