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的宗教元素解读

2013-04-29 13:41李娜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圣经基督教

摘要 《天路历程》是一部集文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于一体的经典作品,通过运用大量的宗教隐喻和象征,集中体现了西方基督教的精神与文化。本文从该作品的整体框架着手,分别探析了个体元素和情节架构中的宗教渊源,从而展现整部作品蕴含的丰富的宗教元素及其彰显的浓厚的宗教色彩。

关键词:《天路历程》 《圣经》 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约翰·班扬(1628-1688)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其代表作《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同时也被西方国家奉为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经典作品,被称为“基督教信仰的集中体现”。该小说以寓言和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漫漫旅程,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诱惑的考验之后,终于到达天国、获得救赎的故事。在创作中,班扬以《圣经》为灵感源泉,以基督教精神为小说框架,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话语安排方面,还是在情节设置、故事架构方面,都体现出丰富的宗教元素。

一 个体元素的宗教色彩

在《天路历程》中,有很多个体因素的设置都与《圣经》相关,包括人物和地点的命名,人物的话语安排等等。据统计,该作品直接引用《圣经》经文或运用《圣经》中典故的内容占全篇内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第一部有一百六十个比喻引自《圣经》,第二部有九十四个,无疑是文学史上引用经文最多的基督教作品。

首先,在人物的命名上,读者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来源,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气息。主人公“基督徒”的四个孩子的名字分别为“马太”、“撒母耳”、“雅各”和“约瑟”。根据《圣经》记载,马太是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撒母耳是以色列卓著的先知,雅各是耶稣的弟弟,也是早期基督教会的领袖之一,约瑟则是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富丽宫门房的看守人被命名为“警醒”,是因为班扬借鉴了《圣经》中的这样两句话:“保持警醒,等待主耶稣再来的日子”,“保持警醒,不要受异端邪教的诱惑”。这些人物所具备的特征和他们象征的品格都是《圣经》中上帝所赞扬的。当然,在作品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比如专制暴君魔王亚玻伦、外表圣贤而内心黑暗的“扯操”以及“傲慢”、“自大”等形象,他们都是上帝憎恶的,同时也是在《圣经》中遭到批判和谴责的,因而其命运也都是以失败告终。比如,当基督徒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碰到急急忙忙迎面跑来的“胆怯”和“疑虑”,基督徒问他们为何如此慌乱,他们则回答说:“路走得越远,我们遇到的危险也就越多。所以我们就转头回来了,还要走老路。”毫无疑问,“胆怯”和“疑虑”因为惧怕困难和危险而半途而废,注定无法到达天堂,也就无法实现救赎、获得永生,最终迎接他们的也就只有失败和灭亡。由此可见,《天路历程》这部作品在人物命名和性格塑造方面都是严格按照《圣经》的判断标准进行的,上帝所赞扬的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人物,都能获得完满的结局,而上帝所厌恶的低劣的品格和鄙俗的人物,则终将面临失败。

其次,在地点的命名及其特征构建方面,该作品也同样反映着基督教的思想。基督徒从《圣经》中得到启示,希望带领全家逃离“毁灭城”,前往“锡安山”以求获得救赎和永生。这个情节来自于《创世纪》中的记载:罗德一家得到天使的启示,意欲逃离罪恶之城。而基督徒将要前往的“锡安山”则指代上帝的居住地,也即是永恒的天堂。他经历各种磨难终于到达锡安山获得“永恒的生命”就象征着实现了基督教思想中所信奉的高尚而神圣的永生。在前往“锡安山”的过程中,基督徒先后到达了“绝望潭”、“艰难山”、“怀疑堡垒”、“绝望巨人”和“浮华市集”等充满着种种困难和考验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与磨难煎熬,没有强大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的人在这些地方势必失足,甚至遭到毁灭。其实,这些名字都是基督教精神所厌恶和摒弃的,因为它们能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能教给人们的只有贪婪,而不能帮助世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救赎,可谓是一无是处。因此,班扬为这些带给基督徒磨难的地点如此命名,足以见得基督教的思想文化和《圣经》的精神内涵对他的影响之深刻。

