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嘛嘛档”一词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

2013-04-29 18:27李思嗳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借词

摘 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在多元语言环境下生活,其民族共同语——华语,也融入了英语、马来语与汉语方言等语言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汉语变体——马来西亚华语。本文以马来西亚华语中的一個外来词——“嘛嘛档”为例来探讨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现象。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 “嘛嘛档” 借词 语言融合

一、什么是“嘛嘛档”?

“嘛嘛档”源自马来语的“Gerai Mamak”。“Gerai”是马来语里“小摊位”的意思;“Mamak”是马来西亚对淡米尔裔穆斯林的俗称。“Gerai Mamak”指的是由马来西亚淡米尔裔穆斯林所经营的饮食档。基于伊斯兰教教义以及印裔社群的社会习俗,“嘛嘛档”并不提供猪肉及牛肉类食物而是提供印度料理及融合了马来西亚特色的食物,比如印度煎饼、炒面、炒饭、拉茶等。

传统的“嘛嘛档”是在路边摆摊经营的,环境简陋、价格便宜。因为“嘛嘛档”的食物物美价廉,风靡了整个马来西亚。许多新生代的“嘛嘛档”一改路边摊的经营方式,改为餐馆或咖啡屋式的经营。尽管如此,这些新生代“嘛嘛档”依然在走廊或街道上设制一个能够露天用餐的地方。新生代的“嘛嘛档”以价格实惠、全年无休、二十四小时全天经营为特色,大部分还有大屏幕电视或投影机让顾客观看体育赛事。

“嘛嘛档”可以说是马来西亚餐饮业的特色,也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马来西亚著名歌手阿牛陈庆祥就有一首歌叫《MAMAK档》,歌曲唱出了“嘛嘛档”在马来西亚人日常生活里的重要地位。

二、“嘛嘛档”成为马来西亚华语词汇

本文通过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语料库,搜集了“嘛嘛档”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使用。语料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新社中文网、《光华日报》电子新闻、独立新闻在线、韩视新闻中心、《亚洲时报》。我们检索出到59个用例,以下为其中3个例句:

(1)可可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从饮料到食品,它几乎和人们的生活分不开。比如在我国,由可可提炼出来的“MILO”便是嘛嘛档的主要饮料。

(2)嘛嘛档看球赛遭打劫,3名男子损失逾2万令吉财物!

(3)光大一带的商店、嘛嘛档、银行及邮政局,今天纷纷提早结束营业,避免受到大集会干扰。

通过语料搜集,我们可以发现“嘛嘛档”已成为马来西亚的日常词汇,并会出现在报章里。

“嘛嘛档”是一个借词。借词也就是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嘛嘛档”借自马来语“Gerai Mamak”。从构词上分析,“嘛嘛档”是半音译半意译的借词。“嘛嘛”是音译,取“Mamak”的音;“档”是意译,马来西亚华语因为受到粤语方言的影响,把摊位称为“档”或“档口”,在马来西亚有很多“大排档”,指的是一溜排开去的小食摊。“Gerai”的意思是“小摊位”,也是“档口”的意思,因此把“Gerai”意译为“档”。

三、从“嘛嘛档”看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社会,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部分组成。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则为淡米尔语。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英语是通行语言。马来西亚政府并不限制使用其他语言,因此华语及淡米尔语也在马来西亚通行。

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在多元语言环境下生活,其民族共同语——华语,必然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产生语言融合的现象。所谓语言融合就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马来西亚华语吸收了许多英语与马来语的词汇。音译借词的例子有“德士(即出租车,源自英语‘Taxi)、罗厘(即大卡车,源自英语‘Lorry)、巴刹(即菜市场,源自马来语‘Pasar)、沙爹(传统马来美食,烤肉串,配有由花生酱及其他酱料调制而成的酱汁,源自马来语‘Satay)”。另外,也有音译加汉语语素的借词,如“巴冷刀(源自马来语‘Parang,是马来人使用的一种刀,‘巴冷音译‘Parang,再加汉语语素‘刀)”。

(一)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吸收新词汇

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西亚生活,接受了许多新事物。在汉语没有这些词汇的情况下,马来西亚华人吸收外族的词汇,再创造出新的借词。“嘛嘛档”“沙爹”“巴冷刀”等借词就是为了记录新事物而产生的借词。

