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姗 郭淳
摘要 《罗生门》中两难选择的仆人,《鼻子》中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禅智内供,《芋粥》中对芋粥情绪反复的五位,《蜘蛛的丝》中只靠释迦牟尼垂下的一条蛛丝往上爬的键陀多,《杜子春》中把自己命运委托给铁冠子的杜子春等等,这些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内心摇摆不定,又轻易被他人改变命运。本文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心理特征,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作品人物特点 作者经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芥川龙之介在《澄江堂杂记》(1922年)中写到:“我的小说不论多少,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吐露。”在1915年《我和创作》中,他也写到:“尽管有了素材,如果自己不深入到这些素材中,又如果素材和自己的心情不是恰如其分的相符,就不能写出小说。如果硬要写,其结果是支离破碎的文章。”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很难把其与作者的经历割裂开,出生不久母亲便精神失常,少年生活寄人篱下,青年时期经历痛苦失恋……拥有这样经历的作家和诗人的芥川是如何将这些素材融入到他的早期作品中呢?
一 《罗生门》中的仆人
1 仆人的内心活动
整篇小说情节的发展正是仆人心理变化的过程,他被解雇来到罗生门下,从犹豫是饿死还是偷盗的不安、踌躇、焦躁,到对未来的迷茫和无从把握,到看到死人堆里老太婆的恐惧、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再到对老太婆拔死人头发行为的反感、厌恶,这种憎恶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觉得自己就是死也不会做那样的人,此时的仆人“已经全然不记得自己曾动过做盗贼的念头”,但当他听过老太婆的辩解后又改变了主意,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选择了不会被饿死的道路。这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变化充满稚气,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不断产生。
2 仆人的面部特征
围绕小说主人公仆人的形象特征的描写少之又少,但对其“脸颊上的痤疮”这一细节进行了四次描写。芥川曾在《澄江堂杂记》(1922年)中有一节关于“痤疮”的叙述,“曾经我在写小说《罗生门》的时候,写到过主人公仆人脸颊上生了一个大痤疮。(中略)也许我本人越有兴味,旁人则越兴味索然。”作者在《罗生门》发表数年之后,又在随笔中专门提到这个“痤疮”,因此它的意味不得不令人思考。
第一次,流离失所的仆人刚刚来到罗生门,被困雨中,“仆人手摸着右脸颊上红肿的痤疮,茫然地凝视着飘落的雨水。”随后,文中强调“内心的思绪反复在这同一思路上来去徘徊”,这一思路正是“是当强盗,还是饿死?”始终做不出决定。
第二次,仆人沿着梯子爬上罗生门城楼,确认楼上的火光时,对这个“痤疮”进行了一个特写。“数分钟之后,在通往罗生门顶楼那宽宽的梯子中段便浮现出一个男子的身影,他像猫一样弓着身子屏住呼吸窥视楼上的情形,楼上映出的微弱火光照射在他右侧脸颊上,而且正是透过他的短发可见那红肿痤疮的一侧。”
第三次,“仆人收刀入鞘,冷漠地听着老太婆的说辞。而且边听边依然用右手抚摸着脸上红肿的痤疮。”这时仆人已经捉住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是饿死还是做强盗这一两难选择逼迫着他。
第四次,仆人“听罢老太婆的说辞,上前一步,松开抚摸痤疮的右手,猛的抓住老太婆后腦的头发,(中略)于是迅速剥光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夜色中。”
长痤疮的年龄一般是青少年时期,而文中对仆人在罗生门上下城楼楼梯和其捉住老太婆时动作十分敏捷,可以判断出仆人是一个青年,其“脸颊上的痤疮”也正是仆人是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的证明。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描写中作者用了同样的语句“抚摸着脸上红肿的痤疮(大きな面皰を気にしながら)”,仆人这两次触摸面上的痤疮时候,都伴随着内心的挣扎、摇摆、矛盾。当仆人“心中涌起一股勇气”,内心的天平已经倾向要当强盗,而不再摇摆时,他却“松开抚摸痤疮的右手”(第四次描写)。由此可见,“痤疮”暗示了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同时其徘徊、犹豫、摇摆的精神状态也得以体现。
