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看小学课内阅读的不良现状及解决方案

2013-04-29 19:30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

李 燕

摘 要:透过课堂揭示了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有口无心地读、囫囵吞枣地听、只言片语地说、漫无目的地写;反思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语文味的、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教学;探寻了解决的方案:授以读法,提高效率;施以鼓励,培养倾听;双管齐下,学会说;多法齐用,训练写。

关键词:不良现象;存在问题;探寻方案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开始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挖掘,以及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但这时常成了一个空口号,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忽略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忽略了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学生涉及到阅读相关的题型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谈其色变。现在透过语文课堂来具体了解小学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状,探索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在课内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

1.有口无心地读——白读

以中年段阅读教学为例。中年段的阅读课文都需要学生回家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中,多次地朗读课文是不可缺少的。在检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要么只是匆匆忙忙地读了几遍,要么只读一遍,像这样的读,只能是白读,更有甚者根本没读过课文。

2.囫囵吞枣地听——盲听

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似乎刚引领着学生一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马上回头抛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很多学生只能干瞪眼,像无头苍蝇似的,无从解答。这是因为学生忽略了倾听,倾听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会认真地倾听才能与文本近距离接触,否则就是盲听。

3.只言片语地说——瞎说

以中年段口语交际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但我们在课堂上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通顺、清晰地表达出来,有的甚至不愿意主动表达,金口难开,更不用说努力用言语打动他人了。

4.漫无目的地写——乱写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作上记号,我们的学生则反应不一,有的只是静静地默读,有的在发呆,相对好一些的学生会圈画出文中的字词,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文中,更不用说读文之后写小练笔了。写是必须建立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的,它是听、说、读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正是因为缺少认认真真地听,流流利利地说,扎扎实实地读,才使我们的写举步维艰。

当然,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应该学会反思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语文味的教学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偏重于文本的分析讲解,忽视了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更有甚者只重学习的形式,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让教学留于表面,缺乏语文学习的氛围,把语文课活生生地上成一堂科学课、美术课,偏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2.缺乏系统性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那是因为语文教师缺少“大语文”的意识,目标只局限在“一课”或“一单元”,看不到“一册”“一学段”“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

3.缺乏创造性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而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却把“例子”当成了法宝,一篇短短的文章能衍生出许许多多,有些甚至连教师都无法争论出所以然的问题,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滥用多媒体,用多媒体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标准化的图像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殊不知这一教学过程已侵犯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三、解决的方案

1.授以读法,提高效率

是我们的学生不爱预习课文、不爱读书吗?并不全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那为什么又存在不读书的现象呢?根据调查,不读书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理解为什么一篇文章要读这么多遍?不知道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去读?所以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一味地责备我们的学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要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第二、三遍要基本读通、读准字词,读顺课文,理解字词含义;第四遍要学会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特别有感触的地方;第五遍再根据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读完课文五遍之后,还存在着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用铅笔做上记号,带着疑问走进课堂,预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解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落实“三到”,即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2.施以鼓励,培养倾听

四十分钟的一堂课,面对那些蠢蠢欲动的学生,那些“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如何保证他们“听”的积极性,听的质量,这是对教师教育机制的考验。认真的倾听,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鼓励的话语,在听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何捷老师上的《匆匆》这堂课,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上课伊始,何捷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这节课要选出一位最会倾听的同学。”听到这儿学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竖起耳朵来听这位教师接下来的话,这也为上好《匆匆》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这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回答……”“真是一个会听的孩子!”“这么精彩的发言,离不开你的认真倾听。”“你不但听出了……”一堂课下来,教师运用了丰富的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醒学生,要学会耐心地倾听,要保持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教师所愿,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最佳的倾听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去捕捉学生的每个进步,让他们享受到喜悦,让课堂自然而然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双管齐下,学会“说”

我们常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通过“说”和“写”体现,但我们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的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即使教师一堂课备得再精彩也无计可施。如何打破阅读教学中这一尴尬,是我们各年段教师所要共同努力的。

(1)给予鼓励,提供“说”的动力

对于那些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而言,教师鼓励的目光,鼓励的话语,有利于抚平学生的紧张感,能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很多这一类的学生课下声如洪钟,但一遇到教师提问就紧张脸红,或沉默不语,或结结巴巴,究其根源就是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说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会不会没面子……所以我们教师此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话语都非常重要,真正撬开学生金口的恰恰就是教师的“鼓励”。

(2)提供平台,培养“说”的能力

除了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还存在不会说、不善说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或先天资质较差,或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或词语贫乏,或内容简短,或语病较多……针对这零零种种的现象,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培养其“说”的能力。阅读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它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课堂中说话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说话的训练。首先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活泼多样。经验证明,自我介绍、看图说话、讲故事、讲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等,都是学生爱说,容易说的话题。有了“说”的兴趣,教师不能放纵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条理地乱说一气,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指导,如果缺少说话的要求和典型的示范,就谈不上指导。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学生边练边指点的评价和示范中。因此,说话训练离不开对说话内容的评议,可让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改说,日积月累,就不愁我们阅读课上冷场,说得流利、说得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