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的“灯火阑珊处”

2013-04-29 00:44黄大鹏
课外语文·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本

黄大鹏

【摘要】本文仅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分析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探寻文本“灯火阑珊处”的奥秘。

【关键词】文本;细读;芦花荡;环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通篇洋溢着诗意,但是学生理解的诗意可能是表面、抽象、模糊和不深刻的。如何深入诗意的外表,解读文本的深层密码才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做的,笔者就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为例,谈一谈如何寻找和解读那些被忽视或者理解肤浅的词句,以及前后语句间错综复杂的脉络。

小说的第1段基本都是环境描写。第一句“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一句“阴森黑暗”、“浸”、“滴落”这几个词学生看得出是赏析的关键词,但是解读起来却是肤浅的:“阴森黑暗”是因为夜晚,“浸”和“滴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芦花荡的环境很美。实际上,形容“夜晚”的天色用“黑暗”即可,“阴森”似乎多余,而且芦花荡应该是充满田园风光的,怎么会“阴森”呢,这是因为局势的紧张,可以说“阴森黑暗”的夜晚暗藏杀机。“滴落”和“浸”在水里相照应,头顶上的星星似乎要“滴落”下来,这和人在溶洞里抬头看钟乳石的感觉差不多,有点担心那些尖锐的石块会“滴落”下来砸到自己,所以这也是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是一种暗示,当然并不是紧张星星会掉下来,那么谁紧张,紧张什么呢?是鬼子吗?是的,鬼子害怕有人渡河,害怕被我军袭击,同样,芦花荡人和我军也害怕鬼子的炮火,所以说紧张是敌我双方害怕交锋的紧张。这一句还有一个词容易被忽视,就是“呆望”,鬼子为什么会发呆,这得先还原出鬼子的处境,鬼子在炮楼里,在炮楼里的工作那就是监视敌情了,那么监视应该是犀利的眼光,怎么会“呆望”?显然,敌人没有监视到任何敌情,或者有敌情却没被发现,这样便会产生无聊的情绪,便会“呆望”。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象征着芦花荡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第2段有一句“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这一句有三个关键词,“月明风清”,“尖利”,“苇叶”,“月明风清”和“尖利”都是客观条件,只有这两种条件都具备时,才可以看到老人的小船,而小船自身又是像苇叶,这是芦苇荡里最常见的植物,不易引起注意,这都说明了老人行船的隐蔽,只有这样,才有老人每天在水淀平安出入的可能性。紧接着有一句“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这个“飘”字很形象,又有点幽然,像鬼魅一样神出鬼没,这也增添了老人的传奇色彩。

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饿着肚子还能引吭高歌,这说明芦花荡人民很乐观,能吃上稻米和肥鱼,又从侧面暗示老头子的神通广大,运粮有功。这恰恰是敌人发愁的原因,敌人不仅对陷入困境的芦花荡人还能如此乐观感到发愁,似乎找不到让他们失望的方法,另外下文写道老头子的莲蓬都能引起敌人极好的食欲,那么敌人对稻米和肥鱼应该也是垂涎的,这两种因素导致了发愁,发愁缺又无可奈何,这便是上文敌人“呆望”的第二种解释。

第55段第一句“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这句有两层显性的信息,第一层是天热,第二层是为下文鬼子下水洗澡埋下伏笔,这两层意思是容易看出的,但是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疑问——鬼子为什么要下水洗澡?是鬼子爱干净,还是鬼子喜欢游泳?都不是,是因为天气太热,鬼子才迫不得已选择在这一片危险的水域洗澡,是“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注意是“偷偷地”,而且是“爬”下来,不是很舒畅地一头扎进水里,这都说明鬼子的小心谨慎。还有更深层次的隐性信息:老头子前一天晚上说让二菱第二天来看“热闹”,那么老头子肯定预知第二天敌人会下水洗澡,难道老头子会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当然不是,而是他从前一天夜里的天气预测第二天天气会非常闷热,第1段提到“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第9段也写道“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笔者觉得这不单纯是一个诗意的比喻,还确切地蕴含着气候信息,星星和月亮都像在水里,一方面因为水域湿气重,看星空朦朦胧胧,感觉是浸在水里;另一方面可也以看成是天气很炎热,人们对天空产生水一样的幻觉,这和第二天的闷热很吻合。“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一句也有隐性信息,先解读显性信息,那就是反映出芦花荡人民对鬼子的憎恶,照应第1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那么隐性信息是什么,就是水鸟躲避的场所,即“大荷叶下面”,这的确是一个隐蔽的场所。

《芦花荡》的环境描写,但是以此为例进行的文本细读却是值得反思的。可以看出,每一处环境描写都蕴含着深层次的语言密码,有时甚至是和感性地解读相左的。同时,这些语句又不是孤立的,暗示、伏笔和照应比比皆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脉络,这正是“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责任编辑:郭颖)

猜你喜欢
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化传承与理解”离不开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把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从背景出发还是从文本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