3 仆人的前途未来
小说中对仆人的最后叙述只是“至于仆人的去向却无人知晓”,此后仆人的将来会是怎样,似乎充满着多种可能。第一种,仆人从此坚定地踏上偷盗之路。仆人刚来到罗生门时,“拿不出勇气来积极地认可自己今后‘只好去做盗贼的命运”,而在城楼上,“听着老太婆说辞过程中,于心中涌起一股勇气,那正是方才在罗生门下未曾鼓起的勇气。”一个失业的仆人,身处“相继发生地震、龙卷风、火灾、饥荒等灾害”的破败环境中,恰逢此时内心又鼓起当强盗的勇气,仿佛他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下去了。
第二种,仆人依然是罗生门中的仆人。通过前文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论述,发现始终贯穿仆人内心的是选择。文中也点出“并非在选择饿死还是偷盗之间没有过迷惑”。我们知道对仆人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老太婆的一席话,这仿佛是一道灵光,把刚发现老太婆时对做坏事有“本能的反感”的他改变成心安理得做相同坏事的人。从这样一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仆人其实是个轻易被他人和环境改变的人,他的将来,也许还将和罗生门中的偶遇一样,周遭环境的变化,或旁人的一句话,就会使他的命运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小说的故事情节在罗生门展开,罗生门也叫罗城门,建在平安京的朱雀大路上,这里是从南面进出京城的必经之路,最后仆人消失在夜色中,他去了哪里,是在城里偷盗还是出城流浪,是否还将举棋不定,困惑迷茫?同时罗生门往来形形色色的人,仿佛又暗示仆人的未来也会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无疑又增添了其命运的不可知性。
通过上述对《罗生门》主人公心理活动、面部特征、未来命运的分析,他的形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面生痤疮的年轻人,面对悲惨的命运、生存的压力和残酷的现实心理的纠结、彷徨和挣扎。
二 《鼻子》中的内供
继《罗生门》后,芥川于1916年在《新思潮》创刊号上发表《鼻子》,篇幅仅4000多字,写得含蓄精练,无可挑剔。全文讲述了禅智内供的特大型长鼻子的故事。
主人公已年过五旬,在寺院担任内供一职,是负责侍奉主佛的僧侣,但他并未表现出得道高僧的淡然,在镜前热心揣摩以怎样的角度观看,自己能显得鼻子短些,作为自我安慰,他想找寻和他一样长着长鼻子的人,旁人每每谈论鼻子这一话题他又极其敏感,弟子向他献上缩鼻偏方,他明明心里很想试用,却偏不说,这些行为令人感到内供的心理年龄就像个年轻人。
那么内供经历鼻子由长到短,又由短到长的一番变化,内心会从此就平和、真正成为无欲无求的僧人吗?似乎并不是。文中最后“内供在早晨的秋风里摇晃着长鼻子,心中自言自语:‘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他在意的仍是他人的眼光,别人怎么看待他的鼻子和他,这样不禁令人担心内供的未来,他还将继续为自己的鼻子而烦恼,旁人嘲笑他鼻子长时他还会想尽办法缩短鼻子,他人一旦暗讽他的短鼻子他又觉得还是长的好,反复摇摆。
另外,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值得注意。内供通过治疗鼻子变短后“心情畅快不已”,数日后鼻子变成原貌,“他也回到了与鼻子变短之时一样的心境,感到一种莫名的畅快”,如果最后内供的心情是比变短后更为舒畅的话,表明内供已经彻底顿悟。但文中明确写到鼻子变短后与恢复原状后内供的心情是一样的,舒畅程度分不清孰轻孰重,这一心情的反反复复,正象征着内供对鼻子的烦恼也将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内供大鼻子的特征仿佛也喻示着他是一个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
三 早期作品中摇摆不定的主人公
前文对《罗生门》和《鼻子》主人公形象的论述,发现两者同是内心摇摆不定,轻易被他人言论动摇的人,仆人徘徊在偷盗与饿死之中,内供犹豫于鼻子是长好还是短好之间,会因为老太婆、旁观者的语言,甚至是表情而改变、苦恼。在芥川的其他早期作品中,类似的主人公也不少。
《鼻子》后的1916年完成的《芋粥》中的主人公五位原本的愿望是“如果能饱餐一顿芋粥就好了”。一日利仁为其设芋粥宴,五位的梦想实现在即时却感恶心,那个饱餐芋粥的念头已消失无踪。《蜘蛛的丝》中只靠释迦牟尼垂下的一条蛛丝往上爬的键陀多,《杜子春》中把自己命运委托给神仙铁冠子的杜子春,等等。这些主人公同是内心摇摆不定,轻易被他人言论动摇的人。
四 创作初期的芥川
