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2013-04-29 00:44:03程树铭汤梦甜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类

程树铭 汤梦甜

摘 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具体词类中的语义指向,旨在通过对语言的不同方面的探讨发现语义指向可以研究的更多视角,希望能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语法分析 语义指向 特殊句式 歧义句 词类

一、語义指向的含义及其分析法的产生

(一)语义指向的含义

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虽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指向的含义却各有说法。范晓(1992)、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能力。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王红旗(1997)把语义指向看作是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邵敬敏(2001)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虽然学者们对语义指向的含义表述各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我们认为,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跟另外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

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法主要有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成分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等。其中的语义指向分析法主要是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语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与语法结构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一对应:其一,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其二,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缘由首先在于结构层次分析或者说直接成分分析的不足。格语法对语义分析是不完备的,因为它只研究谓语动词同句中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不研究其他语义关系,例如偏正关系、述补关系等,因此要全面描写、分析、解释句法结构的语义结构,还应该进行句法结构的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分析不仅可以找出语义上有关系的成分,还能弄清句法结构的语义网络,从而使人们正确理解语言片段。

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运用

在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运用方面,人们主要探讨了状语、补语、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本文拟以新的视角,试从语形、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的内容观察语义指向的规律,希望能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首先,从语形方面来说,特殊句式是一大重点。目前为止,对句式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少。主要对这样几个句式进行研究,即主谓谓语句、兼语句、“把”字句、“被”字句。

其次,从语用方面来说,歧义句的分析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话题和难点。在语义指向分析中同样如此。在这里,也同样选取几个类型对其加以表述,即“NP1+在+NPL+VP+NP2(名1+在+处所名词+动+名2)、VP+了+数量+的+NP(动+了+数量+的+名)、连+NP+也∕都+不∕没有+VP(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最后,从语义方面来说,本文选取具体词类进行相关研究。当前的语义指向分析更多的是着重于补语、状语等句法成分,笔者将侧重某些具体词类的研究。

(一)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

从语形方面来说,特殊句式是一大重点,包括主谓谓语句、兼语句、双宾句、连动句、“把”字句、“被”字句等。目前为止,对于特殊句式的语义指向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句式的语义指向。

1.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全句的主语相当于“话题”,谓语相当于“述题”。由此,我们可以称全句的主语为大主语,全句的谓语为大谓语;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为小主语,主谓短语的谓语为小谓语。根据大主语、小主语、小谓语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将主谓谓语句分为如下四类来研究:

1)受事性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是小谓语中某个动词的受事,有时也可以是与事或工具等。这里主要探讨小谓语中动词的语义指向。

①大主语充当小谓语的受事

(1)那些水果我们已经吃完了。

例句中动词“吃”指向大主语“水果”,在这里,例句内部可以通过移位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移位后成为“我们已经吃完那些水果了”,这样能更清晰地说明“吃”的语义指向。

②大主语充当小谓语的与事

(2)这件衣服妈妈还没钉扣子呢。

例句中“钉扣子”指向大主语“这件衣服”,语义是“给这件衣服钉扣子”,“这件衣服”是“钉扣子”这个动作的载体。

③大主语充当小谓语的工具

(3)这把刀我切菜。

例句中“切菜”在语义上指向小主语“我”,同时也指向大主语“这把刀”,“这把刀”是“切菜”这个动作的工具。

2)领属性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小谓语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

①大主语与小主语是领属关系

(4)老王身体非常好。

例句中“非常好”直接指向小主语“身体”,而身体同时是指“老王”的,所以“好”最终是指向“老王”的。

②大主语与小主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我们班一半是北方人。

例句中“是北方人”语义上直接指向“一半”,而最终仍然指向“我们班”。

总之,领属关系的主谓谓语句,其小谓语都是指向由大主语和小主语共同构成的偏正结构所传达的语义。

3)关涉性主谓谓语句

关涉性主谓谓语句中,大主语是大谓语关涉的某一方面的对象。在这类句子中,可以在大主语前面加上“对于、对、关于”等,形成句首状语,整个句子就成为一般的主谓句。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小谓语中述宾结构的语义指向。

