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浅识

2013-04-29 00:44:03任义
考试周刊 2013年69期
关键词:孝道

任义

摘 要: 中国人的孝道现状有很大问题,对儒家孝道进行认识体会与批判传承,对国人今日如何行孝当不无裨益。作者认为人的不忍之心是孝道产生的根本,徒养父母口体并非为孝,更需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子女应当谨于守身,不妄为非,而让父母放心,这就很有孝道。儒家重视丧礼与祭礼,丧礼以哀戚为本,而祭礼则以追思父母而为要。

关键词: 孝道 不忍之心 爱敬之心

中华民族是重视孝道的民族,所谓“百善孝为先”。然而近代以来,儒学无力指引中国以出路,却以其消极面明显地阻碍着国家的革新,中国遂最终出现了全面反儒学的浪潮。作为儒学根基的“孝道”,自然是重点批判对象。新中国时期,传统孝道仍然是清算斗争的对象,这在“文革”中到达无可复加的地步。改革开放时期,虽说政府不再公开批斗儒学,可是市场经济大潮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与家庭巨变,这些对儒学及孝道的瓦解力度更大。时至今日,中国人的孝道状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今日一些中国老人晚年生活十分孤独凄苦;一些中国年轻人何其残忍地对待父母,国人的孝道现状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需对儒家孝道进行认识体会与批判传承,这对于国人今后如何行孝当不无裨益。

一、不忍之心,为孝之本

儒家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身自省,此言甚确。我们自身所有的“不忍人之心”,最先也最有力量地发露于亲人之间。试问,我们有谁忍心看到自己的父母妻儿身受不幸?我们又有谁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父母妻儿快乐幸福?可以说,吾心自有的“不忍之心”,是孝道产生的根本。

《诗经·蓼莪》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为人父母者,极少有不疼爱自己子女的,即使被称冷漠自私的“80后”,看他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微不至。“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刚为人父,对此很有体会。想想我们现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尽心尽力与百般辛苦,再联想父母也是如此带大我们的,再想想父母为了我们上学、工作、结婚……的百般操心,再苦再难他们也心甘情愿。真如诗中所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尽心尽力地对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不对父母行孝?那些不孝的子女们,他们竟忍心对其父母恶言相向;他们竟忍心不赡养自己白发苍苍的父母;他们竟忍心因为自己的欲望或者冲动而让父母担心不已……他们怎么能够狠得下心呢?无“不忍之心”,非人也;对父母无“不忍之心”,尤非人也。今日若要行孝,首先就要培养子女对父母的“不忍之心”。“不忍之心”,诚为孝之本也。

二、徒养非孝,更需爱敬

子女在父母年老无力劳作后不赡养他们,此为不孝,无须多言。然而是否仅仅赡养父母口体即是孝,这则需要言明。

《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许多人认为能够供奉父母的饮食起居,就所谓“能养”,就能够称为孝了。孔子尖锐地指出,如果子女心中缺乏对父母的爱意与敬意,而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那么这与养狗养马又有何异呢?孟子更明白地对此言道:“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在儒家孝道中,缺乏爱意与敬意的服劳奉养,绝不能称得上合格的孝。

在今日中国社会,一些子女认为,自己能够在物质上供应父母就已经是比较孝顺了。他们看到父母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自己供应的,就感觉自己在年老父母面前有莫大的功劳。他们在与父母说话时就有些言语不敬,时而给父母冷脸看,时而说些非常难听的话。他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并不怎么顾及父母心里的感受,反而觉得自己能够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就很不错了。这能够称得上孝吗?用孟子的话来说,如此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是“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儒家极为重视人内在的真情善意,认为这是“礼之本”。孝道的内在根本,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不忍之心。缺乏内在真情实感的孝道是不能称为孝的。因此,徒养非孝,更需内心对父母有爱敬之心。

三、不妄为非,不贻亲忧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融对此注曰:此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天下父母,谁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不让自己担忧操心的呢?子女如果能够体会父母如此之心,从而除了无法控制的生病之外,就应该在立身行事各方面都让父母放心,这对于父母来说才是很孝顺的。我们静心想一想,此语所言甚是实在。

为人子女如果上学的时候好好学习,从不让父母在学习问题上为自己费心;工作的时候,踏实认真,从不让父母在工作问题上为自己操心;在婚姻家庭的问题上,该结婚的时候就结婚,该要孩子的时候就要孩子,家庭生活健康和睦,从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有如此子女,父母应当是多么的欣慰与高兴。

反观今日中国的一些子女,他们是如此地让自己的父母操心担心。上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父母为他们的学习操了无数的心;工作的时候,不踏实工作,甚至不务正业,而到了结婚的年龄了,只谈恋爱不结婚;结婚都有孩子了,还闹离婚;甚至有的子女还有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如果有这样的子女,一辈子都不让自己放心,那么父母又是多么不幸。儒家孝道要子女行孝时“不妄为非,不贻亲忧”,是多么符合天下父母的内心蕲求。为人子女怎能忍心让父母因为自己而担忧不已呢?

四、丧主哀戚,祭主追思

在儒家孝道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不应止限于其生时,在父母去世后行孝仍该继续。《论语·为政》有云: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孝道极重丧礼与祭礼。

试想,父母离世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见到父母,再也无法听到他们说话,再也无法看到他们的身影,這是多么令人心痛与无奈的事情。那么,在父母刚刚离开时的丧礼能不慎重吗?

人说儒家主厚葬,是否要求子女要大力操办丧事呢?丧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如是言:“丧,与其易也,宁戚。”又云:“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儒家的丧礼是以子女心中的哀戚不舍之情为本的。丧礼大为操办,所谓“易”,而子女心中却无哀戚之情,这样的丧礼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试看今日一些子女,父母在世时不能孝敬,父母去世时却大为操办丧事。看他们的表情,毫无哀戚之容,即使在哭泣时,也听不出丝毫哀伤之情,甚至一些子女在办丧事时仍能大快朵颐,甚至面露笑容,更不用说一些将父母的丧事作为赚钱工具。他们怎能这样?父母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自己还能如此开心,他们的心肠果真如此之硬吗?

儒家又重祭礼,“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荀子·礼论》)父母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自己,过了不多久,子女就很快把父母淡忘了,这能称得上对父母孝敬吗?“朝死而夕忘之”,不仁之甚也,亦不孝之甚也。儒家有祭礼,亦重祭礼。祭礼之义即是表达子女追思父母而不忘。子女在进行祭祀时,追思父母在世时的音容笑貌,“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礼记·祭义》进行祭祀时,“祭如在”(《论语·八佾》),好像父母真的就在当场,看着自己在祭祀他们一样,这时父母就好像又和子女在一起了。

父母虽然去世了,而子女怎忍心因其去世而以死人对待之?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可谓孝矣。

五、结语

以上是我对于儒家孝道的一些浅薄体会与认识,这些都是人心内在的自然要求,不这样做则心有不安,做了才心无愧疚。今日那些未能对父母行孝的子女们,心中难道就没有不安吗?他们在想到自己对父母所做的种种不对的事情时,难道就无半点愧疚吗?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开心快乐,也为了能够让自己心安,我们应当学习儒家孝道的内在精神,更好地向父母尽孝道。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0:23:39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47:03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29:08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5:03:45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4:08:57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
商(2016年9期)2016-04-15 17: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