最后,在人物话语的安排上,读者也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子。例如,作品开篇主人公便说道:“当我穿行在这世上的旷野,一个洞穴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旷野”一词是《圣经》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之一,为属灵之意;而“洞穴”一词在《圣经》中也反复出现,象征着危险、恶劣之地。这句话可以说是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方面,该作品是一个宗教寓言故事,而另一方面,主人公的天路之旅将困难重重。又如,基督徒在前往“锡安山”的漫漫路途中,曾绝望而痛苦地呼喊:“我该怎么办?”这句话在《圣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在《圣经·旧约》中出现六次,在《圣经·新约》中则出现了八次之多。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指引着基督徒抵制住一切诱惑、克服了一切困难、经受住一切艰辛,最终获得救赎、实现永生,与《圣经》以其回答照亮人们心路的作用是一样的。再如,在该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这句话:“看哪,那坐在宝座上的说……”坐在宝座上的无疑就是基督教徒所信仰的上帝,而这些话语也就被认为是对上帝话语的再现和对生命真理的诠释。

从人物和地点的命名到人物的话语设置,读者可以看出《天路历程》在个体元素的编排上无处不渗透着丰富的宗教元素,无时不体现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 情节架构的宗教色彩

除了独立个体元素的设计以外,《天路历程》这部作品在整个情节的架构上都是严格按照《圣经》中的故事编排展开的:从“原罪”到“信主”,到“赎罪”,再到“得救”,最后到“沐恩”,更加深刻地彰显了作品的宗教艺术气息。

首先,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基督徒从认识到自己的罪过,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终于皈依上帝、踏上天路的过程。基督徒原名为无恩,是背负着种种罪恶的人类中的一员,他通过潜心钻研《圣经》,意识到自己的灵魂被沉重的罪孽包袱压抑着,并将面临严酷的末日审判。他开始觉醒并诚心诚意地忏悔,希望得到救赎、获得永生,终于得到福音的启示,下定决心离开“毁灭城”,逃往基督耶稣居住的天国“锡安山”。这个决定象征着主人公已经皈依了基督教、皈依了上帝。不过,福音并未告知基督徒摆脱罪孽包袱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基督徒在逃亡的初始阶段仍然处于困惑和迷茫之中,还曾一度偏离了正轨,听信了老世故先生的话向道德村的合法先生求助。然而,老世故先生是世俗推理的象征,也是自以为是的化身,其言其行均有悖于真理,而且他所宣称的仅仅通过遵循道德律法就能免除罪恶的做法与基督教的精神也是完全对立的。所以,当基督徒向合法先生求助后,他发觉自己的罪孽包袱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了。幸运的是,正当他为自己受到的这一惩罚感到悔恨不已时,福音再一次出现,将他领回正轨,指引他踏上了前往解释者房子的道路。此处,解释者是圣灵的象征,是基督教的外化,他用神圣的教导和基督教的崇高精神启发了基督徒,使基督徒彻底克服了自以为是的做法,成为了一名绝对忠实于上帝的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

其次,作品详尽地讲述了基督徒皈依上帝后,踏上赎罪历程的故事。在这一历程,基督徒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不仅要勇敢地承认并接受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还要用强大的信念抵制住重返以往罪恶人生的诱惑,坚定前往“锡安山”的信念,以实现真正的灵魂救赎、获得神圣的永生。在这一阶段,基督徒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魔王亚玻伦。亚玻伦是无数罪恶的化身,是种种诱惑的象征,在与他的较量中,基督徒必须坚定皈依上帝的信念,坚守对上帝的忠诚,才能战胜亚玻伦,继续天路旅程。所以,这一情节也被认为是诠释基督教教义中忠诚精神和拯救之道的典型。亚玻伦声称基督徒曾是他的臣民,理应继续为他服务。而基督徒成功克制住了回到过去的诱惑,拒绝了为亚玻伦服务的要求,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服务于罪孽的酬劳就是死亡”。亚玻伦继而又以物质利益诱惑基督徒回去,而基督徒又一次拒绝,并指出:“我已经发誓忠诚于主;我若背弃这一切回去,怎能不被当作叛徒绞死?”亚玻伦仍不善罢甘休,他一一指出了基督徒以往的罪恶生活,指望后者能够因此气馁和绝望。而基督徒的回答又一次令他震惊:“我现在服务和尊重的君主是仁慈的,乐于原谅的;而且我的这些罪孽都是在你的国度犯下的,因为在那里我耳濡目染的全是罪孽;我已为它们呻吟、痛苦而且已获得我主的原谅。”亚玻伦的阴谋诡计被基督徒逐个拆穿,他再也无计可施,于是战败退场。毫无疑问,这一情节成功地诠释了基督教的忠诚精神,它告知信徒们对上帝的忠诚应该是绝对的、坚定的、无畏的,因为仁慈的上帝总会原谅人们曾经犯下的种种罪恶,并总能够给予人们获得救赎的希望。