如芥川自己所言,其小说不论多少都是其自身经历的吐露。在谈及《罗生门》和《鼻子》的创作动机时必然要提到芥川于《交友旧事(别稿)》中的一段话:“由于半年前夭折的恋爱问题的影响,每当自己独处时便情绪消沉。为了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想尽量写些愉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失恋事件”是以1914年秋天为开端,当年22岁的芥川龙之介决意和同龄的吉田弥生结婚,却终因多种原因而无奈告终。1913年芥川在写给井川恭的信中坦言:“我和家人提出了婚事,遭到了强烈反对。姨母哭了整夜,我也哭到天明。第二日清晨我很心痛的表示断了那个念头。此后,不愉快的心情持续了数日。”书信中只具体谈到一个人,那就是芥川的姨母フキ,芥川出生不久过继给生母芥川家后,一直由其姨母抚养,姨母终身未婚,对芥川倾注许多。他在1918年写给井川恭的信中曾写到:“姨母给予我很多,如果以后生的是女孩便取名为フキコ,男孩就叫フキオ。”从这半开玩笑的口吻中也感受到芥川对其的重视和感激,但也正是这个人的激烈反对而动摇了芥川。一边是有抚育之恩的亲人,一边是志趣相投的恋人,这对芥川而言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除了在戀爱问题中表现出摇摆、软弱,芥川的创作之路也不是平顺的。1913年,芥川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是这前后开始的;1914年,与友人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共同创办文艺刊物《新思潮》,发表处女作《老年》,次年又在《帝国义学》上发表了《假面丑八怪》和《罗生门》,当时署名还是柳川龙之介。《罗生门》是芥川非常喜欢并且执着的一部作品,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就是以“罗生门”命名的,发表后的三年里又经反复推敲与改动,与初稿相比有很大不同,现在我们看到的《罗生门》都是此版本。这部爱作在刚刚发表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新思潮》同仁久米正雄、松冈让、成濑正一说这部小说不好,一位芥川多年好友还建议其还是不要再写小说了。芥川多次表示最初“写小说有赖于朋友的煽动”,他自己的得意之作却得不到朋友们的认可,这对于刚刚踏上创作之路的芥川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芥川龙之介大学毕业并未选择做职业作家,而是在海军机关学校任教官,教授英语,或许是因朋友们的不认可导致自己信心不足也未可知。3年后,他又辞去教师一职,入大阪每日新闻社,成为专职作家,也正说明了芥川本人的摇摆、彷徨与抉择。
五 结语
结合芥川本人的经历,在分析、对比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与他的心路历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芥川正是利用与自己心情相符的素材来进行创作的。《罗生门》中两难选择的仆人,《鼻子》中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禅智内供,《芋粥》中对芋粥情绪反复的五位,《蜘蛛的丝》中只靠释迦牟尼垂下的一条蛛丝往上爬的键陀多,《杜子春》中把自己命运委托给铁冠子的杜子春等等,这些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内心摇摆不定,又轻易被他人改变命运,我们从这些作品人物性格中仿佛看到了芥川的影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摇摆、彷徨是与作者的内心的纠结、挣扎相契合的。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筑摩书房,1986年版。
[2] 吉田精一:《近代文学鉴赏讲座第11卷芥川龙之介》,角川书店,1958年版。
[3] 吉田精一,齐于译:《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 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芥川龙之介Ⅰ、Ⅱ》,有精堂,1977年版。
[5] 渦巻恵:《〈罗生门〉〈鼻〉私考》,《埼玉短期大学研究既要第3号》,1994年版。
[6] 张介明:《外国小说鉴赏辞典3(20世纪前期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
王姗姗,女,1983—,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郭淳,女,1984—,辽宁大连人,本科,初级,研究方向:社会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