①在大主语前面加上“对、对于”

(6)这个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例句中,小谓语“有不同的看法”的主体是“我们”,关涉对象是“这个问题”,其语义指向“我们”。

②在大主语前面加上“关于”

(7)诗人,我只知道李白和杜甫。→关于诗人,我只知道李白和杜甫。

例句中,小谓语“只知道李白和杜甫”的主体也是“我”,关涉对象是“诗人”,其语义指向“我”。

总之,在关涉性主谓谓语句中,小谓语中的述宾结构都是指向小主语的。

4)周遍性主谓谓语句

大主语是疑问代词的任指活用,或者是表示周遍性意义的词语。大主语跟小主语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这里主要探讨小谓语中动词的语义指向。

(8)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在这里,小谓语中的动词“克服”指向的是大主语“困难”,当然在语义上还指向“我们”。

2.兼语句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其结构大致可以概括为“(主语)+谓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即为“(S)+VP1+NP+VP2”,主语S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一般的兼语句VP2的语义指向兼语NP,例如:“妈妈叫我去买票。(妈妈叫我,我去买票。)”其中“买票”指向“我”。这里主要探讨间接宾语作兼语的兼语句中的VP2的语义指向情况。

赵元任说:“如果是双兼语式,即有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间接宾语,那第二个动词的方向对两个兼语当然不同。”陆俭明说:“实词性词语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而这两种结构关系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里要讨论VP2和S以及NP之间的语义指向关系。

1)VP2和S之间的语义指向关系

(9)他的病很罕见,一直没找到大夫看。(看病)

(10)他医术不精,总是找不到病人看。(他看)

例(9)中,主语S是VP2“看”的受事,而例(10)中主语S是VP2“看”的施事。

2)VP2和NP之间的语义指向关系

(11)他的病很罕见,一直没找到大夫看。(大夫看)

(12)他医术不精,总是找不到病人看。(看病人)

例(11)中,兼语NP是VP2“看”的施事,例(12)中兼语NP是VP2“看”的受事。

这种兼语句是由后一动词的间接宾语作兼语的,且直接宾语未出现在句中。VP2与S和NP的关系可以出现两种情况,它的施事和受事是成对出现的,都可以在句子中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当施事和受事的句法成分互换时,VP2的语义指向也就发生了变化。

3.“把”字句

介词“把”的作用是引进动词所支配和关涉的对象。“把”字和它的宾语构成“把”字结构,充当谓语动词的状语。“把”字结构后面可以带补语或宾语,由于“把”字结构后面带补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复杂,因此,这里重点讨论这种情况。将这种结构概括为“NP1+把+NP2+VP+CP”,根据CP的语义指向情况,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补语语义指向NP1

(13)他把做坏事的苦头尝够了。

→他尝苦头,他够了。

→*他尝苦头,苦头够了。

在例句中,补语“够了”指向NP1“他”。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上,而动作的结果CP指向NP1。

2)补语語义指向NP2

(14)我把杯子打破了。

→*我打杯子,我破了。

→我打杯子,杯子破了。

在例句中,补语“破了”指向NP2“杯子”。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而动作的结果CP指向NP2。

3)补语语义兼指NP1和NP2

(15)他把账算错了。

→他算账,他错了。

→他算账,账错了。

在例句中,补语“错了”既可以指向NP1,也可以指向NP2。在这样的句子中,NP1发出动作作用于NP2,动作的结果同时指向NP1和NP2。

4.被字句

介词“被”的作用是引进动词的施事。“被”字句中,“被”字结构修饰谓语作状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被”字句表示被动的意义,所以说的往往是不如意的事情。与“把”字句相照应,这里讨论一下“被”字结构后带补语时补语的语义指向情况。将这种结构概括为“NP1+被+NP2+VP+CP”,根据CP的语义指向情况,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补语语义指向NP1

