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葡萄园之西的话语》赏析

2013-04-29 05:03刘广涛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雅歌葡萄园海子

摘 要:这是海子借鉴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中的《雅歌》而创作的一首抒情佳作。它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文本中隐含诸多诗歌“密码”。单从文本表层看,诗中“雪地”或“棺材”隐喻了死亡;若从深层结构分析,该诗不过是借“死亡”而展开抒情而已。作者以“葡萄园”为大背景,细腻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被抛”过程中独特的心理感受,抒发了“我”对于抛弃自己的那位恋人的痴爱深情,深刻地表现了“爱情如死之坚强”这一人类爱情史上历久弥新的经典母题。

关键词:海子 葡萄园 雪地 《雅歌》 爱情

海子的短诗《葡萄园之西的话语》是一篇想象奇妙、构思独特的抒情佳作,由于阅读上的难度,致使诸多海子诗歌选本将其遗漏。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荣光启先生颇具慧眼,他选编的《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诗》①收录了这篇作品,避免了海子选本的遗珠之憾。海子这首抒情短诗主旨“埋藏”颇深,从题目到内容都隐含诸多诗歌“密码”,只有破译这些“密码”,读者才能进入欣赏境界;而一旦成功破译其“密码”,读者就会发现,该诗的确是一首需要阐释而又经得起阐释的经典文本。

《葡萄园之西的话语》②这首短诗共分三段(数码为笔者所加),全诗如下:

1

也好

我感到

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

我被种下,被一双双劳动的大手

仔仔细细的种下

2

于是,我感到所罗门的帐幔被一阵南风掀开

所罗门的诗歌

一卷卷

滚下山腰

如同泉水

打在我脊背上

3

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

在我的心中埋下。也好

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

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

归纳起来,该诗有如下“难点”需要阐释:1. 诗歌题目有何寓意?2. “贫穷而圣洁的雪地”象征着什么?3. 所罗门的“帐幔”、“所罗门的诗歌”指的是什么?4. “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指的是谁?5. “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这一诗句如何理解?下面让我们试作分析——

提起葡萄园,人们自然就想起一串串或甜美或酸涩的葡萄。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栽培葡萄树,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在我国,葡萄树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原地区,它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③。据《汉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中原地区始得此种,《汉书》称葡萄为“蒲桃”。

有了葡萄,就有了葡萄园,在中西文化的视野里,也就有了关于葡萄和葡萄园的传说或典故。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说起“葡萄”人们便会想起“葡萄架”,想起农历“七夕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④之一,属于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据传每当“七夕节”的夜晚到来,人们在“葡萄架”下静静谛听,可以隐隐听到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在西方文化语境里,“葡萄”和“葡萄园”则与《圣经》联系极为密切。据统计,《圣经》中有五百多次提到葡萄及葡萄酒。其中,“葡萄树”代表神的子民,“葡萄”代表生命的果实,“葡萄酒”则象征着耶稣的血,“葡萄园”更是天堂的“阶梯”,想进天堂者必先在“葡萄园”劳作。这一切使得“葡萄园”渐渐有了宗教含义,用以象征人们在俗世里最接近的“快乐天堂”。

熟悉上述知识背景再结合诗歌文本,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海子这首诗的主题内容,并非东方中国“葡萄架”下“牛郎织女”的缠绵“对话”,而是西方文化语境中与“葡萄园”相关的某种“话语”。原来,在诗人海子这里,“葡萄园之西”是相对于“葡萄园之东”而言,“西”字作为“方位词”意思被虚化,实际上蕴含着“西方文化”之意。“话语”在该诗中则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文化层面的“言说”方式,又可以理解为抒情主人公“我”与“倾诉对象”之间的深情“对话”。“葡萄园”一词,虽然在正文中并未出现,但文本中的“雪地”、“山腰”、“泉水”以及抒情主人公“我”,实际上都处在“葡萄园”这个“大背景”中,这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诗歌题目,“葡萄园之西的话语”如同一道谜语,它所包含的“密码”对理解整首诗歌至为关键;它同时也启发我们,解读和欣赏海子的诗歌,属于魅力十足的“知性”活动⑤,只有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融合在一起,且敢于在文本中“灵魂冒险”⑥,审美的翅膀才能飞翔起来,并最终在海子的“葡萄园”中发现独特的艺术风景。

在这首短诗中,“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这一诗句在第1诗段和第3诗段中反复出现(只是在排列形式上稍有变化)。这句诗在整个文本中所占位置举足轻重,我们不妨先从这里分析开来——

“我”被“抬”向“雪地”,“被一双双劳动的大手/仔仔细细的种下”。这里的“雪地”如同“墓地”,整个诗句则是“死亡”之隐喻。作为艺术家的诗人,由于他们对生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死亡也就不再惧怕,往往赋予死亡以盎然的诗意。英国诗人拜伦曾将一个死人头骨做成精致的酒杯,而且还写了一首《骷髅酒杯吟》来歌颂死亡与美酒。中国现代诗人李金发有“生命是死神唇边的微笑”这样的诗句,“朦胧诗”诗人顾城对死亡则有更多的审美幻想:“假如钟声响了/就请用羽毛/把我安葬/我将在冥夜中/编织一对/巨大的翅膀”(《假如》);“雪的土地/纯洁的土地/静静的,临近幸福的土地/在蓝色磁波中颤动的土地/停住呼吸”(《雪的微笑》)。顾城那“雪的土地/纯洁的土地”和海子“贫穷而圣洁的雪地”竟然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洁净的“雪地”作为人生的归宿。

