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几点思考

2013-04-29 00:44夏君
关键词:自学学案教师应

夏君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这样表述其教育思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当下,教学改革谈理论的多,谈实践的少;谈理念的多,谈操作的少;谈方向的多,谈方法的少;谈教学艺术的多,谈教学技术的少;坐以论道者多,躬行实践者少。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当下最缺乏的不是理念,不是专业水平,而是途径与方法,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术,更确切地说需要的是能够大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技术。如果说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么教学改革解决的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了。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我们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实行了“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试验,重点推行了“导学案”教学研究,下面就“导学案设计与使用”谈几点思考。

一、导学案的概念

学校从课堂出发,从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入手,从彻底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入手,研究并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从而从有效学习走向高效学习;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研究如何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这样的行动研究中,一个推动着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导学案”应运而生。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

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1.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學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展示与交流“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三、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 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 要求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4. “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猜你喜欢
自学学案教师应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乡愁导学案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