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不可避免的特殊人群。这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该群体的特征和生活动态以及思想状态,从客观物质上的经济问题、主观心理上的情绪调节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正常化”。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特殊群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现状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特困生群体主要来自于偏远、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或者是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结构和家庭条件基础背景等因素的负担,该特殊群体具有出以下几类特点:
1.家庭经济收入低下
造成该情况的因素往往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失业待业家庭、子女过多家庭等,这些家庭的收入单一、单薄、不稳定,加上读大学的高学费、住宿费以及不可忽视的城市较高消费等级水平,其在大学生活中往往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的进程。
2.受家庭负担、责任大
许多大学生在父母的眼里,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家庭未来的支柱、顶梁柱,是家庭富裕的希望。因此,其往往被寄予厚望,同时也担起了沉重的担子。
3.原家庭环境与大学环境的差异大
在家乡因为周围群体和自身家庭相仿,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到了大学后周围生活群体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都与自己有较大差异,认为自己无法相比较或承受不了较高消费而易产生消极自卑心理。
4.受季节或突发性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很多低收入家庭都是农村家庭,家中务农,居住地也较为偏远。这类家庭受季节或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从而也间接的影响到子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
1.由竞争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生活经历单纯,依赖性强和抗压力弱的特点日益凸显。这难免会出现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心理障碍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如厌世、孤僻、自闭、社交恐惧、偏执等。
2.长期存在的顽固性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
这类心理问题常常伴随着较强的隐蔽性、掩盖性,这就需要敦促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发动周围同学及时发现、上报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异常的同学,通过高校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体系更为有效的帮助同学走出心理阴影。
(三)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群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世界变得愈加绚丽多彩,网聊、网恋、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吸引力越来越大。相比较于乏味的课堂,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便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笔者利用到学生中走访的机会,也见到了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以至于连个人卫生都熟视无睹的情况。
二、特殊学生群体个案举例
案例一:某大一学生,上课出勤率极低,学习热情度低。经老师与其交流,发现该同学入学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加上前段时间父母经常争吵,进一步影响了该同学的心理情绪。经过老师多种方式给予该同学关心,填补了其内心的边缘失落感。
案例二:某大学女生,入学后即开始谈恋爱,因为初涉爱河,对情感把握不好,男友又移情别恋,于是对人生充满绝望,自暴自弃。
这两个案虽然有其个体的特殊性,但大致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自卑、敏感、多疑、逃课、挂科、消沉、孤僻。
三、特殊学生群体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大学生的独立性、目标的多样性、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性,若一直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管理教育办法,往往会收效甚微,这给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难题。为从更好的角度和途径来实施管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建立创造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成长的良好环境
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教育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强硬而猛烈的管理途径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因为一次违纪违规而给予通报批评处分却忽视人文关怀,学生往往会有逆反心理,只落脚于强硬措施的后果将是学生的更偏激的反抗。因此,要注重管理教育模式中的“人文”气息,让管理在有条理却不失温暖的环境下进行。如笔者所在院校,考虑到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既注重学生的行为管理,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自我意识走上正轨。
2.尊重学生主体人格
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与人交往时,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在对特殊群体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对于一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笔者曾经错误地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在多次对之晓之以理仍不奏效的情况下,笔者在失望中拿起了当时还误以为是十分锐利的武器——强加于人的惩罚措施。后来笔者终于明白,这样做不但没有使自己树立威信,反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结局雄辩地证明:任何以势压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滋长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速他们的思想品质恶化。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教育者的教育管理工作将会曲折难进。只有尊重其主体人格,加强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才能有效地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走入正常化。
3.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加强专业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是对特殊群体教育的保障。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要从相应的机构、人员和程序等方面人手,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和选拔专职心理咨询员、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通过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网上引导及监控、日常心理辅导及咨询、心理状况测试等途径,及时了解此类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建立“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跟踪,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坚持思想道德教育
导致学生群体产生多样性特殊问题的主导性因素便是学生群体的思想模式。许多学生因为长期接受畸形或偏差的思想教育理念体系,使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只有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才能有效地使其正常化。
参考文献:
[1]邹本俊,杨晓丽,常海波.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4.
[2]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5.
作者简介:王道峰,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课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研究(项目编号:J14SW82)成果。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