“我感到”三个字,说明接下来发生的“动作”,属于抒情主人公“我”的自我“感觉”。“感觉”一词就身体感受而言是真切的,就整首诗的构思而言,实际上等同于“幻觉”:一切“动作”和“结果”不过是想象的产物,并非指向现实层面。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海子用“贫穷而圣洁”来形容“雪地”,那么,“贫穷”和“雪地”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人们谈起贫穷时有句话叫做“一穷二白”,而雪本是白色的,这样“白”就成为“贫穷”和“雪地”之间的共同点,二者由此建立联系——海子的诗就是如此,拙朴中透露出精巧。有些论者抓住该诗句中的“贫穷”二字不放,把它和现实中海子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发“诗人贫穷”之感慨,实乃对海子诗歌的误读。

读者留意,有别于上述那些抒写墓地、歌颂死亡的诗人,海子诗歌里的“我”是被“一双双劳动的大手”“种”在“雪地”里的,既然是被“仔仔细细的种下”,那么,当春风吹来的时候,“葡萄园”里就有会露出生命的萌芽。如此,“死亡”在抒情主人公这里,并非生命的终结,而不过是一次“雪地轮回”而已。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确定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饱含渴望,哀而不伤。在解读这首诗歌时,学者悠哉(杨秋荣)认为:在本诗中,海子对其自杀、葬仪和复活的情景,多次做出诗意的描写。作为一家之言,悠哉的观点显然有商榷的余地——因为单从文本表层看,诗中“雪地”或“棺材”的确隐喻了死亡;若从深层结构分析,该诗不过是借“死亡”而展开抒情而已,其诗歌主旨与“自杀”并无关联。

该诗第2诗段是最难理解的一段。本诗段出现了“所罗门的帐幔”和“所罗门的诗歌”,看似有些突兀怪异,实则有其内在线索。作者在第1诗段和第3诗段一再说明“我”被“种”在“葡萄园”中的“雪地”里——由于被“仔仔细细的种下”,“我”的生命其实并未结束,于是便能“感受”到“葡萄园”里的风吹草动。“我”不但感觉到“所罗门的帐幔被一阵南风掀开”,甚至“脊背”竟能接触到“所罗门”的一卷卷“诗歌”。该诗歌题目中的“葡萄园”意象和《圣经》关系极为密切,海子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圣经》知识⑦进行诗歌创作,在对《雅歌》中的诗句精心镶嵌与巧妙化用这方面,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雅歌》是《圣经·旧约》中很独特的一卷经书,全书中心讲的是男女间爱情的欢悦和相思之忧苦。《雅歌》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所罗门”。“所罗门的帐幔”、“南风”和“所罗门的诗歌”这些文字均来自《雅歌》:“我虽然黑,却是秀美,如同基达的帐棚,好像所罗门的幔子。”(雅歌1:5)“北风阿,兴起。南风阿,吹来。吹在我的园内,使其中的香气发出来。”(雅歌4:16)而“所罗门的诗歌”,指的就是《圣经》中的《雅歌》。关于《雅歌》的背景,基督教文化中有如下传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遇见了“书拉密女”⑧,然而少女的羞怯却使她躲了起来。后来“所罗门”化装成一个牧人,向她表露爱意,终于赢得芳心。最后,这对爱侣终于在皇宫内成婚,而《雅歌》一开始便是描写他们结婚的情形。在《雅歌》里,“葡萄园”、“泉源”和“溪水”等诸多意象,都可视作“恋人”或“新娘”的代称。海子诗歌中“泉水”“打在我脊背上”,含蓄地写出了“葡萄园”里,“我”与“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解读这首诗歌,有个问题需要弄清:在“葡萄园”里,抒情主人公“我”向谁倾诉情怀呢?

第3诗段中“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这两句诗等于给出了答案。上述诗句均可在《雅歌》里找到出处:“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然黑,却是秀美,如同基达的帐棚,好像所罗门的幔子。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雅歌1:5-6)《雅歌》中的这一段,写的是女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皮肤黝黑,却并不因此自惭形秽——因为她皮肤的黝黑是在劳动中被太阳晒的。下一诗句中的“基达”系阿拉伯旷野中过游牧生活的“贝度因人”⑨的家园,那里人们所用的帐棚以黑山羊毛织成,又黑又粗,而“所罗门的幔子”则属于宫殿中精美的羊毛毡。这样,“基达的帐棚”就意味着“黑”色,“所罗门的幔子”则是“白与美”的代名词。

文本中“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这一诗句则直接来自《雅歌》原句⑩。在《雅歌》中,“黑而秀美的脸儿”、“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指的是“所罗门”的恋人“书拉密女”——一位乡村女子;而在海子诗歌中,“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指的则是抒情主人公“我”的恋人,她也是诗人倾诉感情的对象。

这首诗的结尾,出现了“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这奇谲而诡秘的诗句,其意义该如何理解呢?