(16)杯子被我打破了。

→我打杯子,杯子破了。

→*我打杯子,我破了。

在例句中,补语“破了”指向NP1“杯子”。在这样的句子中,NP2发出动作作用于NP1,动作的结果指向NP1。

2)补语语义指向NP2

(17)这些甜品被我吃腻了。

→我吃甜品,我腻了。

→*我吃甜品,甜品腻了。

在例句中,补语“腻了”指向NP2“我”。在这样的句子中,NP2发出动作作用于NP1,动作的结果指向NP2。

(二)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又叫作“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深入链接歧义现象,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理解,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很有帮助。下面就几个歧义结构探讨其语义指向的情况。

1.NP1+在+NPL+VP+NP2(名1+在+处所名词+动+名2)

这种结构出现歧义的原因是NP1和NP2与NPL在空间上的组合可能性。

(18)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

→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他贴标语,他在车厢上,标语在车厢上。

例句有三种理解,即NPL“车厢上”可以指向NP1,也可以指向NP2,也可以兼指NP1和NP2。这是由于“车厢上”与“他”和“标语”在空间上都可以组合,造成了歧义,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能判断其真正的语义指向。

(19)我在桌子上涂颜料。

→?我涂颜料,我在桌子上。

→我涂颜料,颜料在桌子上。

→?我涂颜料,我在桌子上,颜料在桌子上。

例句中,第二种解释最具有现实可能性,NPL“桌子上”与NP2最具有空间组合关系,NPL指向NP2。而其他两种情况在特定语境中也是可以成立的,但组合的可能性比较低。

2.VP+了+数量+的+NP(动+了+数量+的+名)

这种格式产生歧义的条件是:第一,“数量”中的“量”应表示时量,“数量”能说明“动”的时间长度;第二,“数量”能限制“名”。

(20)他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他砍柴,砍了两个星期才砍完。

→他砍柴,柴可以烧两个星期。

例句中,“两个星期”可以指向“柴”的数量,也可以指向“砍”这一行为持续的时间,因此造成了例句的歧义。

(21)这是一只死了三天的狗。

→这只狗死了,距离它死已经三天了。

→*这只狗死了,用了三天时间才死掉。

例句中,只有第一种解释才正确,也就是“死”的语义指向“死了的日期距离现在的时间长度”。这是因为“死”不是一个持续性动作,而是一个短暂性动作。

3.连+NP+也∕都+不∕没有+VP(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这一格式因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名”是施事或受事。它产生歧义的条件是:第一,“名”是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第二,“动”是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既能由“名”发出,又能支配“名”。

(22)连厂长也不认识。

→这个人没有人认识他,厂长也不认识他。

→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厂长他也不认识。

在例句中,“连”可以指向“也”,突出强调跟别人一样不认识,在句尾补充未出现的宾语即可消除歧义;也可以指向“厂长”,突出强调厂长的身份,在句首补充未出现的主语即可消除歧义。

歧义结构还有很多,可以通过很多种语法分析方法来解释。但是在处理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上,语义指向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手段可帮助我们来解释内部的语义关系,它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分析歧义现象尤为重要。

(三)具体词类的语义指向

目前的语义指向研究还注重句法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的研究。对于词类的研究仅有零散的阐述,笔者针对形容词和副词分析一下这两种具体词类的语义指向。

1.形容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和状语,这里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情况。

1)作定语

①指向主语

(23)弯弯的小路延伸到远方。

例句是典型的形容词修饰主语中心语的情况,形容词在句法层面上充当主语的修饰成分,句法平面与语义平面相吻合。

(24)她留下了慚愧的眼泪。

例句中“惭愧”虽然在句法结构上是修饰宾语“眼泪”的,但是在语义上却是指向主语“她”的,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不统一。这类形容词通常表示人的心理状态,如“惭愧、安稳、快乐、悲伤”等等。

