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燕 胡维平
摘 要: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下,具有乡土风情的白族民居神秘魅力犹为显现。照壁作为其民居的基本构建元素,丰富了整体空间的层次感,有着自己的神韵和文化内涵,本人试图从照壁的形成原因、造型、装饰内容方面着手,去了解这个优秀民族的墙文化。
关键词:白族民居 照壁 装饰艺术
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承载者与体现者。从最原始的天然岩洞和构巢而居,到如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人类建筑的历史可谓十分坎坷。民居内容与形式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总是与各种各样的因素相关联着。建筑艺术,也总是某一时期社会制度存在的一部分,它的变迁与进步,离不开年代的洗礼、空间的领悟,也离不开人类创造力的智慧结晶。
目前,白族人家的居住分布主要是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其周边以及其他少数省份如贵州、四川、湖南等地也有少量分散分布,白族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包含着民俗及民俗文化升华为审美形态后的一种特定的符号,白族民居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是由他们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社会结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物质外化形态积累形成的。
始于西周时期古代院落建筑群独有的小小元素——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一个特别的建筑元素。迄今为止,大理建筑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黑夜白昼,而云南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是中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遗址,所以,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境内大理白族民居照壁为切入点和主要了解对象,具有研究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照壁的形成原因
在白族民居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掺杂着诸多潜移默化的元素。形式上相对独立的照壁,又称“屏风墙”“壁影”。照壁最初是一种礼制设置,它的修建与地理位置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又因自身的多种功能而冲出封建等级之囿,发展到照明遮掩、防风挡尘等多重功用,从九五之尊门前的屏,演变成地方知府的影壁,并逐渐成为富官乡绅大院的影壁,最终变成普通乡间民居的一面土坯墙。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很传统的白族民居布局,照壁则是位于正房主要视野上的一面墙,一般设在天井的东面或东南面。照壁,就大门而言,是给其增加气势的;就门内而言,是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幽静的环境。照壁发展到如今,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白族民居的照壁是墙文化更为独立的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状况、风水观念等的需要而产生的。
1.照壁是自然条件的需要
由于大理地处云贵高原之领地,以南北向走势的横断山脉为主,以四季基本不变的西南风或南风为主风向,且风速大而频繁,所以普遍而言,房屋楼层相对较少,一般是以院落为主要组合。大理的民间也流传着“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一说,所以,门楼的位置和照壁的出现就很关键了。走进传统的白族民居,放眼望去,曲径悠长,层层叠叠的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布置给人一种神秘、幽深又让人极力想去探索的感觉,结合着艺术感十足的照壁,民居拥有了可以减弱风速的屏障,发挥着它遮风挡尘的功效。
2.照壁是风水观念的衍生
风水,展开而叙,即指人类居住、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风水也可以说是人们居住观中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白族人民长期积淀形成的居住观,是民居建筑生命力的源泉。白族人的居住观,融合了多种文化和信仰,折射出他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善于依附自然,也擅长利用天然的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居所。由于地域、气候的原因,他们生活的片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生长在当地的树种繁多,而且还盛产鹅卵石,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永不倒”的说法。简而言之,白族民居及其构建物就是木与石的对话。
白族人家重视风水观念,民居建筑讲究藏风聚气,布局、朝向、选址以及住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很形象地反映出了他们的风水观念。大青树在白族人眼中即风水树,是生命与吉利的象征。讲究风水的白族人,靠山面水而建的居所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可以说照壁是白族人民独特风水观下的衍生物,它又有“风水壁”之称,在白族人的眼里,照壁还能阻挡好风水不外泄。照壁的位置设置也各有不同,有的在村口,有的在门口,有的则竖立在院子里。他们讲究导气,因为气畅的需要,墙不能完全封闭,但是,气也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而避免气冲的办法,就是在大门前竖直一堵墙,所以才有了照壁这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蓄精神之表达,是中式礼仪中“藏”之体现,是宅文化生动的写照。历史上甚至还有对照壁空间屏蔽作用的艺术解说:它利于保持民居私密性的需求,也能给人产生空间转换的体会。
二、气韵生动的照壁艺术