解读这句诗歌时,请读者注意,不必拘泥于“棺材”一词的字面之义。作者所要表达的无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私密而深刻的恋人关系,“棺材”一词不过是“奇喻”而已。一方面,“你”的身体如同“葡萄园”,“我”被埋在其中的“雪地”里,所以“你”可谓“我的棺材”;另一方面,“你”那“黑而秀美的脸儿”早已“在我的心中埋下”,所以“我”也可谓“你的棺材”。“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这经典诗句,把爱情和死亡紧密相连,抒情主人公即便在最终归宿里,也要追寻爱情的幸福。在此意义上“棺材”超越了死亡的象征意义,成为代表幸福快乐的“葡萄园”或代表天堂幸福的“伊甸园”。爱情、死亡、唯美、神圣,这些震撼心灵的诗歌元素,在海子诗歌中经过奇妙组合,交相辉映,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张力。“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这种“海子式”的诗歌表达,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经典为据:“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世纪2:23)。“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雅歌6:3)上述这些《圣经》中的名句,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海子的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发。

《雅歌》中尚有如下经典名句:“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雅歌8:6)其中前两句深刻地写出了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而后面的“爱情如死之坚强”一语,恰好道出了海子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蕴——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所以“我”虽然被埋在“雪地”,却依然像种子一样渴望生根发芽;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所以“我”渴望在“葡萄园”里与恋人完成灵与肉的神圣“合一”。

这首《葡萄园之西的话语》其艺术构思是非常精巧的,譬如诗歌中“我”—“种子”—“棺材”,在不同的层面上各有所指而又相互关联,构成复合的抒情主体。再譬如,该诗第1诗段写到“一面”“雪地”,第3诗段写到“涧中”,这些词语都与第2诗段中的“山腰”相对应,表明“我”是被埋在“山坡”上的“雪地”里。由于在“山坡”上,故称“一面”雪地;由于在“山坡”上,才有“一卷卷”“诗歌”滚下,如同从高坡流下的“泉水”“打在我脊背上”——这一切,全都被“我”“感受”于心。在细节方面,作者如此精当的艺术处理可谓细致入微,令人信服。又譬如,该诗首句自“也好”开始,到第3诗段,再次出现“也好”,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我”,在某种被动事实面前的无可奈何。其潜台词似乎表明:“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洁白的雪地”“也好”!“被一双双劳动的大手”“种下”“也好”!在爱情的“葡萄园”里,即便死去“也好”!由“被抬”、“被种”,再到自我安慰式的“也好”,读者可推测出,此时的抒情主人公,很可能正处于被抛弃的失恋状态。抒情主人公“被抬”、“被种”,实际上隐含了情场“被抛”的不幸事实,该诗的微妙之处正在于细腻地表现了“被抛”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对那位恋人的痴心爱情。该诗写于1986年8月25日,这个时间正处于夏秋之间,天气的炎热可想而知,而诗中之“我”却被埋在“雪地”,这是多么大的冷热反差啊!或许正因为被抛弃的缘故,才让诗人联想到爱情世界里冰冷的“雪地”。然而,海子毕竟是“贾宝玉式”的情种,即便在爱情王国的“冰天雪地”里,他痴情的烈火依旧燃烧——直到创作出可歌可泣的爱情佳作!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海子借鉴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中的《雅歌》而创作的一首抒情佳作。诗歌中的“我”—“种子”—“棺材”在不同的层面上各有所指而又相互关联,构成复合的抒情主体。单从文本表层看,这首诗中的“雪地”或“棺材”的确隐喻了死亡;若从深层结构分析,该诗不过是借“死亡”而展开抒情而已。抒情主人公“被抬”、“被种”,实际上隐含了情场“被抛”的不幸事实。作者以“葡萄园”为大背景,细腻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被抛”过程中独特的心理感受,抒发了“我”对于抛弃自己的那位恋人的痴爱深情。“被抛”之“我”依然痴情讴歌心中的恋人,由此深刻地表现了“爱情如死之坚强”这一人类爱情史上历久弥新的经典母题。

① 该书附有插图以及朗读光盘,由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②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③ 两汉时期,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④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一般指“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蛇传”。

⑤ 知性一词,原本是德国古典哲学常用的术语。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

⑥ 近代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家法郎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只叙述自己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⑦ 在北大读书期间,海子因受西川的影响也阅读了《圣经》,并且模仿过《圣经》的结构。

⑧ “书拉密女”是所罗门时代针对女性的写法。

⑨ “贝度因人”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

⑩ “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分别在《雅歌》1章8节、5章9节和6章1节中三次出现。

作 者:刘广涛,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雅歌葡萄园海子
摘葡萄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爷爷的葡萄园
雅歌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别忽略它的存在!“意大利新一代架皇”BAS Accordeon(雅歌顿)XL4 2.0发烧机架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2018,创新者雅歌在中国市场的全新开始——专访美国雅歌光学亚太区总裁Mark Rupert先生
葡萄园里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