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完成认识性任务,应从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实现科学与人文整合,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和谐发展,从而充分地促进“人格形成”和“学力形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为此,我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转变课堂思维方式和观念,精心打造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四个平台”。
一、让学生想学
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而且还有心理催化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让学生想学,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心灵的兴奋点,建立积极的情感,激发其高昂的情绪,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例如,在绪论课中,讲到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告诉同学们所有的癌症基因都将一一亮相,等于为人类攻克癌症堡垒提供了一份精确的军用地图,甚至可以根据这份档案来预防疾病,确定最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规律以及事业上的发展方向,大大地提高生命的质量,这部“基因辞典”将是人类全面细致地认识自己的“金钥匙”,这些诱人前景描述使学生情绪高涨;在讲“新陈代谢与酶”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相比好处在哪里?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讲“微生物发酵”时,指出地球上每年生产出的纤维性物质,只要拿出5%来通过微生物发酵加以合理利用,就足够满足全球对能量的需求了,而现在由于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利用,收获后被大量燃烧,岂不可惜?由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生又怎能不把学习当作礼物来接受?把课堂与生活相交融,使学习为生存服务,学生又怎能不想学?
成功的教学是不需要强制,而是调动一切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其所好”,有效利用人的这一天性,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隐性学力”的形成。
二、让学生会学
以前人们把学习比喻为“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的营养”,实际上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输入学生头脑的,学生头脑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知识是通过亲身体验或与他人通过语言交流而认知的,就容易被理解和吸收,从而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记忆。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事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知识应该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三、让学生学会
从知识、技能纬度上解决学生学会的问题,从课改的角度,意味着从“知识中心”向“方向、动机、活动、经验中心”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否定知识、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以前“搬运工”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采购适合自己发展的“原材料”和装运知识的“车辆”。例如在讲“细胞的有氧呼吸”时,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的内容,初步整理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名确三个阶段的生成物、进行场所,在告诉学生丙酮酸分子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写出伴随能量生成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明确释放大量能量,产生〔H〕、产生大量〔H〕、需水、产生水、需氧气参与分别在哪一阶段,并消除反应物中的6个水为什么不与生成物中的水相约去的疑惑,这样引导学生达到由“零散”知识去总结规律,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因此,在设立认知平台时,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基础与能力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上两幅图的实验方法不同在哪里?各自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③下两幅图的实验方法不同在哪里?各自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④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⑤温特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⑥它的对照实验该如何设计?⑦如此一系列实验,你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合成条件、弯曲部位、弯曲的外因、使之弯曲的感光部位有什么结论?难度小的①③⑤由中下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一点的②④⑥⑦由中上等的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学生和老师矫正和补充。目的是让中下水平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要求,同时进行个别辅导,不断检查、督促、表扬、鼓励,使他们都在参与中体验和发展。
四、让学生乐学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使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师是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里教师什么时刻该缓,什么时候点到为止,什么时候泼墨渲染,应使课堂内显得运行节奏与学生内蕴的生命节律共振,学生时而迷茫、时而顿悟,时而低迷、时而亢奋,时而蹙额凝眉、时而会心一笑,有效的、真诚的心灵交流根基于民主、平等、尊重和信任。为了使教师的心灵之火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在教学中注重平等、参与、感悟。例如在讲遗传规律、减数分裂等的计算时,总是先让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解法,然后以平等参与的角色提出“我也有一种解法”的补充;总是问“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允许学生说“不理解”、“我认为”,还学生质疑权与商椎权,让学生以挑战者的身份进入二度创作。在教师沉下去、学生升上来的“位移”中使学生昂起探索的头颅,挺直进取的腰杆,真正感到学习“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使课堂教学内容在师生心灵的交流点中生成、生长、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