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的族群特点和现实抵抗

2013-04-29 15:20:54钱大同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族群

钱大同

【摘 要】小清新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青年亚文化,迅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小清新文化涉及音乐摄像文字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式多样但具有忽视现实、封闭性等特点。小清新族群的产生与21世纪消费主义文化泛滥以及有着较高的自我意识的90后登场息息相关,他们进行反消费主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在主流社会归训下的消极抵抗。

【关键词】小清新 族群 亚文化

“小清新”最早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音乐类型——Indlie Pop,译作独立流行音乐,以旋律优美清爽为主要特点,多由一人或一支乐队独立完成词曲编曲工作,因此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①在国内,小清新的标签最早被贴在一批独立音乐人身上,如陈绮贞,苏打绿,曹方等。小清新的风格自然脱俗,清爽纯朴,现在这种风格已经被扩散到影视文学作品,摄影绘画,乃至生活态度中来。依托于豆瓣网、番茄网等网络集散地,小清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作为一个族群的小清新

关于小清新族群的形象,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我是X小X。X月生。XX座。棉布裙子。帆布鞋。素颜。安静。执拗。暴戾。乖僻。执著于文字。音乐。绘画。电影。摄影。独自旅行。她们有个共同的和谐的美好心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②

这段文字里用了“她们”而不是“他们”,表明了“小清新”里女性居多,占主体。“棉布裙子、帆布鞋、素颜”表明了小清新的着装风格,以棉麻淡色系衣服为主,讲究舒适淡雅。小清新更多的关注自我,他们强调个性,追求内心感受,这一点在“执拗、暴戾、乖僻”可以看出来。他们情感丰富,内心敏感,却又坚持外表淡定平静。

至于“文字、音乐、绘画”搭建了小清新的艺术空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小清新不断发展,小清新风格的文化生产的成熟。全段文字出现了大量的句号,仿效了银镯体。这种文体源自备受小清新族群喜欢的安妮宝贝的小说《清醒纪》,以辞藻华丽、使用生僻词语、频繁地利用句号、表现出过多情感为特征。其中出现的经典句式“……的人,本来就是……的人”、“……的男子\女子”被小清新们大量仿效。不少小清新自诩为“写字的女人”。最后一句,表明了小清新的生活态度:追求简单安逸,接受平静的生活状态。

因此,“小清新”指的是艺术生产和追求讲究淡然唯美,清爽优美,生活态度简单低调,注重内心感受的风格化文化,而接受这一文化的族群也被称为“小清新”。

对小清新的注解:《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故事发生在充满田园风光的小城。性格内向的莲见和品学兼优的星野是好朋友。自莲见与星野等人去冲绳旅游回来后,星野性格大变,开始欺负同学。经历星野制造的种种悲剧后,在“莉莉周”歌声里寻找安慰的莲见以“迷痴”为网名在歌迷论坛上结交了叫“青猫”的网友。两人相约在演唱会上见面。最终莲见发现“青猫”就是星野,选择反抗杀死星野。

岩井俊二导演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被誉为小清新的“活佛”,与台湾的小清新电影相比,影片更多的展现了青春的残忍,然而这部电影具备一切被称为小清新电影的特点:配乐慵懒优美,校园故事,结局淡淡的忧伤,画面明快唯美。影片涉及网络论坛、音乐交流,叫“青猫”和“迷痴”的网名,贴近了小清新的文化生活。

小清新亲近自然的倾向,在电影里有十分细致的展现。薄雾弥漫的紫色天空,带着耳机站在绿色田野的男生,电线杆下长发飘飘45度仰望蓝天的女生。即便是人工场景教室,也因为弥漫的阳光展现出明丽迷幻的美感。小清新摄影也体现了这种亲自然的审美态度:微曝光、画面偏白,构图简单。稻田、天空是拍照首选,人物要么置身于自然,与广阔天空或稻田的合二为一,要么展现脚丫,长发等富有唯美气息的身体部位,与光线融为一体。

自诩“写字的女人\男人”的小清新对文字颇为看重,他们的文字的主题并不是宏大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也并非一个完整的事件,往往只是一个杯子、一张唱片、一朵花。他们把身边每一个细节当做通往内心的入口,自我哀伤。“他们的特点是情感泛滥,以自我表达为中心,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关注瞬间的感受,将过去与未来,现在与未来,浓缩在一片碎片式的意向之中,并通过短句表达出来,字里行间弥漫着绵密的情感,却消解了缜密的逻辑。”③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电影音乐主要由小林武野、德彪西创作的音乐和冲绳民谣组成。配乐偏哀愁,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小清新音乐范畴。但小清新对星野和莲见听音乐寻找慰藉举动并不陌生。小清新音乐往往和“小众”、“文艺”、“治愈系”联系在一起,曲风清爽随意,歌词大多表现生活的姿态和思考。小清新推崇的文化偶像陈绮贞,苏打绿等人低调的曲风和生活态度。他们在音乐的歌词里寻找认同,在音乐偶像的构建中需找群体共识。

从本质来讲,这部电影是关于“青春疼痛”的作品,线索虽然较其他小清新电影来说比较杂乱,但情节较为简单。在涉及死亡等镜头时有意识的弱化过程,只展现静态的带着哀愁的画面。这种简单的情节过多的情愫、淡淡的遗憾和伤感是小清新电影也是小清新文学作品的共性,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男主与女主并没有在一起,《初恋这件小事》里男主女主分别后重逢的感伤。

