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东辉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因为学生一时的偏离而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也许正因为孩子的突发奇想才促使他去探究,引发他们的兴趣,他们才能情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现、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思维过程氛围和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教学情境,而对于创新来说就是问题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有效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大的心理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把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故事、游戏、谜语或生活场景之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之中,从而打开活跃思维的闸门。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这些身边的数学注重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拼一拼”来感受数学,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主动探索时空,激励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时空,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索、体验而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思维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探索的时空中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英国著名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教师也一样。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讲解灌输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老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核心人物,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并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空间,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和谐师生关系,激活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敢于发现问题,才能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从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就应该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同的发展,相信在不同的见解背后都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火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鼓励学生超越书本和老师,赞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积极地唤醒学生创新的欲望,使之形成动机,并激发其创新的潜能。
五、设计多种答案习题,引发学生创新
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精心地设计开放性习题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小组内或是组一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中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这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