白族民居中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氛围。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有颗喜好艺术与装饰的心,他们对艺术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白族民居就是其科技水平、人文内涵、艺术成就与审美情趣的缩影。他们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或隐藏或显露的灵气,以及挥洒着的源源不断的才情和志趣,被他们绘到了墙上,砌进了砖里,融入了民居里。民居人文表达的各种仪式、各种图案、纹样以及符号的应用,是基于人们趋吉避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理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意识始终贯穿于白族居民建筑之中,也表现于照壁之上。照壁的落成具有着通而不透的空间特质,同时,它又集雕刻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装饰语言与表现手法极其丰富。灵动的白族人家更是把照壁作为艺术创作的天地。
1.造型
厚重的静静屹立着的照壁,致力于达到最理想的民族美学境界的艺术造型。造型艺术与他们日常生活模式的融合,是其艺术凝聚形态化之体现。照壁的造型大多为一高(即壁顶、房顶相互辉映)两低(相连的围墙要相称与平衡)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形态犹如大鹏展翅。发展过的照壁,与中原传统建筑的照壁有很大的区别,尽管最初的功能可能都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地域特色和本民族文化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白族的照壁融合了多种工艺,如以土坯、卵石或砖砌成,当然木工除外,给人一种或粗糙或细腻的不同的肌理触感和视觉感受。它又分为独脚照壁和最为常见的三叠水照壁两种形式。照壁的造型追求对称和均衡,照壁与整个民居建筑结构的要求非常严谨,照壁的中心与主房须在同一直线上,比例要求适度,曲线优美。总之,它的外形也要体现出亭台楼阁的风格与特色。
2.照壁艺术表现之内容
(1)书法
书法,是最具中国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一,是一种极富美感的传统艺术。由于白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渗入和传播,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都在白族人家的照壁上得到体现。他们喜在洁白的墙面上题写书法,题字苍劲有力,寓意清雅,是家风和精神旨趣的浓缩。根据主人的姓氏题写的四字与受到汉文化影响下的诗词歌赋,是书法的主要对象,另外还有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天然形态组成的趣味造型,以及对生活美好向往和祈福的题诗作画。
入户观其壁就可知主人姓氏,并感悟其家风训诫,是白族民居的一大特色。书法使照壁远看是阁,近观是家,同时也为照壁渲染出浓重的文墨书香的韵味。
(2)绘饰
绘饰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人文内涵和地域文化特征丰硕而浓厚,白族照壁的绘饰在照壁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表现的主题相较于白色墙面,有些仅用水墨字画表现,大面积素淡清雅的水墨手法与少量艳丽出彩的彩绘图案,给照壁带来了朝气,也带来了浓淡相宜的韵味与人文气息。绘饰的内容也有他们的宗教观念所折射出来的形象,从最初持着万物有灵、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发展到各种图腾的崇拜,再到经由鬼魂观念产生,对白族民居建筑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的朵兮薄教,所有的这些宗教因子增加了照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他们用他们娴熟的技法,巧夺天工且奇思妙想的技艺,丰富和充实着绘饰艺术,使白族人家的绘饰艺术成为一座挖取不竭的艺术宝库。
(3)色彩
一般而言,构建物往往要求将其色彩、造型与材质肌理等元素相互融合、相互依托来达到最完美的状态。色彩融入我们的思维,深入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艺术生活,传达给人以一种和谐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有着白色情结的白族人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对白色的情有独钟,比如民居、服饰,又比如其他的装饰领域。白族的照壁更是如此,色彩的配置上喜用青色的砖,大部分壁面是纯白的素墙,这样,素墙与檐下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对比,素白而不空,重彩而不俗。在色调方面,白族民居大量采用冷调为主的颜色,照壁也配合着民居的主色调。在照壁的中心部分一般不随意用其他的颜色,他们更擅长于黑白搭配的韵律颜色,多彩的颜色则应用于民居的局部装饰上,来表现强烈的色彩效应。
历来对于白族民居的研究很多,但对其照壁的研究却是甚少。白族民居的照壁不如建水团山民居的照壁素谈,只剩下青砖与白墙;也不如建水朱家花园的微装饰,但白族照壁用多种装饰手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装点着,配合着自然气息浓郁、清新雅致的植物,彼此相得益彰,丰富着民居的艺术氛围,丰富着我国墙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也丰富着我国建筑业的元素和层次。随着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碾过,白族民居神奇诱人的鲜明特色为后现代社会的今天,增添了民族特色的风味。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则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尚的礼敬。■
参考文献:
[1] 杨晓.人类学视野中的剑川白族民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张增祺.云南建筑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4] 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
作 者:洪文燕,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胡维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编 辑:赵 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