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论语》 品悟师道

2013-04-29 00:44蔡琴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师道仁爱论语

蔡琴

摘 要 《论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吸引着后世无数研究者的目光,每一个拜读者都希望从《论语》之树上撷取一片精华之叶,启迪自己的事业。笔者希望通过细读《论语》,探求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诲,品悟其中的为师之道,为当下的师生工作指点迷津。

关键词 论语 师道 仁爱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044-02

人们研读《论语》,往往倾醉于其广博深邃的思想,其实在师生关系较为微妙的今天,孔子独特的为师之道也是值得细细品悟的。孔门十哲之中,并非个个像颜回一样品学兼优,更有好勇暴躁的子路,恃才傲物的子贡,特立独行的宰予,畏缩不前的冉有。细读《论语》不难发现,这些今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孔子锲而不舍的教导下,都能有所成就,不由让人赞叹夫子之道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论语》,体悟师道。

一、孔子与子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纵观《论语》,孔子和子路好似一对欢喜冤家,孔子对子路批评居多,赞扬居少;而子路对孔子也经常出言不逊、挑剔责难。两人你讲一句,我还一言,场面甚是好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子路说孔子迂腐,孔子讲子路粗野,生不像生,师不像师,但细细揣摩孔子对子路的言语,就会发现孔子是发自内心喜爱子路的,其关注点在于如何重塑子路。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好勇是子路性格上最大的缺陷,因而每每在子路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之时,孔子都严厉地指出其缺点,批评其错误。为师者这样时刻用心良苦地敲打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摒弃“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做一个“好谋而成”的有智之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者,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老师是在诅咒自己的学生不得好死吗?其实不然,当孔子看到弟子各显本色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但看到子路过于刚强的样子,孔子不免担心其不能善终。

子路果然死于非命。卫国发生内乱,不听劝告冒然回城的子路被剁成肉酱。孔子听闻子路死讯,哭泣跪拜,悲痛异常,从此不再吃肉酱。孔子对子路倾尽心力,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子路仍然未能善终。作为师者,这是何等的悲痛!但在悲痛之余,我们欣喜地看到,曾经“冠雄鸡、佩豭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子路在临死之时高呼“君子死而冠不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极力维护一个儒者的形象,这也许是对老师多年苦心教导的一种慰藉吧!

孔子对子路看似严厉的教导,实则充满着温情的关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老师的终极追求。

二、孔子与子贡——父子之情,严慈相济

孔门十哲之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他文化修养丰厚,政治才能卓越,经商能力高超。对于这样一个聪颖的学生,孔子并没有过于放纵,而是严慈相济。

《史记》记载,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 《论语》中也有类似记载。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

恃才傲物,总是喜欢品评别人过错的子贡,遭到了孔子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孔子希望子贡不要总是盯着别人,应多省察己身之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虽爱惜了羊,却导致了礼乐制度的崩坏,连最起码的礼仪形式都将不复存在。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吕氏春秋·察微篇》

孔子认为子贡此举是把 “义”和“利” 完全对立起来,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但拔高了对‘义的要求。所以不但不是善举,反倒是可恶的行为。

孔子在严格要求子贡的同时,如果发现子贡进步,总是第一时间予以鼓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面对刻苦钻研,能够举一反三的子贡,孔子是由衷赞赏的。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比喻特有才能,可担大任之人。正如孔子所料,子贡确实是可堪大任的瑚琏。

田常欲作乱於齐……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慧眼识英才,子路等人请行,孔子均不许,唯独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可见在孔子心中只有子贡能担此大任,子贡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彰显了儒家的名声。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

子贡庐于冢六年乃去,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是对孔子为师之道的最好诠释。

三、孔子与宰予——谆谆教导,不离不弃

宰予豁达随性,狂放不羁,以善辞令著称,是孔门十哲中特立独行之人,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于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宰我问曰: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予之不仁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论语·阳货》

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儒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宰予却认为三年之丧太长,应改为一年。 孔子认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论语·学而》,因而宰予的做法,被孔子斥为不仁。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宰予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有人掉进井里,仁者是冒死跳下去救还是不救呢?孔子认为宰予是在愚弄别人,胡搅蛮缠。对于这样顽劣的学生,孔子并没有放弃,而是倾尽全力予以教导。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但孔子也从宰予那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不能听其言就信其行。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宰予竟然讥讽周天子,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严重触犯了孔子的道德底线,因而孔子很是生气,但孔子还是耐心教导他对过往之事不要过多评论指责。

像宰予类型的学生肯定是不会讨老师喜欢的,但是孔子对他是不离不弃,谆谆教导。最终宰予与子贡并称为言语科哲人。唐玄宗时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 “齐公”。明代改称“先贤宰子”。事实证明只要为师者有一颗仁爱之心,“朽木”也是可“雕”的,“粪土之墙”也是可“圬”的。

四、孔子与冉有——促其奋进,怒其失职

作为孔子得意门生的冉有,多才多艺,担任季氏家臣多年,很得季氏倚重。这样一个以政事见称的高足,早年却做事畏缩,过于谦退,在孔子的激励引导下,方得以成才。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孔子借“闻斯行诸”,激励冉有要果决勇敢,要拿定主意勇往直前。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孔子肯定了冉有的治国才能,认为其既能“足民”,又能推行礼乐教化,能够做好国家大事。

同时,孔子在不同场合对冉有的赞赏推荐,为冉有进入仕途铺平了道路。

孟武伯问: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冉有长于政事,既可做诸侯的邑宰,又能做大夫的家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他动用自己的人脉,积极地向鲁国的重臣推荐冉有。

走上仕途的冉有,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却多次受到孔子的批评指责,其原因何在?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焉……虎兕出于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论语·季氏》

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为了讨好季氏,一味替季氏敛财,不阻止季氏讨伐颛臾,因而孔子愤怒地指责其未能尽到一个家臣的职责。

回首冉有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蕴含着孔子的苦心孤诣,这里既有不遗余力的鼓励,又有毫不留情的鞭挞,只是希望冉有越走越好。

短短二十篇《论语》,蕴含着许多令后人参悟、赞叹、借鉴的为师之道。它让我们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个体,它不能被样板化、格式化。为师者要有一颗拳拳的仁爱之心,因教施教,不离不弃,用锲而不舍的坚持、春风化雨般的情意,去教育、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海燕.论语通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司马迁.史记[M].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董治安.吕氏春秋选译[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师道仁爱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浅议“师道”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论语·为政第二》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