2.融入当地生活

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西亚生活,在日常生活里与其他民族交流会产生语码转换的现象。一些词即便汉语里有,但因为长期与其他民族交流,马来西亚华人也逐渐摈弃汉语的词而选择使用马来语的借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巴刹(即菜市场,源自马来语‘Pasar)”。

3.受到港澳台的影响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是从中国的南方来的,主要可以分为粤语社团、闽语社团和客家社团。香港与台湾的娱乐资讯一直活跃于马来西亚,无论是电影、电视节目还是流行歌曲在马来西亚都非常受欢迎。因此,一个新产生的词语会很快地通过媒体或影视作品的形式传播到马来西亚。比如“菲林(即胶卷、胶片,源自英语‘Film)、贴士(即小费、提示,源自英语‘Tips)、菜鸟(指新手,源自台湾口语)”等。很多的港台词汇随后也被普通话收录。

(二)对马来西亚华语语言同化的看法

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把海外华人在当地的同化过程分为五个连续的阶段,即由最初的“做客期”蜕变到最后的“融合期”,语言也会受到同化。假设有两点认识:一是语言乃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语言行为也可以作为文化演变的指标。理论上认为绝对双语形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为其中一种语言会转而占优势。以下是语言行为和文化同化的进程与其相互关系的简表:

1.语言移借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时,各自的语言也会受到影响。互相影响的语言可以分为施惠语言和受惠语言,受惠语言承用或模拟施惠语言的词语的现象称作“语言移借”。语言移借可以出现在外籍居民社团,也可以出现在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及物质文明的本地居民社团中。

2.语言替代

语言替代是指用施惠语言的词语代替受惠语言的词语。语言替代陆续出现的现象被当作是移民由做客心态开始发展至聚合阶段的标志。

3.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或句子与句子之间交替使用不同的语言讯号系统。语码转换的现象出现在文化同化的过渡期,这时候的移民开始夹杂使用当地语言的语法系统。

4.双重语言

双重语言使用者是指一个兼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但一个兼通双语的人并不一定是在文化上已经混同的人。

5.残余干扰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与语言都被同化以后,如果他已把本国的语言与文化忘得一干二净,那么可以说他已被同化了;如果本国语言依然维持有效的使用,他只能算是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

早在19世纪早期就有华人移居马来西亚,一直到了现在,不管是华人的社会组织、宗教组织、教育机构或文艺和大众传播都依然很活跃。如果根据以上语言行为和文化同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作分析,马来西亚华语是不会受到残余干扰的,这是因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仍然保留得很好,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并不普遍。我们可以从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和人数多寡来探讨这个问题。

1.教育政策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可以说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华文教育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之一。在马来西亚,有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华文国民型小学、华文独立中学以及华文大专院校。马来西亚相当完善的华文教育体制有助于华语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使用。现在,就连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小学也开设了华文课程。

2.语言政策

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英语是通行语言。马来西亚政府并不限制使用其他语言。在马来西亚,有华人的电视台、电台、电视节目、本土华人音乐、本土华语连续剧甚至电影。由于中国的崛起,吉隆坡国际机场甚至已以华语广播航班抵离消息。

3.人数多寡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报告,马来西亚人口2830万,其中华人人口有640万,占总人口的24.6%。一个人口庞大的群体更有能力保留自身的文化与语言。

综合以上几个观点,我们认为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融合并不是文化同化的过程,而是文化融合的现象。因为在马来语中,也有来自汉语的借词。

四、结语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马来西亚建国时期,各民族也达成了共识,要尊重各族的文化。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把自己当成是马来西亚人,不会有移民的心态,但是马来西亚华人还在非常努力地维护自己的文化与母语。在马来西亚,语言融合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我们希望马来西亚华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例句检索[Z].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1/Search.aspx?QueryString=%c2%ef%c2%ef%b5%b5&f=1|1|1|1|1-0|0|0-0

[2]2010年人口普查报告书·大马人口2830万·土著67.4%·华人640万占24.6%[N].星洲日报.http://news.sinchew.com. my/node/214051

[3]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Z].http://my.china-embassy.org/chn/zt/nycf/t314470.htm

(李思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

猜你喜欢
借词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从接触语言学视角看汉语借词翻译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东干语借词国内研究述评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借词接受度研究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