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雪芳
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次北固山下》收录于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归乡途中所见之景以及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并通过对在船上所看到的美丽景物的生动描写,传达出一切事物都会循环交替出现的深刻哲理。仔细分析品读诗中描写的景物,不仅能真切体会到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美感,更会被作者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一、极美极真的场景描写
将情感融入眼前的景物,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常用手法,这是采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人格化特点,不仅仅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被诗人广泛应用,例如杜甫《春望》中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手法要求作者要对景物有一种极为精准的把握,对事物的性质,包括色彩、形态,都能有很好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在本诗作者身上就有突出的体现。细读本诗,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给诗文描写的场景设定了一个大的框架。青山绿水,在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宽阔浩然的景象。同时,又用“客”“行”交代了作者自身的境况。一个旅客乘船行驶于宽阔的青山绿水间。而一个“客”字,又为后文写思乡奠定了行文和情感基调。
描写景物,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描写顺序,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等等。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越来越心旷神怡的开阔感。而本诗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第二联就是描写由远及近的青山绿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是对绿水的描写,“一帆悬”,是对行舟的描写,这种手法,就像画一幅水墨,一点点勾勒,一笔笔细化。同时,更能给读者一种递进的美感和层次的逻辑感。到此刻,仅仅是两句空间的场景描写,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
空间与事件是物体运动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把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必须把时间与空间同时勾画出来。本诗尤其注重突显这一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来展现本诗的时空统一感。
本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夜”是一对反义词,“春”与“旧年”又是一对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但这两对词,要想完美地承接在一起,不生硬,很灵活而且要将静的景物写活,就要用两个动词来连接。于是,作者用了“生”“入”两个动词。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会发现,“生”与“入”是两个表示递进承接意思的字。太阳从黑暗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出生那样,所以,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至极。“生”和“入”,都有主体和次体,缺一不可。所以,这两句含有深深的哲理意味。通过描写时空的交替的景物,来暗示岁月时光的渐渐流逝,蕴含人生哲理。需要提到的是,本诗仅仅通过三句景色的描写,就将一位异地游子乘船归乡所看到的的景物,极美极真,又蕴含哲理地表达出来。
二、极浓极厚的情感抒发
再美的场景描写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场景描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本诗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了强调自己的感情,还用了一句设问。“乡书何处达?”一种深深的思虑和担忧,由这五个字真切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感情,并不只是在最后一句说出来,更在前几句时空交错的景物描写中就已经体现出来。颈联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更是基于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如梭的感叹。春天已经到来了,可是作者还在异乡飘荡,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时空交错显现,让人平添几多伤感。但是作者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初春的江上,独自感叹,愿借鸿雁的一双翅膀,传去对家人、故乡的祝福和思念。
鸿雁,在历代诗人眼里就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信使。鸿雁传书,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给予了情感的物象。本诗用鸿雁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替人传书的意象,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怀。
古代的交通极其的不便利,游子在外远行,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的诗就有很多种。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把景物写得不仅美,更含有哲理感的则少之又少。古诗的伟大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能有不同的感受,如品茶,每一口的味道都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景物,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把握,呈现了一种立体的、全维度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解读这首诗时,只有把握了这个时空交错的角度,才能真切看到:一个美丽的清晨,青山绿水间,一个游子站在船头,看两岸潮水平阔,桅杆上风帆高高悬浮,满脸的思乡愁容。更会被那幅画卷里蕴含的浓厚的情感所打动,历经千年,久久不能忘怀。
总之,这种时空的完美组合,使本诗无论在写景和抒情方面都都独具一格,高人一等。
(作者单位: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