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新版黄廖本《现代汉语》之献疑

2013-04-29 17:48赵巧利
课外语文·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信息论病句现代汉语

赵巧利

【摘要】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全日制高校教材《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本”)里有一例,即“目前财政困难,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很快解决。”黄廖本认为它是病句,病因是状语多余。笔者认为该书的判定有待商榷,提出了该句为羡余现象,不是语病的观点,并运用有关理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病句;羡余现象;信息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规范性的语言教材,重在正面引导,而否定性认定评议则要慎之又慎,如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的常见语病一章有这么个例子:

(1)目前财政困难,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很快解决。

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然而它很具有代表性。例(1)涉及的是所谓的“多余”现象。众所周知,说话啰唆,信息量小,一向是人们所反对的语用现象。黄廖本将它作为一种典型的语病,其定位也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是不是就像我们想象中的状态那样,一点多余的文字词语都不能有?恐怕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因为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是简易性和明晰性的矛盾统一体,文字要经济,当然越少越好;然而过于简练却会降低意义表达的分辨率。

对于(1)句,黄廖本说 “短期内”和“很快”同时修饰“解决”,造成了重复,应该删除一个。笔者认为它不是语病。这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黄廖本对“成分多余”进行了定义,书中说“由于多了某个成分而使意思不清楚叫做成分多余”。(P112)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判断(1)句是病句是不够科学的,因为该句并没有因 “短期内”和“很快”的同时存在而意思不清楚。相反,它们则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要表达的意思进行了强调。关于“多余”,客观地说,人们所说的“多余”,通常指表达同样信息的词语重复出现,文字不经济的现象。简单分析一下该句,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似乎也不影响该句意思的理解,但“短期内”从时间上强调,“很快”从动作上、行动上强调,它们在意义上有部分交叉,但互补能将其主客观两个方面都突出地体现出来。这样的例子其实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还有很多,如:

(1)他收入最高,已成“单打冠军”啦。

(2)竞技场上,运动员流露的每一个表情:专注、喜悦、悲伤、懊恼,此刻都凝固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决心: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以上例子中加点词语都从不同的侧面对要说的信息进行了重复,如果按照该书的判断标准,无疑这些都是错的,然而去掉它们,这些句子的语义会变得不清。

第二,赵元任先生曾在《中国话文法》中提出了“羡余现象”。“羡余” 即“盈余,剩余”,它和以前的“多余”“冗赘”“啰唆”等说法是不一样的,以前都认为那是一种语病,但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深入,便有了“羡余”说法,如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人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不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这样看来吕朱两位先生也赞成“羡余”说法。

羡余是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而有意添加的次要信息。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如:

(3)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水浒传》)

(4)他的唯一的一件礼服是那件洗过不知多少次的蓝布大褂。(《四世同堂》)

(5)他像一个凯旋而归的战士,带着胜利后的骄矜姿态出现在同伴们的面前。(《常用词语三用词典》1981年)

根据羡余的有关理论,我们将句(1)归入其中,也是可以的。

第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是信息的载体,我们就是利用不同的符号组合来传递信息的。语言同时也是个层级体系,高级体系一般由低级体系组合而成,如在英语中字母组成单词、单词组成短语或句子;汉语中语素组成词语,词语组成短语,短语组成句子等等。在理论上,当语言没有任何语法规则、语言符号不受任何限制而随意组合时,语言符号提供的信息量为最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字母、词语等低层级符号与其他层级的语言符号具有相同的出现频率,任何一个符号都可以与另外一个语言符号共现在一起,从而产生零序概算(zero-order approximation),即单词或语素在无序的情况下进行任意的组合可以产生无穷的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要遵循一定程度的语法规则,而且语法规则越多、越严格,语言符号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小。汉语就是一种语法规则比较严格的语言,因此,为了扩大语言符号的信息量,我们就要在主要信息上附加更多的副信息,为表达意义服务。从这个角度看,句(1)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强调同一个信息也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黄廖本将句(1)归入语病,笔者觉得有点不妥,将它归入羡余现象会更好一点。我们知道,语病是语言规范的对象之一,语病的判断标准则是语言规范科学性原则的体现者。而现实中语言一直在变在发展,那么我们就要用发展了的具有科学性的标准来规范语言,如果我们仍用以前传统的标准来规范现代发展了的语言,那么我们就会出现失误。

参考文献

[1]钱乃容.汉语语言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崔应贤.语言文章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周世界,张晓平.语言的相互信息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2).

[4]苏涛.“冗余信息”不冗余[J].东南传播,2008(8).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信息论病句现代汉语
师生讨论改病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基于超像素和信息论的SAR图像目标检测研究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安全通论(11)——《信息论》、《博弈论》与《安全通论》的融合:刷新您的通信观念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微生物二元网络作用关系研究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
关于“病句”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