最后,作品讲述了基督徒获得拯救并沐浴圣恩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基督徒不再独身一人,而是先后有了忠信和盼望的陪伴。忠信象征着基督教教义中的殉道精神,是忠于主、热爱主、并愿意为主牺牲的精神的化身。基督徒与他一起到达了“浮华市集”。那里出售包括荣誉、头衔、欲望、快乐等在内的各种浮华,没有绝对真诚之心的天路客会被这些浮华诱惑并丧失心智,在这里停滞不前,最终则将远离天路,失去获得救赎和永生的机会。而基督徒和忠信则是真诚天路客的典型代表。他们心无旁骛,甚至不屑去看那些浮华一眼,当别人问他们要买什么时,他们则回答说“我们买真理”。此处,“真理”就是“耶稣”的指称,他是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希望,因此也就是虔诚的天路客唯一的精神依托。实际上,这一情节安排与基督教教义是相呼应的:“如果人们没有从今世和它的浮华市集中借方数来,就不可以做天路客。因为如果他们喜爱今世而今世也拥有他们最多的爱,那么他们心里就没有对上帝的爱;他们对可贵的耶稣也没有一丁点儿的忠诚。”在浮华市集,基督徒和忠信因为他们对上帝的忠诚和对真理的追求而遭受了无尽的苦难。最后,忠信被焚烧成灰,乘坐烈火马车直接进入了天堂,盼望则从忠信的灰烬中成长起来,与获救的基督徒达成兄弟之盟,秉着对上帝更加坚定和深刻的热爱与信仰,继续在天路上前行。

成功逃离“浮华集市”后,基督徒与盼望离“锡安山”越来越近,迎接他们的还有最后两次磨难。其中一个由是“怀疑堡垒”带来的种种阻碍。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绝望巨人”和他的妻子“猜疑”。“绝望巨人”使基督徒的心中产生了无尽的恐惧、悲伤和忧郁,并引诱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当基督徒走向绝望边缘之际,盼望则以神圣的基督教教义挽救了他:“你不应自杀,因为自杀者得不到永生。”由此,二人摆脱了“绝望巨人”的控制。随后,在另一则教义“上帝愿人们毫无疑虑地处处祈祷”的指引下,他们也成功抵制住了“猜疑”的诱惑,凭借着对彼此的信任与忠实走出了“怀疑城堡”。该阶段的第二个磨难,也就是基督徒和盼望进入天国之前的最后一次磨难,是在“着魔之地”经历的。在这里,盼望又以他对基督教教义中拯救精神的理解,用神圣的话语唤醒了昏昏欲睡的天路客,使基督徒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和完善:“我们自己的义就像是污秽不堪的破布一样,依靠法律没人能够得到赦免。对所有信徒来说,基督耶稣才是终极的义,他为我们的罪孽而死,为给我们赎罪而重生;他爱我们,用他自己的鲜血洗净我们身上的罪,他是上帝与我们之间的调解人。”经过这番开导,基督徒再次豁然开朗,他对上帝的忠诚和对基督教的虔诚至此已经达到了最为崇高的境界,从而终于顺利地进入了天国,实现了救赎,获得了永生。

由此可见,从基督徒皈依上帝到踏上天路,再到实现救赎,整部作品的情节架构和故事编排都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

结语

《天路历程》是一部杰出的宗教寓言作品,通过讲述基督徒寻找天国、寻求救赎的历程,以及运用大量的宗教元素,清晰地向读者诠释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忠诚精神和拯救思想,具有极高的宗教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约翰·班扬,苏欲晓译:《天路历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 李晓卫、杨马胜:《欧美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李娜,女,1978—,山东掖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猜你喜欢
圣经基督教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