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松柏
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范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改革作文教学的方法。
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借鉴课文,表达真情实感,发挥想象力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善于观察生活
学生写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在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后 ,我要求学生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启发学生再想想阿长身上的优点、缺点,为什么能够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有没有这种平凡的人物,曾经的一些小事给自己留下印象……此时大多数学生陷入了沉思。我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学生们终于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某位老师曾经给予自己帮助,有的说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有的说起朋友的友谊等等,最后我给学生作总结:“同学们,许多感人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把它写下来呢?”同学们异口同声:“想!”接下来就是“沙,沙,沙”的写字声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还不愿停下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咬笔头,皱眉头的学生了。经过这一堂作文课,学生们都恍然大悟:噢,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经历的事呀,真有意思。
二、善于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表达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如果平时只让学生抄抄读读,而不教会他们如何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加强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无论是对课文内容还是现实生活事件,学生都可以发表看法,可以口头回答,也可以书面回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三、善于借鉴
我认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文本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教师就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让学生理解“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种白描手法的妙处,根据该文使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白描手法写人或写景仿写一段话;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根据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引导学生在写景的作文中流露出自己或赞美或惊讶的感情。慢慢地,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重点字词、修辞手法等自然地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收到了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四、善于思维
只有发挥创新精神,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革新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我在指导《说不尽的桥》写作训练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桥”为话题,自选方向,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我做了这样的提示:桥有现实的桥,又有理想的桥,你既可以对熟悉的某座桥的形式、结构、用途等作重点介绍,也完全可以用你的聪明才智,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勾画未来桥梁的模样:你心目中未来的桥梁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新的功能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你最能驾驭文体的文章,体裁不限。有的学生写了说明文,介绍了某座桥的历史、形式、结构;有的写了记叙文,讲述了某座桥的故事;有的写了议论文,论述了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次作文的成功,我和学生都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五、善于诉真情
人们说话、作文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事、景的思想和感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尽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定要抓住典型事件中精彩的瞬间所流露的真实情感。在指导《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训练时,我给学生阐明:要使文章感动别人,先一定要感动自己。有的学生写了看到在工地辛勤劳动的父亲的背影,有的学生写到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沾满鲜血的双手,有的写了老师一句温暖的话语……看了学生写的作文,我也被深深感动——“精彩的瞬间,真实的情感”。我认为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就应该是真实情感的体现。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因而每篇文章都很感人。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单位 :内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