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江
由感知到内化,是一个不断积淀叠加的过程,积淀叠加到一定的量就会形成一个质的飞越,这一由量到质的蜕变,便是由感知到内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蜕变升华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淀的意识,领悟由感知到内化的趣味和意义。本文以《秋姑娘的信》这篇文章为阐述依据,重点来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由对内容的感知到内化。
一、引导学生阐述先验,提高其参与热情
一切知识最原始的结构都是以生活作为形成的源头的。而存在在生活当中的学生在没学习已成为系统性知识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知识的原形,并在内心形成一种有着自我标识的见解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先验。由于先验是通过主观认知形成的,所以势必会与知识正确的表现形式差之毫厘,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地颠覆学生内心形成的这种不正确的先验,或使其趋于完善。那么颠覆和完善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先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学生会热情高涨,并争先恐后地將自己的独特认知分享出来,这对以后内容讲解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做了有效的铺垫。
从《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本身来说,它是一篇文词溢美,充满童真乐趣,蕴含大自然常识的课文。通过秋姑娘的诉说,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幅景象会与学生之前已经在内心形成,并根深蒂固的秋景相对照或想碰撞。这时,学生的内心是躁动不安的,其诉说的渴望也是不可遏制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将早早在心中形成的先验表达出来,将自己以前看到的、认为的、留意到的秋景描绘出来。这时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参与进来。然后教师再引入课堂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读秋姑娘的信,看看她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想知道书本上的秋天与自己认为的秋天的出入在哪。通过述说和比对,学生对秋天就会有更深入的感知,并记忆深刻,进而形成内化。
二、引导学生兴趣阅读,激发其感知意识
阅读是挖掘文章内涵精髓的必经之路,也是透过文本,拾取文章精华的首要步骤,要想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感知,并形成一种内化,教师就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但如果阅读不讲究方法,势必会适得其反,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和乐趣,也会使学生怏怏厌烦,无法激发其求知欲和感知意识。对此,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深入文本,发掘出更大的乐趣。
《秋姑娘的信》这篇文章主要以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为整体脉络,为孩子绘制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秋叶纷纷随风落下,大雁一字排开向南飞翔,青蛙消退了声音开始忙于冬眠,松鼠奔跑在林地里开始忙于储食,小树也着了一身冬衣。从文字间,我们无不感受到秋姑娘对秋天这一季节中万物的关心,同时也能感受到秋景的美好。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将学生置于浓浓的秋景图中,朗读秋姑娘的信。这时学生的感情也会在情景创设中得到升华,从而与文字相交融,进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去感知文章内容,并形成内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整体布局;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或男女生朗读,或读自己最喜欢的那封信。学生不仅在这种富有创新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而且语感也得到了培养,并通过阅读的逐渐深入,感知意识不断增强。
三、引导学生文章拟写,促进内化过程
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我们受其丰富的韵味感染,内心充满写作激扬文字的欲望。对于语文来说,它是由一个个纤细的文字织密而成的空间,如果要在这一空间中游刃有余地穿梭,就要求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积累和运用,从而形成一种内化于心,并能信手拈来的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叙述语言的特色以及文章的结构布局。通过总结,学生就可以知其一,便知其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对另一问题的解决上,从而形成一种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秋姑娘的信》将秋天的景象娓娓道出,并将对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的孩子的关怀呵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在人们的印象里秋天带有肃杀之气,可是本文却让人读来温暖备至,这是文字的魅力,但同时也是诉诸真挚情感的原因。所以在了解文章感情基点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以秋天的一个最具特点的意象为参照物,运用饱含真挚情感的笔墨,以信的方式,写一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的拟写,学生即可实现语言的积累,也能实现情感的积淀;既能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也能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质的飞越,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切的知识都不是一种摆设,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可以蓄藉我们的情感,指导我们的生活,开拓我们的视野。学习知识最忌讳的是为了学而学,这样会泯灭知识存在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及方法,真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并将这种感知内化于心,很好地去驾驭,被自己所用。