②指向宾语

(25)苏州是美丽的城市。

例句中形容词是典型的修饰宾语的定语成分,句法平面与语义平面相吻合。

③指向谓语中心语

(26)他一下子喝了三杯猛酒。

例句中形容词“猛”修饰的是宾语,但是却与“酒”无关,在语义上指向谓语“喝”,说明“喝”的速度。

④指向句外成分

(27)教室里弥漫着温馨的空气。

例句中,“温馨”不指向“教室”,也不指向“空气”,它指向的是句外的成分“教室里的人”。

2)作状语

①指向谓语中心语

(28)他迅速地完成了任务。

形容词“迅速”修饰的是谓语中心语“完成”,可以改写为“他任务完成得很迅速。”也就是变为谓语的补语。

②指向整个事件

(29)我今天倒霉地接二连三犯错误。

例句中形容词“倒霉”并非单纯修饰“接二连三”,而是修饰整个事件的,表明“今天的事情让我觉得很倒霉”。

③指向主语

(30)老师满意地笑了。

例句中,“满意”的语义指向的是主语“老师”,而不是其修饰成分“笑”。

④指向宾语

(31)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例句中,“圆圆”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画”,但是语义上指向宾语“圈”。

⑤指向句外成分

(32)剩下的钱随随便便地买了一袋饼干。

形容词“随随便便”修饰的是谓语动词“买”,但是语义上却并非如此,这样的句子可以用补充的方法来分析。整个句子可以是“他用剩下的钱随随便便地买了一袋饼干。”这样便清楚地看出形容词“随随便便”应该是指向未出现的成分“他”的。

2.副词

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副词主要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方式副词、限定副词、语气副词等。由于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已有较多研究,下面分别从限定副词和语气副词来看副词的语义指向。

1)限定副词

限定副词是范围副词的一种,可以限定数量,也可以限定程度,包括“才、就、只”等等。这里以“只”为例来看限定副词的语义指向。

①指向主语

(33)只他们两个人知道这件事。

“只”在这里指向主语“他们”,意思是除了他们两个人知道,没有别人知道了。表明知道这件事的主体。

②指向谓语

(34)她只吃饭,从来不做饭。

“只”在这里指向“吃饭”,与后面的“做饭”形成对比,表明动作的范围。

③指向宾语

(35)我们谁都不怕,只怕你一个人。

“只”在这里指向“你”,与前面的“谁”形成照应,指向动作的对象。

④指向定语

(36)她只喜欢白色的裙子。

“只”在这里指向“白色”,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表明动作“喜欢”的范围。

2)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包括“幸亏、多亏、难道、究竟、偏偏、简直、大约、难怪、果真、一定、应该”等等。这里主要通过“应该”来了解语气副词的语义指向。

①指向句内成分

(37)我应该知道这件事的起因和过程。

这里的“应该”主语是“我”,它的意义是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整句话表达的是“我”的态度,因此“应该”指向“我”。

②指向句外成分

(38)他应该快到了吧。

这里的“应该”的主语虽然是“他”,但表达的是一种推测,整句话表达的是推测者的态度,因此这里的“应该”指向的是句外成分。

三、语义指向分析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展望

(一)研究意义

语义指向分析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1.理论意义

其一,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拓宽语法研究的视野。其二,有助于古代汉语、外国语语法的研究和对比。其三,有助于克服现有理论在研究中的不足,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2.实践意义

其一,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其二,有助于进一步分化歧义句式。其三,有助于实现形式与意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其四,可以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其五,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语言学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展望

语义指向研究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需加深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今后的研究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在大量事实描写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总结规律,建立一个完整的语义指向理论体系;其二,注重将语义指向的研究理论运用到相关领域中。中文信息处理及对外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语义指向研究的影响。语义指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法研究的领域,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知识,拓宽语义指向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孙景美.语义指向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S2).

[2]王德寿.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杨彦.论兼语句中VP2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

[5]李燕.“NP1+在+NPL+VP+NP2”的歧義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1).

[6]车慧.限定副词“只”、“就”、“才”的句法、语义分析[J].学理论,2011,(20).

[7]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程树铭 汤梦甜 江苏常州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13001)

猜你喜欢
词类
中文词类信息在副中央凹中的加工*
心理学报(2022年5期)2022-05-16 00:06:34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现代交际(2019年17期)2019-11-13 11:12:00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7:40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近年(2010-2017)研究综述
丝路艺术(2018年5期)2018-09-16 12:46:36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研究述评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29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24
新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2015年8期)2015-04-24 06: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