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2013-04-29 10:14刘丽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标师生

刘丽霞

新的课程标准实行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教师们或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或退居二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前沉闷窒息的课堂因为这些手段的运用,而显得朝气蓬勃、活力无限。毋庸置疑,从课堂效果上来说,这些手段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调节课堂,使其直观、生动的作用。但是,在轰轰烈烈之余,也有人对这样的教学产生怀疑:这就是语文课吗?老师在课堂上干什么?语文课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应该说,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因为,改革从来都是步履维艰的,它的实现肯定伴随着种种不足和偏离。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我们必须敢于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下面,就新课标实行以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完全打破了过去以体裁为类别来进行编排的格局。但是,要想使学生从教材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中获得启发和教益,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于是,在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别出心裁的安排:或分小组讨论,或师生互答,或学生和作者对话等等。很显然,这种形式较过去的“满堂灌”,更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把握的不好,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个不尽人意的地方: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向沙漠进军》被上成了纯粹的环保课;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被演绎成了风俗民情课;《斑羚飞渡》却成了讨伐人类恶行的斗争课……语文学科是干什么的?难道仅仅是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延伸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语文学科正如大家所说,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作為一名语文教师,个人认为,语文学科在充分强调其“人文性”的特点之时,不能忽略其作为基础学科“工具性”的特征。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把握好写了什么的问题,还要把握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问题。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表达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从而达到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传达语文知识的目的。使学生不只感觉到语文课的发言、讨论、延伸和拓展,它还是一门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有自己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学科,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文化艺术课。

二、师生互动不是师生互答,更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课标》所说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知识等具体情况,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活动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常常要交流回答,但如果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互问互答,教师问得有水平,学生答得上路子,就是互动有效果了,这恐怕有理解不到位之嫌。真正的师生互动,应在教学的各个时间段,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师生互动,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书写或思考)。有声是现象,无声是本质;只有无声,才能让学生更聚精会神地积极思考,形成思维的习惯和品质,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特别是语文方面一些记忆性强的问题,口头回答固然是一种办法,但默写效果也不差,甚至可以说更为行之有效。

“师生互动”是新课标对课堂效果的一种评估,无疑起到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但有的教师,为了更好突出地体现自己课堂气氛的活跃,显示自己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整堂课上让学生自由的发言,而自己对学生的发言无一例外的都是表扬、肯定。其实,只要我们稍稍审读一下学生们讨论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不少发言跟讨论话题之间,或浅尝辄止不到位,或风牛马不相及,或根本一无是处,或错误到荒唐可笑的地步。面对这些现象,老师不做点拨引导,不加拨乱反正,不加批评纠错,竟一味赞扬、鼓励。这样做是在表明教师的失职和无知呢,还是仅仅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而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过问和干预呢?而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符合新课标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呢?

三、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可以运用,但不能滥用,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多媒体的运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兴趣,了解语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语文课本,轻待课文,乃至把课文撇在一边,而专注于其它问题的讲解与讨论。比如学习杜牧的《山行》,一上课教师就打出一副山林秋色的图画,然后对着这幅画,逐步展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等诗句。教师用心良苦,诗画比照,让学生置身于声、像、色的氛围之中。遗憾的是学生被色彩绚烂的画面所吸引,而诗句所构成的深远意境、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语言的醉人情韵,都被画面框住了;白云缭绕,山路绵长,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无限想象余地的美景,被多媒体制作成了一幅静态的画框住,无形中削减了语言的魅力、审美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太可惜了。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牢记一点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课的特色,任何改革变化都不能脱离学科本身的特质而任意的发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新课标这个大背景,循序渐进,行之有效地避开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开辟出一片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标师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麻辣师生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