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

2013-04-29 00:44魏婷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

摘要 沈从文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与之同时,沈从文也有着多年的文学教育经历,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学教育观,尤其是人生教育观,包含了“小书”、“大书”、人生、人事等独到的见解与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沈从文 文学 人生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獻标识码:A

1929年,沈从文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在徐志摩的引荐与帮助下,他来到上海中国公学工作,担任国文系教师。1963年,文化部邀请沈从文参与新版工艺美术教材的编审工作。在漫长的三十年中,沈从文有着一段丰富的教育生涯,在中学和大学都有过教学经历,不仅担任过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还承担过工艺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尽管沈从文的文学教育活动无法与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辉煌成就相媲美,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教育观,尤其是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沈从文有着多年的教育经历,但他自己却只是小学毕业,并没有受过长期系统的教育。但是,沈从文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同样受过很多的教育,将其称为人生教育。1934年,沈从文完成了《从文自传》,并且面世出版,其中写道,提起笔来他就想写自己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所接触的人物,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这才是真正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教育。

在《从文自传》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两篇文章描写了他年少时厌学逃学的故事。这两篇文章相得益彰:《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沈从文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情况,在这两篇文章中都得到了详细地体现与描写,但是即使在这样短暂的学校系统教育,也充满了逃学这样的字眼。沈从文只读过小学,而且大部分时间还在逃学,却最终成为了文学大师,这不禁令人感到困惑。他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才华和成就的?

显而易见,人生教育在沈从文的眼中,正如他自传中提到的“小书”和“大书”。沈从文认为,“小书”是用笔记录下来的人生、社会与世界,有一定的幻想和虚拟成分;而“大书”是记录了更为宽广的真实世界,芸芸众生、世间百态都在“大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需要读“小书”,但同样要更好地读好“大书”。沈从文所指的人生教育就是由“小书”与“大书”共同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在人须通过文字知识与材料来获得基本的生活常识与人生价值理论。但真实的社会教给我们更多的东西。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不太一致的。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在了课本书面材料的学习上,沈从文却认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体会社会与人生。深入研究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思考他提到的“小书”与“大书”的本质与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人生和人事在沈从文的文学教育观中,也是两个频繁出现的字眼。“大书”是由人生和人事构成的,有无限宽广的内涵。“小书”则是由文字组成的。沈从文提到,他不能安心于简单地用笔写成的文学创作,更加醉心于观察世间百态,质疑传统的观念与理论,目光投射到遥远的未来。与很多文学作家相比,沈从文的人生经历更加崎岖而坎坷,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素材,因此眼光与视野也更加开阔。使他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有血有肉、生动翔实,更加接近社会与人生现实,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沈从文人生教育观中的人生与人事是一切作品的本质与根源。他指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应该与人事息息相关。文学发展史上的传世佳作,必定描绘出真实的人生,与世间百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性也是人生教育观中的重要内容,作家只有具备德性,才能写出有灵气的作品。正是由于有了丰富的人事,才能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完美的体现,写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永恒性与普遍性的基础。

仅仅有表面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是不够的,文学家只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人生与人事,激发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才能够完成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学佳作。沈从文表达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人物与事情能够激发他内心的情感。通过写作,他将人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诉诸笔端,并且加以歌颂与赞美,这才是他真正的创作意图。沈从文希望用他的文字描绘整个世界、社会与人生,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认为,想成为伟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必须具有情感、梦想、人生、人事等各种要素。具体而言,作家应该聆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百态,同时了解社会中的人生与人事,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想法。脱离所有不合时宜的传统力量的束缚,将所有的功能协调一致,配合起来,使得下笔如有神,在幻想与回忆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创作出卓越的文学著作。就这一点而言,即使没有受过长期系统的学校教育,作为一位作家,依然能够写出令众人瞩目的文学作品。因此,除了感情因素与人生经验,作者必须深入体察人事,总结归纳各种社会现象与人情世故。在自然的感召之下,激发创作灵感,完成优秀的作品。沈从文进一步指出,除了人生教育观中的人生与人事之外,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由此看来,人生与人事是文学写作的基础,是文学创作之本。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沈从文认为作家应该去体现社会与人生,了解世间百态,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生活素材。

沈从文之所以这样重视人生与人事的作用与价值,是因为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价值,并且对文学家产生巨大影响,这样才会真正融入到作家创作的作品中。他提到,大部分接受的是系统的学校教育,而他本人接受的则是人生教育。符合系统学校制度的人,就像是用模子刻出来的,想法都比较接近。他们对社会没有过多的感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比较冷漠,并不太适合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而有着丰富人事教育的作家,才能够真正体察人生,其喜怒哀乐与社会的脉搏密切相连,才能够创作出反映世间百态的伟大作品。