小清新作品的关注点集中在“小情小爱”上,他们的格调大抵分为温情和感伤两种,不会有太过绝望的故事表达。电影小说故事一般设定在校园。校园生活成为小清新们幻想与怀念的时间节点,如果故事设定在这节点之后,影片不可避免的触及现实与生活压力。因此为了维持这种“疼痛”与“情愫”,即使创作背景放在校园外,也大多是远离都市的某个偏远小镇。

小清新族群:柔软反击社会

“小清新”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岁月静好、45度天空、白色棉裙、帆布鞋、LOMO 相机、脚丫特写、陈绮贞、岩井俊二……这些符号性的词汇和人物构建起来的,是一群被大家认为“不切实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群体,但当这个群体慢慢成长和扩大,人们渐渐发现:或许在那些“装”的背后,也正是这一群体面对日渐浮躁的现实社会的一种柔软反击。④

豆瓣“文艺小清新”小组的简介上自我标榜小清新是对浮躁的现实社会的柔软反击。小清新具有“亲自然”、“关注内心”、“强调个性”的特点,同时小清新对“工业化”、“大众化”持抵制态度。

这一点在小清新的休闲活动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爱拍大自然,喜欢旅行,丽江、西藏、尼泊尔一切远离都市和现实居住地的地方。他们把旅游称之为旅行。两者的区别在于“行走主体在旅游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游览观光,追求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体验或重新体验在某种环境中的精神感受,且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之中进行满足身心需要的各种活动……行走主体在旅行中的心理特征则取决于出行目的,旅行具体目的不同,心理特征各有差异”⑤小清新通过旅行标榜自我,他们不愿意接受商业化下固定的旅游路线,讲究随性的行走,突出自我个性。反商业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被称为森女系小清新服饰,棉麻质地,素雅自然,外衣上没有商标,他们拒绝名牌,取悦异性,只讲求搭配合理。

小清新身体力行的抵抗却有着软弱的特质。当豆瓣上有质疑“小清新”帖子出现时,他们会以“我是伪小清新”、“我只是进来看看的路人”等回复。前者的含义是“小清新是好的,所有的不好在伪小清新那”、后者的含义是“我是旁观者,我不会与你争执不做评价”。无论哪一种回答,发生有效的争吵的可能性均被降低。张柠认为:“他们淡漠无所谓的态度也传达了在主流社会归训下的消极抵抗。”⑥

小清新们大多是90后以及泛90后,他们一般拥有大学以及大学以上的学历,在读或者刚毕业,并且以女性为主。这一群体出身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他们处在学生生涯的尾期或者刚刚告别学生生涯,一方面他们收入拮据,并不富裕也不算贫穷,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房价等一系列生活压力。在他们眼中“现实社会是日益浮躁的”,他们对现实持消极态度,但自身力量的有限使得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抵抗力量去面对现实。无论是豆瓣网还是番茄派,小清新的艺术空间里没有房价、生活压力,没有社会全景,只有零碎的情感和生活感悟。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

社会学家John Elaster 对古老的童话故事——狐狸和酸葡萄进行重新诠释:狐狸不想吃葡萄,因为它认为葡萄是酸的。而且狐狸认为葡萄之所以是酸的,正是因为葡萄没有用处。于是渐渐的,狐狸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肯定葡萄毫无用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下定结论,葡萄是酸的而且它根本不想吃葡萄。⑦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清新在抵抗社会时带着“狐狸心态”,他们无法直接应对社会后,产生了“社会日益浮躁”、“社会不正常”的想象。

南开大学教授周克强在《“小清新”敌对“小资”》中认为:“小清新是21世纪消费主义文化泛滥后,想象性地抵抗消费主义文化的一个族群。”他们对小资追求符号享受的行径嗤之以鼻,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自身群体符号被商业化的现实。小清新钟爱的服饰和首饰,旅游地都是经过商业化包装的。小清新的艺术生产成果大多在网络上呈现,他们关注内心,不注重与其他亚文化族群交流,孤芳自赏和关注自我。小清新的艺术空间像茧房,艺术素材受困于空间体裁的狭窄,因此小清新们放大着每一个细节,在茧房阻隔了现实的进入的背景下,他们对远处的东西有着无法即视的美妙幻想。

总之,小清新族群是面对社会压力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抵抗,族群的发展依赖于虚拟的网络平台。但伯明翰学派早就明确地指出:“这种挑战是想象性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种抵抗不能避免失败的宿命,容易滑入被收编的案臼。”

参考文献

①李邑兰,《从明天起,我宣布我是一个“小清新”》[N].《南方周末》,2011-4-22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091.htm

③⑥张柠、霍艳,《小清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姿态》[J].《文化研究》,第十四辑

④《豆瓣“文艺小清新”小组的小组简介》,http://www.douban.com/group/

351847/

⑤文风《旅游与旅行——<旅游史>教学中的概念新辨》[J].《历史教学》,2009(6)

⑦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亚文化族群
历史记忆与客家族群认同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族群视角下时代迷思的碰撞与交融——评《大瓦山》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