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彰显理想 基调展露情怀

2013-04-29 04:47张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黄鹤楼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本解读中探讨盛唐诗人崔颢《黄鹤楼》的诗情基调。笔者援引大量文献,立足文艺心理学,用实证的手法对崔颢与众不同的诗歌创作个性、思维、理想及心理情结等方面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探讨 《黄鹤楼》 诗情基调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的这首诗,情景交融,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的连连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的黄鹤楼,后二者都是始建于唐代。而且,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具有浪漫主义神奇性,多种神话古籍如《齐谐志》《述异记》等,以及地方志如《鄂州图经》《武昌府志》等,都有精彩纷呈的记述。——由于有了这座千古名楼,武汉便有了“白云黄鹤之乡”的美称。

此诗的作者崔颢(?—754)主要生活在玄宗开元、天宝的盛唐时代。他于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至天宝三年(745)官至六品大仆寺丞。他漫游长江中下游,题诗黄鹤楼,是在中进士之后的第三年(725)。这时,他风华正茂,仕途顺遂。而“屡见贬斥”,是在他后半生、晚年发生的。标志着唐朝中衰的“安史之乱”发生在崔颢题诗之后三十年,即诗人逝世后的第二年,公元755年。

讲述唐诗盛唐气象最集中的宋人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曾做评定说:“唐人七言律诗,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不是偶然的。我觉得,要真正读懂这首诗,首先应对盛唐气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林庚老先生曾著文讲述过:“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为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事物的敏感。”“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崔颢此诗就是盛唐诗潮鼎盛时期的一首代表作。

读一篇诗文,我们在统观“全文”、“全人”(鲁迅语)之后,就应该刻意把握住整篇作品的基调。所谓基调,就是洋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潜藏在作品中的激情的主流,是使作品的结构、情节、节奏、气氛、韵味获得和谐统一的主旋律。那么,崔颢《黄鹤楼》此诗的基调主旋律是什么呢?以往的论者大都认为是“表达了吊古怀乡之情”:首联、颔联表现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尾联,“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我想,若是这样片面地理解、体会,此诗岂能担当“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赞誉?

笔者反复揣摩、体会,总觉得读此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的是,一股历史使命感喷薄而出。要知道,盛唐诗歌创作成熟时期,诗人写律诗无疑是严守格式的,享有盛名的崔颢也是谙熟格律的。《黄鹤楼》的首联、颔联却打破了作诗的通例,不以艺术的形式来束缚思想。它不拘泥于格律、对偶,却用环转复叠、连珠贯玉、铿锵流利的词句,含蓄包蕴着充沛的思想激情。历来诗人登临名山胜境,大都首先感受即景的壮丽雄奇、浩渺广远,譬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崔颢的《黄鹤楼》写法是独特的,一起始便由叙述带出议论和评价。上引各例的第一个实词都是写实景,如:“岱宗”、“蜀道”、“暮雨”、“九派”;崔诗开头的实词却是写人:“昔人”。“昔人”乘“黄鹤”离去,永不回返,剩下的只是空落的楼阁,“白云”缭绕,“千载”“悠悠”。这首联、颔联所着意渲染的是“人”和“黄鹤”的“去”而“不返”,且连用两个“空”字加强分量。时不再来,历史不可回复,胜迹名楼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和价值就是“空”!真正是“人(鸟)去楼空”啊!难道诗人对神奇的历史传说竟如此厌弃,对身处的社会现实竟如此失望?不是的,由于作者是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在他的心目中,名胜古迹只是以往历史的见证物。“昔人”也包括历代先贤,他们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人(包括诗人在内)也应该有自己的伟大建树,要完成应负的历史使命,否则便是愧对历史,愧对“千载”胜迹。历史的胜迹,不能代替今人的业绩。中国自古的有为者素有“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立功,立德,立言。在未实现伟大业绩之前,面对一切历史胜迹,难免有愧疚之心、空落之感。因此,笔者认为,这登临名楼胜迹产生的“空”(落)的印象,实是从反面展现了诗人急切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笔者还觉得,崔颢的这一思绪与初唐时期登上蓟北幽州台,放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的襟怀是一脉相承的。林庚先生认为陈子昂是盛唐诗坛的先驱,“他那《登幽州台歌》是动人心魄的诗篇,它鼓舞了人们的事业心,增强了突破现状的豪迈气质,一种追求理想的热情,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鲜品质,它乃是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给人们最深刻最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评断,可以启发我们更恰切地理解这首盛唐佳作;“突破现状的豪迈气质”、“追求理想的热情”,用作为崔诗的评语,我看也是很切合的。且看一千二百年之后,毛泽东登临黄鹤楼也写道:“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同样抒发了急切地“突破现状”,热切地“追求理想”的豪迈情怀。

诗的颈联转而从正面写实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登高放眼所见景色是如此明媚艳丽,这便进一步引发了诗人的诗兴豪情。这里,无妨借引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作参照。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生于斯长于斯的有志之士,岂能碌碌无为年华虚度!盛唐之世,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英才辈出的时代。此联从字面上看是写景,实是借写景而抒发自我勉策之情:“江山如此多娇”,豪情满怀的“英雄”正有用武之地啊!

再看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登临名楼,引发万千思绪,徜徉流连竟日,至日暮之时,抬头远望江间浩渺烟波,突发思乡之情,一股“愁绪”涌上心头。关于结尾此联,习见的简单直白的讲析,是所谓“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仔细想想,若将此联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些诗词名句中所表述的“羁旅思乡”之情归为一类,恐不太吻合。要知道,思乡之情是丰富的、多面的,文学作品可以选取各种角度来反映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每当身处坎坷失意、孤寂冷清之境,往往会忆起故乡和家庭亲情的温暖。故乡是一个人从小成长的地方,也是增长学识才能、磨炼意志豪情的地方。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当他们功业未成、壮志未展之时,思念故乡,每每会兴起愧对家乡父老的心绪。我认为,崔诗结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表述的“乡愁”,应从这个角度来领会和理解。

此诗以“昔人”已去开头,终了以“今人”(诗人自己)有“愁”作结。有道是:“昔人已去”剩“空”楼,今人登楼心有“愁”。开头突出一个“空”,结尾强调一个“愁”!这样鲜明、有力的首尾照应,对比映衬,便大大加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似的,急切追求功业,热衷社会使命,这一贯穿全诗始终、浑然一体的主流激情的表达。此诗被赞誉为“唐人七律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 (清)蘅塘退士编,崔钟雷主编.唐诗三百首[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 程登吉.幼学琼林[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5] 周汝昌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 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7]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作 者:张成,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与文化心理。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黄鹤楼探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黄鹤楼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黄鹤楼三结义贺联贺诗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