如上所述,在年少时,沈从文只念过小学,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逃学。他在《从文自传》里,详细地描绘了这段逃学的经历。尽管逃学会给他带了很多的责罚,但是他丝毫不惧,依然不停地逃学。他指出,当时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他感觉到束缚,甚至窒息。即使家人、亲属与老师都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始终不改,令众人对他非常失望。沈从文坚持认为,真理和经验能直接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他之所以实现了人生的远大目标,就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对这个理念的坚持。沈从文放弃了学校教育,投入到社会教育的洪流之中,为他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提供了现实可能,难能可贵。

在少年时期的记忆中,沈从文经历过特殊的时代。当时,辛亥革命爆发,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出自己的生命。统治阶级对革命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沈从文亲眼见到很多残忍的杀戮。一次革命军攻打城镇,结果失败了。无数血淋淋的人头摆在衙门的道上,让他感到不寒而栗。他指出,在战争年代,人们接受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教育。很多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历经苦难。这种独特的时代所带来的特殊经验,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生涯以及其中的人生教育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评论家认为,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坛中,并不是以一个强硬的不屈不饶的抗争者形象出现,而是温和善良、慈悲为怀、乐于助人,对社会和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一生中,总是尽量避免争斗。即使难以避免地遇上了这种情况,也会主动退避三舍。他的避让并不是没有原则,也不是懦弱所致,而是有着自己的一份信仰、一份坚持,将自己的理念贯彻到生活之中。一旦超越了他的底线,他外柔内刚的性格就会表现出来,不向任何势力和力量妥协与低头。

由此看来,沈从文在年少时获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一是通过逃学,脱离了模式化教育地束缚;二是亲眼目睹了战争中残酷的杀戮。这两方面的经历,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丢掉课本,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于世间的声音,用眼睛去观察世间的百态,最后用自己的笔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他自己的一生经历、情感与特性也反映在其中。通过了解世态炎凉、人间疾苦,知道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在他之后的文学创作中,童年时期的经历与战争年代的体验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为其写作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沈从文的人生与人事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通过沈从文笔下的“小书”与“大书”相互结合,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教育观。

沈从文对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与知识理论,使受教育者具备应有的素质,成为合格的公民。传统教育的问题在于,只注重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为人处事之道。沈从文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此一来,沈从文的教育理念就超越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延伸到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形成健康而高尚的人格,即人生教育观。

在沈从文的生命中,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沈从文很多文学创作的起源与思路,都来自于水。水赋予他文思、灵感与独特的情感。沈从文指出,他的感情并不是停滞的,而是像水一样不断地流动。在他童年时期就与水息息相关。他出生在水边,上学的时候,学校也在水边。他对于美的体验与感悟以及文学审美观的形成,都与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水对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巨大地影响。沈从文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在水边发生的。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水和船。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来源于他在水边所见到的人物原型。沈从文的文字常常透露出一种忧郁的气质,与他长期生活在阴雨连绵的水边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他说如果自己的文学作品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描写水的内容篇幅太多了。水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而且还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理念。沈从文曾说水和他的生命不能分离,与他的教育密切相关,同样也与他的著作融为一体。他性格的形成,创作的生涯,都是离不开水的影响。水的特点是有容乃大,以柔克刚,兼容并包。沈从文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温和而坚韧的性格。

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包含了“小书”、“大书”、人生、人事等独到的见解与理念。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教育思想。沈从文希望成为诚实坦白、心底无私、乐于助人、兢兢业业、甘愿奉献的人,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人生。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作者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气质,有着独有的气派与风度。自尊、自信、自爱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内容。如果人人都拥有高尚的德性,尊重自己与他人,并且以天下為己任,怀有仁爱之心。总而言之,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人生教育观,不仅是要获得现实社会与生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感受与体会,培养一种积极的人生理念,并且以这种健康的人生教育理念面对一切,发挥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世勇:《沈从文的从教经历与其文学创作、学者化道路》,《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 刘涵之:《抽象的抒情——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 凌宇、张森:《联大时期沈从文的知识分子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 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5] 凌宇:《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 杨朴、杨 :《欲望时代的文学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 葛永海:《“文学教育”的总结与反思》,《文艺报》,2011年第7月。

[8] 智刚:《沈从文的审美教育思想初探》,《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第4期。

[9] 蔡颖华:《沈从文〈边城〉的经典化》,《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魏婷,女,1987—,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沈从文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