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素描

2013-04-29 09:49刘亚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社会转型改革开放

刘亚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词汇,是指户口身份为农民的工人,他们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城市户口的社会群体。我国新闻媒体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农民工 改革开放 特殊群体 社会转型

“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十年间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的前提下,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媒体对农民工问题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关注,《人民日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便持续报道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新闻。经过统计,1979年《人民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有6篇;1980—1989年十年间有关“农民工”的报道有42篇;而到了1990—2000的十年间,这一数字则大幅增长到300篇。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媒体和民众对“农民工问题”的日渐关注,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间,也正是中国社会掀开波澜壮阔变革的一个时代,农民工在这个时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农民工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媒体对于农民工及农民工问题的观察角度及评判态度,也成为描绘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一副写实作品。

一、“农民工”群体称谓的演变

1、1979年

1979年,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人民日报》以较多篇幅报道了领导赴前线慰问、刊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信等内容,这时的“农民工”,称谓往往是“支前民工”,他们主要从事的是保障后勤运输、修筑道路工事等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80—1989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农民工的角色也由“战场”转移至“市场”。“农民工”这一群体基本上是以“民工”的称谓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一时期,农民工主要承担着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而且往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3、1990-2000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的时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农民工真正地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个时期的媒体报道也开始用较大篇幅来聚焦农民工涌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了在90年代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盲流”,意指“盲目向城市流动的农民工”。这个带有歧视色彩的名词的出现,既折射出当时农民工群体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反映出城市人口对农民工的傲慢与偏见,甚至《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也使用这样的名词。

二、媒体对农民工问题报道态度的变化

在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的20余年里,《人民日报》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348篇报道,动态展现了中国社会对农民工群体及农民工问题的态度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颂扬期(1979年至1981年)

这一时期,农民工的形象往往是正面、可爱的,他们在战时支前、兴修设施、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对这一群体主要报以赞颂。如:197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专栏报道《方毅团长等亲切会见云南边防部队和民兵民工公安干警英雄模范代表》,文中提到“战斗英雄、战斗功臣和民兵、支前民工、公安干警模范代表们,向中央慰问团的领导同志汇报了自己和所在单位的战斗事迹”;198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1版专栏报道《近日大雨仍不断 接连发生大塌方 宝成路和陇海路宝天段灾情扩大 在驻军和民工支援下,七千多名铁路工人冒雨抢修》,文中提到“铁道部调集的7000多名铁路工人,在驻陕部队和当地民工的支援下,正冒着大雨,日夜不停地紧急抢修”。

2、质疑期(1982年至1989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真正进入快速推进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广,使得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于是农村产生了许多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政策与城乡关系松动和开放,农民工主动走进城镇,开始从事非农业劳动,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由此,带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工潮,但此时的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们,还未从心理上做好接纳这些“外来者”的准备,加上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后带来的人口拥挤、脏乱差、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了颇多怨言和质疑,从媒体的报道上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态度。如:198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第1版要闻报道《旅游客流剧增 车站列车爆满 暑期每天约70万人站着乘车 铁道部呼吁刹住公费旅游、会议,劝阻民工盲流》。1989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1版要闻报道《国务院办公厅紧急通知各地 严格控制民工外出 组织力量做好劝阻、疏运和动员返乡工作》,文中提到“一些民工到达上述地区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生活十分困难;大量民工涌入这些地区,也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了混乱”。可见当时交通、城市功能等条件是难以承受民工潮压力的,也不可避免地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之处,甚至需要国务院下发紧急通知来指导解决。

另外,由于农民工素质低下而带来的社会治安等问题也时常见诸报端,如:1986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7版专栏报道《拦路勒索过往车辆 一批民工已被辞退》,文中提到“由于路口上岗人员都是临时工,加上我们对他们教育不够,致使一些上岗人员勒索过往车辆的事时有发生。我所决定,将7月16日看守路口的民工全部辞退。我们一定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杜绝发生这类情况”。

在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声音,媒体在聚焦民工潮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现实生活和命运。198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第7版专栏报道《济南空军派飞机抢运触电民工》,文中提到“山东省长清县一位十九岁的民工在施工时不幸触电,必须赶快送青岛某医院接受高压氧舱治疗。济空司令部在接到市政府的救援电话后,立即下发出动命令,伤员一到,迅速起飞,安全到达目的地,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1987年3月3日《人民日报》第3版专栏报道《北京及时抢救误食工业用盐中毒民工 除一人死亡外其余四十八人全部脱险》,文中提到“一起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集体中毒事故,发生在北京广渠门内天坛饭店工地上。由于医务人员判断准确,抢救及时,目前,除1人死亡外,48名中毒民工全部脱险”。这些报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群体的关爱。

3、歧视期(1990年至1992年)

90年代初期,国内一度对是否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产生了动摇,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及配套的大规模建设势头暂时遇冷,城市中可以提供给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因此,大量无所适事的农民工滞留于城市,不仅生活难以为继,也给当地的环境、交通、社会治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对农民工群体是抱有歧视和排斥态度的,如:1991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5版专栏报道《使用民工带来的问题》,文中提到“民工流动性大,成分复杂,难以管理,有的民工偷盗铜、铁、电线,甚至偷施工工具;有的人在家里无法超生,于是便夫妻双双借当民工之机,到矿区超生,许多人都生了三胎四胎,工棚成了违反计划生育的避风港”。

4、理解期(1993年至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坚定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市场需求进一步凸显,用工政策也随之灵活放开。再加上农民工群体通过任劳任怨地辛勤工作,为城市建设和服务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使得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看法也逐步改观。从媒体来看,这一时期理性看待农民工问题的声音逐渐占了主流,从前期的质疑、排斥转变为理解、关切。如:1993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2版专栏报道《南京站安全接运民工10余万》,文中提到“面对不断涌来的农民工,南京铁路分局采取积极疏导方针,每天比平时增开7列临时客车,票房增开2个民工售票专窗。铁路公安部门和武警等加强对车站附近地区的治安巡逻和管理,车站附近的商店还把面点、茶水送到广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道已摒弃原先的排斥态度,并开始关注如何为农民工做好相关服务。再如:1993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5版专栏报道《民工死亡事故为何频繁发生》,文中提到“一些企业和部门以及承包者,热衷于使用民工。他们只看到使用民工费用低廉,把民工当做廉价劳动力,却忽视了对民工进行必要的管理;雇用民工的单位应严格依法办事,民工也应该学会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说明媒体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媒体对农民工问题报道态度的转变,既说明农民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逐步提升,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正逐渐理解和包容。

三、媒体人该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新闻报道的背后,是时代的脚步、政府的声音、民众的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农民工问题。作为媒体工作者,农民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了解,并以理性、客观、务实的眼光来对待。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在面对农民工问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历史眼光客观对待

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导致农民虽已进城务工,但始终在薪酬、劳动保障、教育发展等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其就业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的提升。所以说,农民工问题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共同重视和协力解决的课题,当然也需要媒体人的努力贡献。

2、持民生之心守望相助

一直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不高、权益屡受侵害,不仅饱受歧视,甚至连合理合法的报酬都时常难以兑现。对于他们,媒体人应该多一些仁爱之心,“不抛弃不放弃”,从保障民生的角度多多探讨改进之道。

3、将与时俱进融会贯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沿海省份的用工荒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管理之道等等……这些都是媒体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只有用动态的眼光与时俱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2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社会转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开展文献服务的创新思考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