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2013-04-29 00:44林福政
课外语文·下 2013年2期
关键词:朗读审美能力气质

林福政

【摘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表情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审美能力;气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重朗读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语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要多得多。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并能够熟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如引导学生注意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调和语气。比如感叹和反问的语气。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内容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反问更加强调了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二、朗读方式多样化

为了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自由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采用范读指导。比如在教学《林海》时,注意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教师的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教师的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然有造声势、烘气氛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个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一)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小声比照感悟读。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的意境,带着赞美的语气读出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快乐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节奏要与文章表达的情感相适应。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三)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过程合理化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比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讨论问题:本文的“野”是什么?文中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从而对文章进行鉴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而言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李敏)

猜你喜欢
朗读审美能力气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